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探索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zhu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艺大众化”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建构中的主流观念。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有其内在的逻辑发展理路,是“五四”启蒙文学和革命文学向工农兵文学转进,大众化论争从纯粹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的产物。相对健全的延安文学制度的建立和知识分子对文艺大众化的有力践行,是延安文艺大众化实践得以全面展开的重要原因。“文艺小组”这种“轻骑兵”式的活动方式充分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探索中的创造性。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延安文艺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0.005
  “文艺大众化”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纵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建构的主流观念。从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创作,从“革命文学”对此的理论倡导到延安时期的广泛实践,中国的文艺大众化都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文艺理论家根据中国文艺发展的现实境况做出的本土文化选择。这其中,延安的文艺大众化实践通过中国共产党缜密的宏观与微观权力运作,有效纠正了前此文艺大众化论争中论争主题与内在动机失衡、阶级改造冲动压倒理论或观念建设的弊端,初步实现了政治驯服功能同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与自我超越的结合,实现了大众文艺理论探讨与大众文艺创作实践的结合,并将其内在批评理念打造为一种影响至今的“方向”型文艺批评范式(这可以从“鲁迅方向”“赵树理方向”对延安文艺及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文艺批评的巨大影响中见出),因而延安的文艺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中具有典型意义。

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展开的内在逻辑


  近现代以来,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近现代之交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革命文学”兴起,主要是在“通俗化”意义上来进行理论思考与创作实践。其中,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新民说”和“小说界革命”等,试图以通俗文艺来改变传统文艺的面貌,发挥其唤醒民众的社会功能。“五四”时期,对白话文创作的提倡则使“文艺大众化”成为新文学联系大众的文艺观念基石。二是从“革命文学”兴起到1937年抗战开始,主要是围绕“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对象和途径等重要问题展开大众文艺论争。其中,瞿秋白、茅盾等人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提倡,以及后期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李初梨、冯乃超、彭康等人对苏联及日本“普罗”文学的大力宣传,都直接引发了国内文艺理论界对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关注与热烈讨论,并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建设中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两极中的重要一极。这其中,又以“左联”的理论声援最为有力。
  在运动与组织的大众化上,“左联”成立后即建立专门的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后来成立大众化工作委员会),把文艺大众化问题列入重要研究议题。在“左联”的领导下,20世纪30年代早中期形成了三次声势颇大的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直接论争。第一、二次讨论主要集中于1930年~1932年。其中,《大众文艺》以“文艺大众化的诸问题”和“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为题,《北斗》杂志社以“文学大众化问题”为题,均进行了广泛征文。一大批左翼文艺理论家如鲁迅、瞿秋白、沈端先、郭沫若、陶晶孙、冯乃超、郑伯奇、冯雪峰、周扬等都发表文章,参与了文艺大众化论争,议题涉及到无产阶级艺术与作品大众化的关系、文艺大众化与文艺通俗化的关系、“大众化”和“化大众”的关系、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的关系等多个文艺理论核心问题。第三次讨论集中于1934年前后,讨论的核心是大众语问题,主要文章有汪懋祖的《禁习文言与强令读经》和《中小学文言运动》、垢佛的《文言和白话论战宣言》、徐懋庸的《关于文言文》、陈子展的《文言——白话——大众语》、陈望道的《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胡愈之的《关于大众语文》、傅东华的《大众语问题讨论的现阶段及以后》、樊仲云的《关于大众语的建设》、叶圣陶的《杂谈读书作文和大众语文学》、任白戈的《“大众语”的建设问题》、魏猛克的《普通话与“大众语”》、王任叔的《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陶知行的《大众语文运动之路》、高荒的《由反对文言文到建设大众语》、黄宾的《关于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争的意见》、闻心的《大众语运动的几个问题》、胡绳的《文言与新文言》等。当时一些著名的报纸或杂志如《太白》半月刊、《申报》副刊《自由谈》、《中华日报》副刊《动向》、《文学》等都参与大众语论争。第三个阶段是从1937年开始,“文艺大众化”问题转向与救亡主题结合,同时在抗战特殊时期民族意识逐渐觉醒的情势下,进一步关注文艺的民族性与民族形式问题,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后,这一主题迅速与工农兵这一服务对象结合起来,并在延安文艺运动中得到空前成功的实践。
  在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开启之前,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文艺大众化实践实际上已经开始。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中央苏区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就已蓬勃开展,苏区军民利用传统民歌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并在1934年1月召开的第二届工农代表大会上组织了大型文艺演出。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的《红色中华》亦开辟了各种专栏,登载杂文、纪实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种颇有大众化特色的文艺作品,或批判与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面目,或表现苏区工农群众的革命精神,为苏区文艺大众化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由于长征的紧迫形势,《红色中华》不得不暂时停刊,直到1937年1月29日在延安改名为《新中华报》后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随着延安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全国抗战的指导中心与战略总后方,大量文艺人才奔赴延安。在战时救亡与革命情势的现实要求、领袖及其意志(《讲话》)、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自觉选择与价值观调适、系统的延安文學制度的建立等诸多要素的合力下,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终于蔚成如火如荼的现实,促成了一道20世纪中国文艺发展史中革命延安、大众延安、文艺延安的靓丽景观,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设也在这道景观中确立了其大众化、民族化的重要两极。   总的来说,延安文艺大众化活动的展开,有其内在发展逻辑。概括地说,从其大众意识的自身发展看,延安工农兵文艺中的大众意识承续了“五四”启蒙文学的大众启蒙理念和“革命文学”的大众解放意识,而更凸现了“大众”的阶级性。从其理论吸收看,它将前此文艺大众化论争中的重要理论收获,如周作人的平民文学思想、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三化”原则(题材的斗争化、体裁的朴素化、作者的工农化)、鲁迅的文艺大众化须有“政治之力的帮助”的理念、“左联”在文艺大众化讨论中的身份想象(“大众写”还是“写大众”,“大众化”还是“化大众”)等,进行凝炼、融合并作为其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基础,最终由毛泽东在《讲话》中创新性地将新文艺方向提炼为“工农兵”方向。从其具体实践看,延安文艺大众化活动以早期革命苏区的文艺大众化实践经验为借鉴,在战时的延安通过诗歌大众化(如街头诗)、戏剧改革(如旧戏改编)和新文艺推广运动(如新秧歌、新歌剧的“文艺下乡”)等各种文艺大众化实践形式,拓展了文艺大众化实践的深度与广度,实现了文艺大众化运动从理论话语到现实实践、从抽象的“大众”到阶级的“大众”以及知识分子的大众化等方面的重心转移。

