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e-Learning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那么,Web2.0技术的勃兴与发展,以其高度的去中心化、个性化和开放性等鲜明特征,则为信息时代的教与学革新提供了适切的技术给养和服务范式,也为e-Learning向高一阶段的跃迁和迈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终身学习、非正式学习、泛在学习等新兴学习理念的盛行,不仅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也触发了学习环境的革新。“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PLE)正是迎着这样一场新技术发展和学习理念变革而孕生出的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形态。
个人学习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2004年,“个人学习环境”作为一个新概念在英国教育技术和互用性标准JISC中心(Centre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teroperability Standards,JISC CETIS)会议上被正式提出。在国外,存在着关于个人学习环境概念的不同界定。从要素构成的视角来考察,道尼斯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由人、服务和资源组成的分布式环境。”阿特威尔则把个人学习环境比喻为各种应用和服务的“混合体”。若从学习者学习管理的角度来看,卢本斯基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数字化工具集合,它能帮助个体不断获取、整合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哈姆伦也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帮助学习者个体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系统,包括建立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过程和支持学习交流等。”若从二者统整的维度来观照,费特盖尔德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自由收集、发布、基于网络工具,通常以Blog为中心,使用RSS阅读器和简单的HTML组成自我引导学习方式的集合。”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也指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由工具、团体和服务组成的个人教育平台。”可见,该维度的界定不仅澄明了个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而且内含个人学习环境的“功能意义”——个人学习管理。
由是观之,个人学习环境的根本特性就是一种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或工具集合),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高度个性化。个人学习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好比是学习者的“学习自留地”或“学习空间”。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通过订阅、共享、交流、创作等方式对个人学习实现灵活高效的管理。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搜集和分析学习信息,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总结和反思个人的学习经验,展示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与成果等。
服务导向性。与以往学习环境强调“信息消费”的理念不同,个人学习环境提倡一种服务理念,即为个人学习服务、满足个人学习需求。由此而论,个人学习环境并非强调固定化的技术基本架构。这隐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所有能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工具、资源集合都可以看作是个人学习环境,难怪乎有学者称它为“一种松散集合体”;二是学习者个体因其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不同,可以自由定制各种学习工具、资源,形成的个人学习环境也就各不相同。
自由开放性。邦克在《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在如何变革教育》这一经典论著的前言中,经天纬地、气势磅礴、激情洋溢地阐述道:“这个世纪是学习的世纪……无论我们身处何处,网络为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个人学习环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而且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学习者相互联系的途径,使得学习者可以跨越时空界限汇聚在一起分享交流,让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开放。
个人学习环境的研究进展
尽管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形态,但由于它的高度个性化、服务导向性和自由开放性等特性与网络技术的新发展趋势不谋而合,而且对个人学习方式转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对它的探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综观国外已有的关于个人学习环境的研究,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发展,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主题:有关个人学习环境基本原理(主要是本质与要素)的描述性主题,有关个人学习环境技术开发的创生性主题,有关个人学习环境实践应用的关联性主题。
