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知识,重要的是能够学习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使他们的情感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自然观、社会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科学探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品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探究中,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多举一些他们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让他们体会做科学实践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开展“鱼儿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最容易因缺氧窒息而翻塘?”“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腐乳是如何制成的?”等小型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物是一门科学,逐步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生物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遵守实验规则,注意实验安全,要强调准确、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不要造假,更不要泄气。如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学生在进行分组探究过程中,可能有个别小组在低温、空气少时出现少数种子萌发的现象,在实验汇报时就应该要求他们实事求是的说出真实情况。对于失败了但说真话的,给予表扬,表扬他们敢于说真话。同时引导和帮助他们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把实验做成功。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实验经常会出现失败,但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在耐心细致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的基础上,让他们重新实验直至成功。允许和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对教师或课本上的实验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和探究,对有些实验探究方案和结论敢于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塑料大棚能使瓜果蔬菜增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大棚内的温度升高,使瓜果蔬菜增产。但也有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产生质疑:上述答案不一定正确,有可能是光质所改变,也可能是大棚内的温度变化或二氧化碳的浓度改变等而引起的。这些大胆的设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生物学兴趣。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更加密切,分工协作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会与他人交往与合作。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如“考察本地环境受污染情况”的探究活动,就可以让学生自愿结合,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成员分工协作去完成社会调查、查找资料、实验探究等活动。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自定科学探究课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合作者和参与者,并及时地对学生各组的探究活动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张扬个性,又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优良品质。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实验,通过参观、调查活动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和辩论,来感受和体验生物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生物资源的科学价值观。
结合教材出现的关于DDT对环境的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Ⅱ号的资料告诉学生:“人类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人类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共同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正在受到人类自身的侵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大自然是每个人的共同責任。
总之,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品质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探究中,使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生活,多举一些他们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过的事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让他们体会做科学实践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开展“鱼儿在一天中的什么时候最容易因缺氧窒息而翻塘?”“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腐乳是如何制成的?”等小型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物是一门科学,逐步树立崇尚科学的观念。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生物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方法。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遵守实验规则,注意实验安全,要强调准确、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重要性。即使实验失败了也不要造假,更不要泄气。如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学生在进行分组探究过程中,可能有个别小组在低温、空气少时出现少数种子萌发的现象,在实验汇报时就应该要求他们实事求是的说出真实情况。对于失败了但说真话的,给予表扬,表扬他们敢于说真话。同时引导和帮助他们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鼓励他们把实验做成功。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实验经常会出现失败,但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正确引导。在耐心细致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去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的基础上,让他们重新实验直至成功。允许和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对教师或课本上的实验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和探究,对有些实验探究方案和结论敢于提出质疑,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塑料大棚能使瓜果蔬菜增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用实验来验证?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大棚内的温度升高,使瓜果蔬菜增产。但也有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产生质疑:上述答案不一定正确,有可能是光质所改变,也可能是大棚内的温度变化或二氧化碳的浓度改变等而引起的。这些大胆的设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生物学兴趣。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协作的精神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更加密切,分工协作的范围日益扩大。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学会与他人交往与合作。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如“考察本地环境受污染情况”的探究活动,就可以让学生自愿结合,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成员分工协作去完成社会调查、查找资料、实验探究等活动。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自定科学探究课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活动,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合作者和参与者,并及时地对学生各组的探究活动情况进行恰当的评价。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张扬个性,又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优良品质。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实验,通过参观、调查活动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讨论和辩论,来感受和体验生物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一些探究、调查、资料收集方面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讲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时,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人类活动破坏生物圈的例子;在讲到动物部分的内容时,让学生课下调查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数量急剧减少的稀有动物。这样的作业既能够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又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强化环保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生物资源的科学价值观。
结合教材出现的关于DDT对环境的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Ⅱ号的资料告诉学生:“人类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人类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共同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正在受到人类自身的侵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大自然是每个人的共同責任。
总之,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