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的两把金钥匙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诗人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抒情,看到一首诗词,我们首先找到直接体现情感字眼的字词。比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愁”、岳飞《满江红》中的“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黯乡魂”。然后追问哪些句子体现了人物的这些感情,产生这些感情的原因是什么?有些诗词没有这样直接的情感显示词语,我们需要抓景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我们还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借助对比手法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景物特点的分析,想象人物的内心感受
  景物可以是人物的居住环境,也可以是主人公所见之景,有时从这些景物的变化看出时空的变化,以此解读人物强烈的内心情感。诗词中描写居住环境的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三个“深”连用可见这座庭院的幽深、阔远。“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可见晨雾之浓、杨柳之密。通过想象,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仿佛听见女主人公一声无奈且幽怨的叹息声。张先的《天仙子》从上片“午醉醒来愁未醒”到下片“沙上并禽池上暝”交代了时间的推移。由中午到晚上,可见作者在园中已停留很长时间了,其惜春、恋春、伤春之情跃然纸上。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愁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空间上由室外到室内,“东篱把酒黄昏后”“帘卷西风”再由室外到室内,时间上从“昼”到“半夜”,时空的反复转变说明词人正逢佳节却无丈夫陪伴的百无聊赖和孤独神伤。
  通过对人物外在的肖像、动作、神情、语言的分析,进而品味人物的内心感受
  温庭筠《菩萨蛮》中“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从人物衣服绣着的双双鹧鸪品味出人物内心深深的孤寂。“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当这名女子对镜看见自己美丽容颜时,她会想些什么?女为悦己者容,可是心上人却不在身边,我们能体会到她内心的落寞苦闷。张先《天仙子》:“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我让学生想象五十二岁的词人对镜看见了什么?会有什么想法?他看见了镜中的自己青丝变白发,想到青春不再,年华已逝,可自己依旧是个嘉禾小倅,怎不令人怅惘伤感、顿生位卑老病的感慨。
  根据词作后面的词意画,让学生想象画面内容和人物活动
  如赏析晏殊《破阵子》后的词意画,可结合相关的词句“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根据人物的神情“笑”、“疑怪”展开大胆的想象,东邻和西邻这两位女孩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呢?西邻女会问东邻女:“你今天笑意盈盈,一定是夜里做了什么美梦吧,是不是遇见你的白马王子了?快说来听听!”东邻笑道:“哪有的事啊,别乱说,我是刚刚和她们斗草赢了呢!”这里读者通过想象人物对话来感受少女的天真、活泼、青春之美。
  通过人物梦境与现实的虚实对比,走进人物深邃的内心世界
  李煜《浪淘沙令》“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中梦境与现实的对比:梦境的短暂与现实的漫长对比,梦中的欢娱与醒后现实的悲凉对比,梦里一国之主与现实沦为阶下之囚对比。通过对关键词“客”、“梦”、“一晌”、“欢”与现实的对比分析,逐渐品味出李后主不能承受也得承受的千古之痛。这短短十一个字道出了物是人非的故国之思、江山易主的亡国之恨和沦落人臣的囚徒之悲。再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将梦中仙境描写的热闹非凡,“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想象自己游仙时受到仙人们的隆重礼遇,然而他醒后却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因为诗人在现实世界里得不到重用,才会希望在虚构的世界里实现伟大的抱负。虚实对比,将诗人怀才不遇的压抑和蔑视权贵的精神鲜明地表达了出来。
  通过诗词中人物境遇与寻常人对比,深切感受人物的命运际遇
  比如欧阳修《蝶恋花》的女主人公居住在幽深的庭院里,故而“楼高不见章台路”。寻常人家的女子在家里会做些什么?做家务或织布或缝衣,而本词中女主人公却在幽怨地望着深深的庭院和浓密的杨柳。她想透过重重的帘幕得以寻见在外寻欢作乐的丈夫。这样,孤寂幽居、内心寥落、充满怨恨的女主人公形象便立在了读者面前。再如赏析杜甫《旅夜抒怀》中“危樯独夜舟”一句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自己和诗人的境遇进行对比。平常晚上我们是在哪里睡觉?家里。而杜甫在哪里?茫茫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里。这样对比后,学生立刻感受到千载以前伟大诗圣暮夜漂泊的凄苦和不遇的悲愤,有些同学被感动得眼角有晶莹的泪滴流出。