描述性主题 描述性主题关注的是“如何科学、准确地描述、认识和理解个人学习环境”问题。面对这一问题,绝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基于不同视角,采用思辨与逻辑演绎的方法加以考察。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分析的逻辑起点不同,对个人学习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所差异。从已有文献来看,主要的研究视角有:一是从建构主义和生态学视域出发,揭示个人学习环境的本质。如,萨兹等人就从“学习是主动建构”的隐喻出发指出,个人学习环境是自我调控的个性化虚拟学习空间;阿特威尔将个人学习环境看作是一个虚拟学习生态系统,直言之,它并不是单纯的技术表征,而是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展现。二是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解析个人学习环境的结构组成。如,布彻姆立足于活动理论框架,指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活动系统,包括主体、工具、客体、共同体、规则和分工等六个要素,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创生性主题 第二个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学习环境的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上。统观而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加之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因而个人学习环境的创生性主题主要围绕“如何利用新技术创建个人学习环境”问题展开。近年来,日渐形成了两条较为清晰的技术开发路向:一是基于Elgg、Eclipse、Liferay 和Mashup等技术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设计与系统平台开发;二是基于Blog、iGoogle、Google group等技术与服务的个人学习环境研发。
关联性主题 真实地描述和理解个人学习环境的本质内涵与结构组成,进而集合各种新技术系统构建个人学习环境,最终都指向学习应用进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于是,个人学习环境的关联性问题得以凸显,它主要包括两大主题:个人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和个人学习环境对学习绩效的影响。第一,个人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形成个人学习环境所需要的技能(素养)的探讨。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要建立一个理想高效的个人学习环境,学习者需要具备一些必需的能力(素养)。如,布彻姆、阿特威尔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个人学习环境需要学习者具有元认知技能、一般素养和数字化素养。其中,元认知技能包括自我导向、自我规划、自我监控、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等;一般素养包括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语言技能等;数字化素养包括参与在线交流和社会化学习的能力、创造和分享知识的能力等。第二,个人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涉及到个人学习环境的应用及其绩效问题,这将会是本领域中一个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主题,且目前存在的争论也比较多。一些学者认为,个人学习环境能改善学习者学习、促进个体专业成长;而另一些持反对意见的研究者,则发现学习者在时间管理、定期参与组织活动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 研究的发展趋势
虽说科学、系统地开展个人学习环境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描述其内涵结构,挖掘其技术支持还是优化其服务应用,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预测其正沿着“范围整体化”“场域多元化”“开发多维化”和“影响多样化”四条道路在推进。
范围整体化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系统,研究者已经从以实体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即不仅仅对个人学习环境这一实体本身进行研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开放的系统加以分析。从研究范围拓展而言,一方面可以开展与其他学习环境的整合研究,目前关于个人学习环境融入学习管理系统亦或是网络化课程学习系统的研究已初见端倪;另一方面可以深入到学习方式层面展开研究,以此挖掘其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揭示其学习本质与功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与发展。
场域多元化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所谓的“小世界”,其实就是“场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从场域的角度思考意味着从关系的角度思考。已有研究表明,个人学习环境研究正逐步从学习者学习场域延伸到教师教育场域,从学校教育场域拓展到企业学习领域,显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场域中,将主要依循“与场域特定性的关系”——“自身内部结构关系”——“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这样一种整体思路展开。
开发多维化 目前,移动媒体、可视化地图以及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出现,为个人学习环境的创建注入了鲜活的技术力量。个人学习环境研究的回应表现为探讨个人学习环境的开发模式。未来的研究将从常规定制式走向灵活移动式,形成多维的开发路向,真正激发个体的学习潜能,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有研究开始关注如何将电子档案袋、移动媒体与各种Web2.0工具、服务重新融合来构建更加个性化与智能化的个人学习环境。如,阿克巴里等人已经尝试将地图和增强现实技术整合形成移动个人学习环境。
影响多样化 个人学习环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对教育与学习的影响与作用势必受到极大关注。目前,许多研究者基于已有的认识经验,试图采用假设验证的方式对个人学习环境促进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行研究。然而,事实上,作为一种教育现象,许多时候它都会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个人学习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并非唯一确定的,而是多样化和不确定的。如有研究者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无组织的”,对学习缺乏必要而充分的资源支持,学习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甄别筛选信息资源,可以说是以牺牲学习者时间和精力作为代价的。还有研究者认为,个人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已有的能力(素养)。正如前文所述,要构建一个高绩效的个人学习环境,学习者必须具备多种能力(素养)。而这些能力(素养)恰恰不是短时期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期持续的积淀。如果某些能力(素养)“缺失”,那么个人学习环境对个体的学习影响也是有限度的。因此,我们应打破常规的线性分析的思维定势,更多地采用多元变量的设计研究与多层分析方法,建立个人学习环境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以此探寻影响个人学习环境有效性的多种因素(包含显性的确定因素与潜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而揭示出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的多样性现象背后所隐含的规律,这将是未来研究的关注点。