延安文学制度的建立与文艺大众化实践的展开


  文艺大众化实践之所以能在延安得到真正的展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延安文学制度的有效建设。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文化和文学“领导机关”的介入,使得各种文艺社团的建设、相应的奖励制度以及稿費制度的建立成为现实,极大地促进了文艺与大众的密切联系,使“左联”时期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理论探讨落到现实实践之中。在构成延安文学制度的诸多要素中,文艺社团的建设及其活动为文艺大众化实践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妨以之为例进行集中分析。
  作为延安文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文艺社团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延安文学走向体制化的直接推动力量。抗战期间,延安及各解放区根据地产生了数以千计的文艺社团,数量之巨是“五四”时期难以比拟的。其中,重要的社团有:中国文艺协会(即“文协”)、陕北锄头剧社、人民抗日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即边区“文协”)、战歌社、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救亡协会(即“音协”)、鲁艺实验剧团、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即边区“文联”)、山脉文学社、烽火剧团、抗大文工团、陕甘宁边区美术工作者协会、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边区分会(即“边区剧协”)、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延安“文抗”)、工余剧人协会、延安文化俱乐部、大众读物社、西北文艺工作团、延安新诗诗歌会、延安平剧研究院、鲁迅研究会,等等。这些社团相较于“五四”时期的文艺社团,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其一,具有更鲜明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比如“文协”的宗旨是“培养无产者作家,创立工农大众的文艺”①。“鲁艺”的宗旨是“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立场,在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历史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艺理论与实际,训练适合今天抗战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团结与培养新时代的艺术人材,使鲁艺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②。
  其二,更注重党对文艺社团的直接领导。与“五四”时期文艺社团组织的相对松散相比,延安文艺社团在管理方式上更强调政党意志及其组织管理,或从理论上强调意识形态对文艺基本主题的规范。比如边区“文联”就强调要“选拔干部、供给文艺食粮,建立抗战中的文艺理论”③,而“边区剧协”则负责协调、领导延安戏剧界,所属有民众剧团、鲁艺戏剧系、烽火剧团、抗大文艺工作团、陕公剧团、民众娱乐改进会、鲁艺实验剧团、工余剧人协会、旧剧研究会、剧作小组、西北文工团、青年艺术剧院等。
  其三,鲜明的大众化导向。强调文艺直接地普遍地为群众服务,成为当时延安文艺社团的一大宗旨。从其构成看,延安文艺社团主要有“知识分子型”文艺社团和“工农兵型”文艺社团两种。《讲话》发表后,随着文艺社团的一体化建构,延安文艺社团所表现出来的大众化特征更为明显。这突出体现在:第一,注重文艺活动的社会实践性。比如,茅盾就称赞说:“鲁艺的教学注重实践,譬如戏剧系和音乐系‘实践’的场所是经常演出——开晚会。美术系有美术工场,文学系则有他们的壁报和延安出版的各种刊物,此外,还采取走出校门的办法,如组织混合的艺术队,到边区各县流动演出和宣传;或编剧成小队,‘扎根’到一地,参加当地的实际工作,体验和充实生活。”④第二,注重艺术形式的大众化。比如以丁玲为代表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行动纲领”第四条至第八条明确指出:“以戏剧、音乐、讲演、标语、漫画、口号各种方式向抗日战士及群众做大规模之宣传,使能彻底明了民族革命战争之意义与目标,借以唤起中华民族之儿女们的斗争情绪与求生存的牺牲精神。”⑤第三,强调充分发扬人民大众在文艺上的创造性。比如,在人民抗日剧社演出的《亡国恨》《秋阳》《放下你的鞭子》《死亡线上》《阿Q正传》等剧目中,演员很多为陕北当地农村人。
  其四,注重文艺大众化运动同“民族化”或“民族形式”之利用的相结合。比如,关于如何利用并改造旧形式,鲁艺平剧团“把工作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期是掌握京剧的技巧;第二期是新编历史剧,作为改良和实验的过渡;第三期才是从京剧的技术中化出来,保存其精华,又加进新的成分,而完成新歌剧之创造”⑥。象《逼上粱山》《三打祝家庄》《史可法》《三岔口》等传统戏曲的改编都是这些理念的具体体现。
  正是由于这些文艺社团的兴起和相对健全的文学制度的建立,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呈现出勃勃生机。诸如美术展览、巡回公演、大合唱、纪念会、戏剧节、街头诗、秧歌、“民众歌咏班”等群众活动,战地丛书、岩头诗、传单诗和壁画等编印活动,活报剧、平剧、话剧、歌剧等编演活动可谓遍地开花。延安文艺也呈现出与国统区完全不同的气象,虽然还存在着一些毛病,“如戏剧上有四五个脸谱(一个日本人、一个汉奸、一个老百姓、一个抗日军官);作者接触生活不够;不能掌握旧形式的规律;没有系统地建立艺术理论”⑦,等等,但是正如丁玲曾满怀激情地赞颂的那样,这种新文艺基本特点就是“大众化、普遍化、深入群众,虽不高深,却为大众所喜”,“呈现出活泼、轻快、雄壮的优点”,它“实实在在是生长在大众中,并且有着辉煌的前途是无疑的”。⑧