  总之,对比和想象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地把握诗词中人物的情感脉搏,近距离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与他们共悲欢同呼吸。在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对比和想象不失为开启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的两把金钥匙。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推行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已是语文教学的必然之举,并已经成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中一道旖旎的风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师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为师生提供了共舞的恢恢空间!  但笔者在长期的语文一线教学中,也不无遗憾地看到,很多阅读课堂的多元化个性解读,绝大部分依旧停留在对文本主要对象的解读上,文本解读的视野还不够宽广,改革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依旧在“戴着镣铐跳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这不能适应学生对语文学习广泛而丰富多样的需要。语文课程资源除了课内教学资源,还包括《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图书馆”等课外学习资源。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网络语言正以惊人的速度不可阻挡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冲击着我们的用语习惯。如“正能量、高
在我看来,《背影》的主题表述,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篇人人都能读,人人都可能有不同感受,人人在自己的不同人生阶段都可能有不同感受的作品,到底给了人人怎样的启示和共鸣,并由此激发我们思考、追问和认定:人生不同的生存生活状态,该有怎样合理的面对。  这是困难的,但语文人还是应该努力去迈入这个堂奥,窥其精髓,把这不朽经典的“真味”、原味和美味发掘出来,奉献给世人。瞄准这样的理念和目标,当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之一。自2000年开始,我们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一直采用“定点背临·深度模仿·创意表达”作文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背临与模仿   背,就是背诵,就是熟读文章后,不看原文能把其复述出来。临,即为临摹,即以名家书画为蓝本,模仿学习。古代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他们都勤于临帖,善于临帖。由临摹走向创新,这是书法、绘画艺术的规律。写作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据统计,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是用在评价以及与评价相关的活动上。这些评价活动与教学活动难以区分,本身就具有一体化的特点。正因如此,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蒂金斯(Stiggins,R.)认为,如果评
自1968年美国著名的作家杰·唐纳·怀特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以来,人们意识到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将其纳入课程系统,对学生进行完整的系统的教育。然而就目前情况来讲,生命教育还没有完全引起重视。一方面,我们总在寻找宏大的材料,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忽略了我们身边的最为鲜活的材料。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碗阳春面》就是最典型
玛蒂尔德以其生动、丰满颇具争议的形象在评价中出现了多元解读。传统评论基本上倾向于把玛蒂尔德定位于一个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典型。由此也认定莫泊桑写作小说的意图正在于此。然而,如果我们单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究竟是资本主义独有的德性,还是人类本有的劣根性?它们区分的底线恐怕不是一语可断定的。玛蒂尔德这样一个从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女子转化为一个勤劳、质朴、真诚、自然而为的具有朴素主义自然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在《对话》栏目中曾经播出过一期由中美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录制的一个节目。节目中,在“价值取向”的考查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人选择了“美”,无一人选择“真理”和“智慧”。接下来是制订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中国学生先是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吟咏茶马古道,然后有
【文本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之第二则,编排在第五单元最后一课。单元课标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此前学生仅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三篇文言文,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及学习方法习得均处于初级的启蒙阶段,因此,学生需要积累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此故事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表现了作家对美好人性与美好社会的强烈向往与追求,给人最大的感触是小说的结尾部分:“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①这画在墙上的最后一片叶子,正是老贝尔曼用自身生命所完成的最杰出的艺术品。正是这部作品,给予了琼珊生命的动力,凝聚了苏艾的友爱和老贝尔曼的全部心血,是一种旨在挽回琼珊生命的修辞行为,一种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