个人学习环境的内涵与特征
2004年,“个人学习环境”作为一个新概念在英国教育技术和互用性标准JISC中心(Centre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teroperability Standards,JISC CETIS)会议上被正式提出。在国外,存在着关于个人学习环境概念的不同界定。从要素构成的视角来考察,道尼斯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由人、服务和资源组成的分布式环境。”阿特威尔则把个人学习环境比喻为各种应用和服务的“混合体”。若从学习者学习管理的角度来看,卢本斯基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数字化工具集合,它能帮助个体不断获取、整合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经验。”哈姆伦也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帮助学习者个体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系统,包括建立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过程和支持学习交流等。”若从二者统整的维度来观照,费特盖尔德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自由收集、发布、基于网络工具,通常以Blog为中心,使用RSS阅读器和简单的HTML组成自我引导学习方式的集合。”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也指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由工具、团体和服务组成的个人教育平台。”可见,该维度的界定不仅澄明了个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而且内含个人学习环境的“功能意义”——个人学习管理。
由是观之,个人学习环境的根本特性就是一种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或工具集合),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高度个性化。个人学习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好比是学习者的“学习自留地”或“学习空间”。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通过订阅、共享、交流、创作等方式对个人学习实现灵活高效的管理。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搜集和分析学习信息,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总结和反思个人的学习经验,展示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与成果等。
服务导向性。与以往学习环境强调“信息消费”的理念不同,个人学习环境提倡一种服务理念,即为个人学习服务、满足个人学习需求。由此而论,个人学习环境并非强调固定化的技术基本架构。这隐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所有能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工具、资源集合都可以看作是个人学习环境,难怪乎有学者称它为“一种松散集合体”;二是学习者个体因其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不同,可以自由定制各种学习工具、资源,形成的个人学习环境也就各不相同。
自由开放性。邦克在《世界是开放的——网络技术在如何变革教育》这一经典论著的前言中,经天纬地、气势磅礴、激情洋溢地阐述道:“这个世纪是学习的世纪……无论我们身处何处,网络为我们每个人都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个人学习环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而且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学习者相互联系的途径,使得学习者可以跨越时空界限汇聚在一起分享交流,让学习变得更加自由开放。
个人学习环境的研究进展
尽管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新的学习环境形态,但由于它的高度个性化、服务导向性和自由开放性等特性与网络技术的新发展趋势不谋而合,而且对个人学习方式转变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对它的探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综观国外已有的关于个人学习环境的研究,主要沿着三个方向发展,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研究主题:有关个人学习环境基本原理(主要是本质与要素)的描述性主题,有关个人学习环境技术开发的创生性主题,有关个人学习环境实践应用的关联性主题。
描述性主题 描述性主题关注的是“如何科学、准确地描述、认识和理解个人学习环境”问题。面对这一问题,绝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基于不同视角,采用思辨与逻辑演绎的方法加以考察。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分析的逻辑起点不同,对个人学习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也有所差异。从已有文献来看,主要的研究视角有:一是从建构主义和生态学视域出发,揭示个人学习环境的本质。如,萨兹等人就从“学习是主动建构”的隐喻出发指出,个人学习环境是自我调控的个性化虚拟学习空间;阿特威尔将个人学习环境看作是一个虚拟学习生态系统,直言之,它并不是单纯的技术表征,而是技术支持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展现。二是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出发,解析个人学习环境的结构组成。如,布彻姆立足于活动理论框架,指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个复杂的活动系统,包括主体、工具、客体、共同体、规则和分工等六个要素,且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创生性主题 第二个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学习环境的系统设计与开发研究上。统观而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个性化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加之各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因而个人学习环境的创生性主题主要围绕“如何利用新技术创建个人学习环境”问题展开。近年来,日渐形成了两条较为清晰的技术开发路向:一是基于Elgg、Eclipse、Liferay 和Mashup等技术的个人学习环境模型设计与系统平台开发;二是基于Blog、iGoogle、Google group等技术与服务的个人学习环境研发。