知识分子对“文艺大众化”的有力践行


  在延安,聚集并活跃着一批当时中国文坛上著名的作家或批评家(或以后成长为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界的中坚人物),如茅盾、萧三、成仿吾、柯仲平、冯雪峰、胡蛮、丁玲、萧军、王实味、吴奚如、周文、周扬、艾思奇、罗烽、艾青、徐懋庸、何其芳、林默涵、荒煤、刘白羽、陈涌、田间、洪深等,他们构成了一个力量强大的延安文艺工作者及理论批评家群体。作为中共政党意志与广大民众利益之间沟通的桥梁,他们对文艺大众化运动的自觉践行有力推动了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
  虽然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出现了“王实味事件”“吴奚如案”,文艺界的思想斗争渐露苗头,《讲话》发表后文艺团体由于意识形态的规约而逐渐走向一体化⑨,文艺创作也渐趋配合和服务于政治而相对忽视了自身的艺术规律,但当时的延安和其他解放区对于知识分子的总体态度是肯定、接纳、欢迎的,除了为其创造或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外,毛泽东及共产党人都在竭力引导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努力使其大众化、群众化。这可以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大量相关论述以及他与丁玲、萧军、周文、欧阳山等人的书信往来中见出;在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及今后任务》对知识分子优缺点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满怀期待中见出;在中共《关于各抗日根据地文化人与文化人团体的指示》《关于部队文艺工作的指示》这样的官方文件中见出;也可以从延安将鲁迅解读为党的鲁迅、革命的鲁迅、民族的鲁迅、大众的鲁迅中见出。延安文艺工作者们也在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不断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和精神蜕变,响应“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走出书斋,深入民间,真正地接触和体验民众生活。1939年前后,多数文艺家都参加了各种文化工作团体,如西北战地服务团、抗敌剧社、太行山剧团、冀中火线社,等等,除了创作演出,还协助广大农村开展群众文艺运动。在茅盾的《延安行》、萧三的《谈延安——边区的“文艺小组”》、成仿吾的《战火中的大学》、丁玲的《文艺在苏区》、艾思奇的《文艺工作者到前方去》、艾青的《展开街头诗运动》、荒煤的《鲁迅文艺工作团在前方》、刘白羽的《延河水流不尽》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对热火朝天的文艺大众化运动的热情记叙和发自肺腑的支持。同样我们也能看到他们深入民众、投入文艺大众化一线的身影,如:丁玲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抗日前线并主编《战地》丛书;茅盾在延安各文艺小组会上进行如何学习民族形式的演说;萧三组织文化俱乐部举办文艺理论报告会;陕北公学“妈妈校长”成仿吾带领陕北公学流动剧团走乡串户进行巡回演出;周文创办崭新的大众化报纸——《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洪深用《一千一百个基本汉字使用教学法》从文字改革入手进行文艺大众化思想宣传;“大众诗人”柯仲平积极提倡诗朗诵活动,发起延安街头诗运动;田间等晋察冀诗人开展街头诗运动和传单诗、街头剧创作,等等。可以说,延安及各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在同普通民众的对话和相互学习中,吸收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学因子,从而引起自身的质变。而普通民众也从新文艺中得到了现代文明、民主科学的启蒙与熏陶,促成了自身的觉醒。这种知识分子同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不仅带来了解放区群众性文艺创作的热潮,也有力推动了新文学向着大众化、民族化的方向不断前进。柯仲平为民众剧團所写的团歌正是这种知识分子践行文艺大众化目标的有力佐证:

