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毕业生的求职途径与就业渠道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lin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堪称“千里马”的高师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而就业单位的需求量却在缩减,于是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难度持续增大。为帮扶高师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明确可行的就业方向,寻找精准的就业途径,笔者对近三年赣南师范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他们就业期间遭遇的各种困难及成因,进行了简要的研判分析,阐述了高师毕业生求职的主要途径,以期帮助他们摆脱就业困境,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实现成功的就业梦想。
  关键词:高师院校 求职途径 就业渠道
  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较去年新增25万。为此,笔者针对近三年赣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滑的现状,通过分析成因、发布就业信息、强化就业政策宣传,引导学生了解求职途径、更新就业观念,同时加强就业指导、开辟就业渠道,引领毕业生牢固树立“就业大众化”的择业理念,明确就业定位,找准就业方向,通过各种途径,实现成功就业。
  一、高师毕业生就业困难及主要成因
  2018年7月,夏日炎炎,但酷热笼罩下的赣南师范大学校园,很多学子却感到“寒意”阵阵:大学毕业已近一月,至今却还不知身“嫁”何处,仍在焦急地寻找就业机会。随着高校毕业人数的大幅增长和就业市场的相对饱和,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渐增大。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12月20日,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仅有50.33%。另据赣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相对全国高校平均就业率,目前该校略微好一点,达到53%左右。但音乐学院只有26.56%,各学院之间很不平衡,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高师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成为高师院校重点工作的一个“痛点”,成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事关高师院校改革发展,事关毕业生发展方向的“当务之急”。究其原因,一是高师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二是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小;三是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四是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五是就业信息不灵通;六是就业渠道不畅通等。
  二、构建就业信息平台,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当前,高师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主要来自高师院校与用人单位联合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就业信息相对闭塞,难以获悉招聘职位和岗位需求等具体信息。为此,高师院校网站和人社部门、劳动就业等相关部门应整合资源,精心策划,严密部署,着力构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并延伸至各省、市、自治区和各大高校、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让每个用人单位和高师毕业生能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发布和迅速获取相关用人单位准确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尽快就业。
  一是借助官方网站、报刊、电视台等媒体,发布就业政策、用工信息,扩大政策的平台覆盖面。同时借助用人单位举办的招聘会,设立政策宣传台,现场宣讲就业政策,发放就业宣传图册,让毕业生及时了解促进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二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微信、校园电子屏字幕滚动标语、就业指导网页及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层面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让这些优惠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在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为高师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就业指导等免费服务,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四是开辟专栏全方位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并利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微信公众号”,及时推介全国高校最近的就业动态、就业岗位,让毕业生随时随地随身学习,了解各地的就业情况,开辟毕业生就业服务“绿色通道”。
  三、深入了解求职途径,切实转变就业观念
  (一)校内校外,找准可行的求职途径
  每年6月毕业季,陆陆续续会有很多民营企业(公司)、民办教育机构(民办中小学、民办培训机构)等用人单位到各大高师院校开展校园招聘。其间,各用人单位会提供很多就业岗位给毕业生选择。高师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应针对各院系毕业生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在毕业生“自我鉴定”和主动申请(写好求职简历)的同时,引导他们认真填写好《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并及时与毕业生专业对口或专业相近的用人单位沟通交流,把他们尽早推荐到比较理想的就业单位,帮助毕业生少走弯路,快速就业。
  另外,可尝试校外求职路径。一是网络求职。一种是毕业生在互联网上主动发送求职简历;另一种是根据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毕业生发送自己的求职信息。但互联网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虚假的招聘广告,所以要引导毕业生谨慎对待,确保招聘信息真实安全,避免被“套路”误入网络求职陷阱。二是电话求职。引导毕业生先通过电话获取自己喜欢的行业单位,然后询问和了解自己的应聘时间和竞聘机会,向用人单位重点推销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应变能力,强烈表达自己的就业意愿,力争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聘任。三是报刊求职。毕业生通过阅读报刊招聘广告,获悉大量的企业招聘信息后,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性地投递求职简历。待自己的求职简历经用人单位审核通过,正式发出面试邀请之后,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勇敢面试应聘。
  (二)直面现实,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
  近年,有些高师毕业生片面认为自己“总会有人要,毕业即就业”,不能适应当今人力市场的发展需要和岗位需求,竞争意识逐渐淡化,难以实现就业。为此,要积极引导毕业生正视现实,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寻找就业岗位。
  近年,无论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形式各异的民办学校层出不穷,既丰富了各地的教育资源,又化解了公办学校“大班额”难题。而且办學规模大、办学质量高、办学声誉好、办学特色鲜明,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多层次教育发展格局,每年都要招聘大量的中小学专业教师。
  近年,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优惠政策和得力措施,譬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特岗教师”“三支一扶”等,鼓励和吸引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基层去就业,为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因此,高师院校应强化政策宣传,介绍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进一步激发毕业生献身祖国、服务社会的就业热情,逐步树立面向基层、干事创业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促进毕业生全面成长成才。   近年,有不少非师范类的毕业生通过考试,获得了教师资格证,并考取了中小学教师岗位,抢了原本属于师范类毕业生的“饭碗”。为此,高师院校要教育引导广大毕业生既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也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比如通过考试,获得会计资格证、律师资格证和车辆、房地产、资产评估师资格证等“含金量高”的技术等级证书,拥有多技之长,突破师范界限,用自己的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去迎接社会的公平竞争,就业单位的“双向选择”,实现跨行业或跨专业多渠道就业。
  四、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全力开辟就业渠道
  (一)全程开展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
  一是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针对自己的专业优势,理性择业,科学定位,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二是学会自强自立。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人民事业融为一体,崇尚真善美,学做诚信人,争做守法人,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在困境中自强自立。
