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视备课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前提。如何把握备课的切入点,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紧扣课标,从解读课题开始切入备课不失是一个好途径。其次,关注课堂,进行课后反思,即第二次备课,写教学后记,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备课;解读;反思;教学后记;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的说每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节课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因此,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备课有效是前提。那么,什么样的备课是有效备课呢?
一、紧扣课标,解读课题,有效备课
1.要研读课标,全面准确把握课标规定和要求
说“全面”,即不能看重这一点,忽略那一点,三维目标应一体化;说“准确”,即不能人为拔高或降低知识与能力的层级要求。
比如在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改革开放的年代”时,有一位老师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这一部分内容处理为识记要求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事实上,课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从认知性目标要求看,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从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得为什么。从体验性目标要求看,属于反映层次的要求。显然这位教师对课标的要求和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当然,未按课标要求处理教材的现象并非这一位老师,在不少教师的备课和课堂上也暴露了这问题。
2.准确解读课题,全面把握内容
以八上历史与社会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为例。本节课从教材内容看,主要是介绍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史,但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国家进行介绍,整节课会显得很单调,学生也会失去兴趣,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为什么古代文明古国会出现在这四个地方而不是其他地方?关键点就在于这四个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河孕育了古代的文明,这就是“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所以在备课中我们可以准备一组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图片,尤其是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版图。由此导入新课,自然贴切。
3.把握关键字眼,突出课堂亮点
课题往往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之笔,围绕课题进行备课切入,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课题当中的关键字眼更是需要我们教师去轻推细敲,把握住了关键字,也可以说是把握住了中心,整节课的备课思路会更加清晰明了。
以八上历史与社会课《帝国新政》为例。这节课选取了“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等方面的内容,表现唐初统治者在政治革新上所作的努力。教材通过不同的个案,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教学内容看,本节课主要介绍唐太宗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但如果教师仅仅围绕几项措施而展开,教学就会缺乏新意,学生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如果抓住了课题《帝国新政》的“新”字,体现唐太宗李世民与之前隋朝的措施比较,突出“新”字,学生会更有兴趣。“新政”“新”在哪儿?“新”在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也正因为这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出现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贞观之治”的局面。
4.恰用课题含义,理清教学思路
以八下历史与社会课《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例。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一句文言文,如果不对课题进行解读,后面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也很难展开。所以在备课中教师自己先要对课题进行研读:为什么要“师夷长技”呢?当时是怎样做到“师夷长技”的?(这是书本非常详细进行阐述的内容。)当时清政府“师夷长技”达到“制夷”的目的了吗?为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却未能“制夷”?使课堂教学紧扣课题“师夷长技以制夷”,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学会从解读课题开始,紧扣课标,我们的备课会更有效。
二、关注课堂,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第二次备课, 即写教学后记,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
很多时候课堂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这不仅需要老师灵活应对,更需要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最好是作为案例记录下来并做分析。这样有助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学生的表现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并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所以,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备课的停止。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备好下一堂课的基础。
课后反思不在多,贵在精。写教学后记可以记课堂生成。课堂上学生表现如何,学生讨论有哪些精彩的成果,课堂上生成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都能为教师的下次备课提供可借鉴的素材。将课堂教学中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悟、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干瘪苍白,教师的思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为了呈现精彩的课堂,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必要意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并且坚持不懈的备好每堂课!经过充分的课前备课、课后反思,相信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南苑中学)
【关键词】备课;解读;反思;教学后记;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的说每节课我都准备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节课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
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因此,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备课有效是前提。那么,什么样的备课是有效备课呢?
一、紧扣课标,解读课题,有效备课
1.要研读课标,全面准确把握课标规定和要求
说“全面”,即不能看重这一点,忽略那一点,三维目标应一体化;说“准确”,即不能人为拔高或降低知识与能力的层级要求。
比如在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改革开放的年代”时,有一位老师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这一部分内容处理为识记要求的内容,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事实上,课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从认知性目标要求看,属于理解层次的要求,从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得为什么。从体验性目标要求看,属于反映层次的要求。显然这位教师对课标的要求和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当然,未按课标要求处理教材的现象并非这一位老师,在不少教师的备课和课堂上也暴露了这问题。
2.准确解读课题,全面把握内容
以八上历史与社会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为例。本节课从教材内容看,主要是介绍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史,但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一个一个国家进行介绍,整节课会显得很单调,学生也会失去兴趣,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为什么古代文明古国会出现在这四个地方而不是其他地方?关键点就在于这四个地方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大河孕育了古代的文明,这就是“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所以在备课中我们可以准备一组四大文明古国的相关图片,尤其是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版图。由此导入新课,自然贴切。
3.把握关键字眼,突出课堂亮点
课题往往是一节课内容的浓缩之笔,围绕课题进行备课切入,往往有画龙点睛之效。课题当中的关键字眼更是需要我们教师去轻推细敲,把握住了关键字,也可以说是把握住了中心,整节课的备课思路会更加清晰明了。
以八上历史与社会课《帝国新政》为例。这节课选取了“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等方面的内容,表现唐初统治者在政治革新上所作的努力。教材通过不同的个案,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教学内容看,本节课主要介绍唐太宗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但如果教师仅仅围绕几项措施而展开,教学就会缺乏新意,学生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如果抓住了课题《帝国新政》的“新”字,体现唐太宗李世民与之前隋朝的措施比较,突出“新”字,学生会更有兴趣。“新政”“新”在哪儿?“新”在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也正因为这一系列措施的推行,出现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贞观之治”的局面。
4.恰用课题含义,理清教学思路
以八下历史与社会课《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例。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一句文言文,如果不对课题进行解读,后面的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也很难展开。所以在备课中教师自己先要对课题进行研读:为什么要“师夷长技”呢?当时是怎样做到“师夷长技”的?(这是书本非常详细进行阐述的内容。)当时清政府“师夷长技”达到“制夷”的目的了吗?为什么“师夷长技以制夷”却未能“制夷”?使课堂教学紧扣课题“师夷长技以制夷”,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学会从解读课题开始,紧扣课标,我们的备课会更有效。
二、关注课堂,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第二次备课, 即写教学后记,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
很多时候课堂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这不仅需要老师灵活应对,更需要教师在课后认真反思,最好是作为案例记录下来并做分析。这样有助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学生的表现等进行理性的分析,并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帮助自己总结和积累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所以,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备课的停止。课后的反思,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自身理论的提升,是备好下一堂课的基础。
课后反思不在多,贵在精。写教学后记可以记课堂生成。课堂上学生表现如何,学生讨论有哪些精彩的成果,课堂上生成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都能为教师的下次备课提供可借鉴的素材。将课堂教学中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悟、有特色的教学经验和典型问题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
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不经武装的战士上战场,只能束手就擒;没有充分准备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干瘪苍白,教师的思维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为了呈现精彩的课堂,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必要意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并且坚持不懈的备好每堂课!经过充分的课前备课、课后反思,相信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南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