你从哪达来?从老百姓中来。

你又到哪达去?到老百姓中去。


  我们是民众剧团,我们向老百姓学习。你看他们多勇敢,勇敢抗战,勇敢生产,他们已经活过几千年。
  我们来教育老百姓,你看他们抗战娱乐像荒山。我们来并开垦荒山,我们要使花开遍,花开遍,在荒山。
  在民主的边区,我们得自由地走来走去。我们到哪里,哪里花开遍……⑩
  “文艺小组”: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的“轻骑兵”
  如何将组织化的社团、有着进步追求的文艺个体同广大底层民众有效地协调、结合起来,使得文艺大众化活动更能贴近时代,更能面向底层民众,更具有文艺战斗力或影响力,为此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创造了“文艺小组”这种“轻骑兵”式的活动方式。它不仅仅是延安文艺社团的常见基层组织形式,还是延安文艺大众化的基本活动方式,对于文艺大众化从理论探讨转到现实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战时延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化探索中也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或马克思主义文艺家们的创造性。
  据茅盾回忆,他于1940年到达延安时,“延安各文艺小组(各学校、各机关、各工厂、各部队的),大约有五六百人,都是经常写通讯的,所以也就是文艺通讯员”,他们“都由全国文协延安公会指导”,通讯员的习作有“作家专任批改”,并专门出版了《大众习作》,发表小说、诗歌、报告等,其中,“每一篇经过修改的习作,都把原作照登在下方,说明何以如此修改,以便读者对照着看”。?这些小组往往有着较为统一的领导机构,其中“文协”起着重要的领导与调节作用,《新中华报》上的一则消息说:“文协领导之文艺小组工作,自文协代表大会后,有极大发展,现组员已达三百余人,遍及边区各地。文协为了更积极地帮助各个组员,最近拟组织有系统的文艺报告。聘茅盾、周扬、艾思奇、丁玲等为报告人。”?著名作家萧三曾对这些文艺小组的活动方式、创作主题、社会影响作过极详细的描述: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是抗战以来全国文艺企图文艺普遍、深入民间的口号。
  在陕甘宁边区这个先进的、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则除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之外,还有“文章入工厂”以及“文章入机关入学校,入各个民众组织”的现象,这就是这些地方里面的“文艺小组”之创立与发展。我们认为这也是文艺更加普遍与深入的表现,而且它的意义更重要,前途远大……解放社印刷文艺小组——成立了一年多,组员三十多人,他们自己经常出壁报(《萌芽》《突出》《印工》……)研究文艺问题。他们读文艺名著,自己写作,最近他们出了好几个集子。例如1940年1月15日出了一本《襟园》,里面收集了十三个作者的报告、小说、诗歌、戏剧、故事,共十六篇,内容有写本厂生活的《排字部的一天》;写东北青年出哈尔滨经北平、开封、临汾,到延安学习、工作,被日机炸死的经过的《债》;写工作自己生活的《变迁》《征工》;《看
其他文献
【摘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而国家创新体系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必须为之建设配套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协同互动。本文通过历史和理论两方面分析了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协同互动的作用,并就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建设问题做了讨论,认为科技传播与科技创新的协同互动有助于提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效率,面向社会和公众的科
相信很多人早已习惯了“80后”、“90后”的风头日甚,仿佛一时间忽略了“00后”这一即将成长起来的群体。可是毋庸置疑,“00后”这一群体正在逐渐成长,而他们也将会长时间地占据我们的视野。  只是一瞬间,我们仿佛对这一群体知之甚少。“80后”叛逆,“90后”另类,而“00后”孩子的心理特征却难以概括。有时候,就算他们的父母也不太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或者与他们沟通很少,慢慢地这中间的代沟也会越来越大。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参政党履行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参政党生命力的具体体现。2007年换届以来,民进天津市第八、九届委员会在民进中央、中共天津市委的亲切关怀和支持帮助下,着力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参政议政工作体制机制,搭建了一个坚强有力的班子、锻炼了一支素质优良的队伍、形成了一批有价值、有影响的成果,为促进天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新成效。  创