  为使高师毕业生顺利就业少走弯路,在校期间“合理开设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譬如,大一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树立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目标、未来发展目标,并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理論水平,努力为自己一生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大二引领学生合理构筑自己的知识、技能、素质结构,不断拓展职业素质,注重培养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综合实力,为将来就业做好知识储备和能力准备;大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用人单位与就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逐步了解求职面试的基本方法,掌握竞聘时的面试技巧;大四通过“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集中专题讲座、讲述就业成功案例、模拟现场招聘等形式,逐步开展分析就业形势,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动态,获悉就业信息,掌握就业政策,参加岗位竞聘,最终实现成功就业。
  (二)全力拓展行之有效的就业门路
  为切实提升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师院校、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劳动就业部门、用人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和优势,积极畅通就业信息沟通渠道,大力挖掘、开发适合高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一是高师院校邀请用人单位共同举办“双选”招聘会时,要安排专人通过短信、电话、微信等方式,推送岗位招聘信息,并及时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登记、回访、援助服务和推荐就业工作。二是人社部门要适时发布各地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国家公务员招考信息,同时加大就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高师毕业生返乡就业,就近就业,及时就业,回报家乡。三是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等用人单位要主动与高师院校交流对接,在当地教育网站上及时发布中小学教师招聘信息,让广大毕业生尽早做好充分准备,及时报名参加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四是劳动就业部门要组织引导毕业生参加职业见习,在见习中履行岗位职责要求,掌握岗位操作规程,为日后顺利就业夯实基础。同时,对零就业家庭、特困家庭和就业异常困难的高师毕业生,要进行重点推荐就业或帮扶安置到公益性岗位工作。五是人社部门牵头,组织劳动就业部门和高师院校联合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创业培训,引领高师毕业生掌握创业技能。同时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高师毕业生创业提供全方位扶持服务,鼓励他们发挥专长大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华超.地方高师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以河南省地方高师院校毕业生为例[J].人才培养与就业,2015(02).
  [2]林致远.地方高师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刘伟林
其他文献
摘要: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目前,虽然大多数家长已经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缺乏正确的亲子阅读观,忽视了对阅读的情感、能力、习惯的培养,缺乏科学的指導方法。本文从“游戏引入,感受亲情”“导读开头,引发兴趣”“ 亲子阅读,品读绘本”“研读绘本,品味母爱”“亲子表演,拓展畅想”等方面对如何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进行研究。  关键词:亲子阅读游戏研读亲子表演  亲子阅读,就是以书籍为媒介,以阅读为纽带,让
期刊
摘 要:本文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探讨该校所拥有的校本资源及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探索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为加强教学载体的薄弱环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校本资源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校本资源是对某一学校所拥有的各种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称,体现了该校独特的文化底蕴、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综合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
期刊
一、把握“单元主题”教学,凸显教学主题  语文是最富有情趣的。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关于“童年”的,那单元主题可以确立为“多彩的童年”。那教学“主题”该如何确立?依据导读中“阅读本组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情感,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一单元教学目标的提出,笔者的
期刊
“阅读是素质教育的基石,是基础教育的灵魂。”在音乐教学中将阅读与音乐完美融合,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升音乐理解力,涵育音乐素养。  一、阅读创作背景,奠定情感基调  音乐既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一种说唱艺术。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愉悦情操。若要准确高效地传唱歌曲,必须读懂音乐背景,深入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厘清创作的来龙去脉,方能把握歌曲的内涵,汲取音乐的精髓。  阅读像音乐作
期刊
在《晏子春秋》这一书中,最为著名的篇章就是《晏子使楚》。在这篇文章中,主人公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能言善辩。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时,教师既要注重对人物语言和形象分析,又要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并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一、语言艺术与人物描绘  语言艺术,其属于艺术中的一个门类,主要是利用语言手段塑造人物审美形象的艺术形式。在课文中,教师要借助语言的应用,抓住文章的中心段落和重难点
期刊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为教学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好玩” “好胜”的心理特点,遵循“乐学” “会学”的教学理念,笔者对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乐学——寻觅汉字背后的趣景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教师的职责是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激发学生内在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此,笔者创设了各种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活动形式。  第
期刊
摘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增进学生品格和能力的养成。当下高中英语写作存在两大误区,一是重结果、轻过程;二是重语言,轻文化。为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来推进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英语 写作教学 核心素养  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从“语言能力”“文化品格”“学习能力”“写作思维”等方面,关注英语学习的整体性、基础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写作
期刊
一、直视“缺氧困境”,深化课堂改革  教学疲软、“讳疾忌医”是当下不少教师的弊病。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能深切感受到课堂“缺氧”的窘境。“大胃王”吃不饱,“剩食族”又提不起兴致;学习激情与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长不断流失;知识技能与文化思维发展的结构失衡等,这些难题都亟需解决。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新理念武装自己,直视课堂“缺氧”的教学困境,及时进行角色转变,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自己
期刊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活动形式,在中国具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游戏仅仅作为一种娱乐健身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游戏的功能日益丰富,人们赋予游戏新的价值,使游戏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人们将游戏与教育有机融合一体,寓教育于游戏之中,通过游戏活动开展德育、益智、审美、健体等教育活动,让游戏绽放出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光芒。小学科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以科学知识传播、探
期刊
小学开展志愿服务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实际行动中,知、情、意、行得到发展与磨练,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品格,能与自己、家人、社会及世界和谐共处,为健康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以志愿者行动引领学校德育工作,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主助人、自我完善、自主成长,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形成以“主体、责任、践行”为核心的德育文化,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对于在小学如何开展志愿者行动,南京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