关联性主题 真实地描述和理解个人学习环境的本质内涵与结构组成,进而集合各种新技术系统构建个人学习环境,最终都指向学习应用进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于是,个人学习环境的关联性问题得以凸显,它主要包括两大主题:个人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和个人学习环境对学习绩效的影响。第一,个人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要求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形成个人学习环境所需要的技能(素养)的探讨。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要建立一个理想高效的个人学习环境,学习者需要具备一些必需的能力(素养)。如,布彻姆、阿特威尔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形成个人学习环境需要学习者具有元认知技能、一般素养和数字化素养。其中,元认知技能包括自我导向、自我规划、自我监控、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等;一般素养包括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语言技能等;数字化素养包括参与在线交流和社会化学习的能力、创造和分享知识的能力等。第二,个人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涉及到个人学习环境的应用及其绩效问题,这将会是本领域中一个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主题,且目前存在的争论也比较多。一些学者认为,个人学习环境能改善学习者学习、促进个体专业成长;而另一些持反对意见的研究者,则发现学习者在时间管理、定期参与组织活动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 研究的发展趋势
虽说科学、系统地开展个人学习环境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描述其内涵结构,挖掘其技术支持还是优化其服务应用,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能,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预测其正沿着“范围整体化”“场域多元化”“开发多维化”和“影响多样化”四条道路在推进。
范围整体化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系统,研究者已经从以实体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过渡到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即不仅仅对个人学习环境这一实体本身进行研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整体开放的系统加以分析。从研究范围拓展而言,一方面可以开展与其他学习环境的整合研究,目前关于个人学习环境融入学习管理系统亦或是网络化课程学习系统的研究已初见端倪;另一方面可以深入到学习方式层面展开研究,以此挖掘其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揭示其学习本质与功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与发展。
场域多元化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小世界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所谓的“小世界”,其实就是“场域”。“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从场域的角度思考意味着从关系的角度思考。已有研究表明,个人学习环境研究正逐步从学习者学习场域延伸到教师教育场域,从学校教育场域拓展到企业学习领域,显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不同的场域中,将主要依循“与场域特定性的关系”——“自身内部结构关系”——“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这样一种整体思路展开。
开发多维化 目前,移动媒体、可视化地图以及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出现,为个人学习环境的创建注入了鲜活的技术力量。个人学习环境研究的回应表现为探讨个人学习环境的开发模式。未来的研究将从常规定制式走向灵活移动式,形成多维的开发路向,真正激发个体的学习潜能,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有研究开始关注如何将电子档案袋、移动媒体与各种Web2.0工具、服务重新融合来构建更加个性化与智能化的个人学习环境。如,阿克巴里等人已经尝试将地图和增强现实技术整合形成移动个人学习环境。
影响多样化 个人学习环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对教育与学习的影响与作用势必受到极大关注。目前,许多研究者基于已有的认识经验,试图采用假设验证的方式对个人学习环境促进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行研究。然而,事实上,作为一种教育现象,许多时候它都会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意味着,个人学习环境的影响与作用并非唯一确定的,而是多样化和不确定的。如有研究者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无组织的”,对学习缺乏必要而充分的资源支持,学习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甄别筛选信息资源,可以说是以牺牲学习者时间和精力作为代价的。还有研究者认为,个人学习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已有的能力(素养)。正如前文所述,要构建一个高绩效的个人学习环境,学习者必须具备多种能力(素养)。而这些能力(素养)恰恰不是短时期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期持续的积淀。如果某些能力(素养)“缺失”,那么个人学习环境对个体的学习影响也是有限度的。因此,我们应打破常规的线性分析的思维定势,更多地采用多元变量的设计研究与多层分析方法,建立个人学习环境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以此探寻影响个人学习环境有效性的多种因素(包含显性的确定因素与潜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而揭示出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的多样性现象背后所隐含的规律,这将是未来研究的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