主持人:楊俊蕾  复旦大学影视美学教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  “电影与技术社会”是一个包涵广阔的入思路径,在研究方法得到主动更新的前提下,以更加具有数字人文表征的研究面向,针对当前时代的重点问题给出深度关注,做出既有学术意义,同时也具备社会意义的综合研究。本次推出的两篇论文分别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李彬副教授和复旦大学中文系王嘉玮博士生。前者题为《核恐慌、克苏鲁神话与新
【摘要】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取得广泛国际影响。今天的国际安全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难以区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难以区分;安全防范与安全维护难以区分;安全威胁来源与安全治理难以区分。国内安全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政治安全与国家安全难以区分;维稳与维权难以区分;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难以区分;海外安全与国内安全难以区分。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亚洲新安全
【摘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在儒家看来,“中道”为天地之本,也是人道经纶。这种精神在《论语》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儒家认为,人类的生活起居应该效法这种“中道”精神。正因如此,孔子倡导治理国家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君民都要遵循“中道”精神的“礼”而行事。就整个政治秩序而言,个体的“克己”与国家礼乐与政刑之“中”共同达至大同的政治理想。  【关键词】礼 中道 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B21
我不是第一次阅读贺照田老师(下敬称省略)的《当革命遭遇危机……——陈映真八十年代初思想涌流析论之一》(下简称“陈映真文”){1},趁着此次“理想主义的挫折与重建——以八十年代初陈映真的有关思考为线索工作坊”的机会重新读了一遍,感觉像第一次阅读一样,发现了新的世界。  记得应该是2018年贺老师到新竹的交通大学做客座,当时几位师友与贺老师一起共组陈映真读书会,读书会期间承贺老师之命回应某位大陆师友评
【摘要】本文注重立足于世界科技大国和强国究竟如何经由创新崛起而至不同情况强势争夺的宏阔视野,从系统观点既详细分析、论证了一国成为大国所必须依赖的历史背景、环境条件、科技要素及社会支撑基础,并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潮流,说明在20世纪中期往后的一国再行崛起绝非就得称霸,称霸已远背人心归向及国际关系规律正途所循的道理与依据。为着清晰、明确地证实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热浪和全球问题挑战的严峻形势,本文遂逐类逐
2013年1月18日上午,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由民进会员、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李春利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技术及其在化工节能降耗中的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无悔选择,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1989年10月,年仅26岁出生于唐
近日,一场以领导干部读书为主题的座谈会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举行。这项活动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以促进领导干部读书学习,引领全民阅读风气。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有句非常著名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全民阅读而言,我们今天同样同时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  从阅读的“硬件”方面来说,中国图书出版的品种和总印数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