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观察作为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而且助推学校合作文化的生成。为此,掌握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并付诸实践成为提升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观察;学生学习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课堂表现的活动。本人曾执教《我们的母亲河》一课,参加全省品德与社会优秀视频课例评选。在整个磨课过程中,我们的备课组成员就是一个观察团。这节课就是在观察中,不断改进的。
一、 课例简析
《我们的母亲河》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话题二《江山多娇》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二、 观察点确定
在对《我们的母亲河》进行课堂观察时,我们将学生作为研究的重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反应,关注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和发展点。而后,我们就将观察的视角放在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活动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互动的积极性。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包括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梳理追问、点拨评价、归纳总结等有效反馈行为。二是学生对教师的反应,包括对课堂教学要求的领悟、接到教师的反馈后所作出的当堂反应(如回答)、与教师课堂互动反应等行为的数量和质量。
(二) 问题的有效性。重点观察教师和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时的课堂情形:让学生说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为什么要把它们称为母亲河呢?面对变脏变丑的母亲河,我们能做些什么?
(三) 探究的实效性。重点观察小组探究“为什么要把它们称为母亲河”时的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加深对母亲河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点一:
在《我们的母亲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反馈45次,其中判断性反馈15次,梳理反问10次,点拨评价17次,归纳总结3次。被教师连续提问的学生数达5人,一个学生被连续提问的次数最多达4次。全班36人,集体反馈共6次;个人反馈共14人参与,参与率达39%。
课后我总结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反馈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点评和反馈会让学生有满满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并在互动中抓住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通过到位得体的表扬和引导,有效推进课堂教学。
观察点二:
[案例]“我们的母亲河”教学片段:
师:通过看书,我们知道了长河黄河的源远流长,那为什么要把它们称为母亲河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小探究员吧。请看活动要求。
请结合搜集到的关于长江黄河的资料,根据以下内容,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A. 指出长江黄河发源地、流经的省市、入海口。
B. 了解长江黄河的航运和农业灌溉及水电开发,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C. 诵读歌颂长江黄河的相关的诗句、歌曲。
D. 展示长江黄河沿途美景的图片。
师:老师这儿有六个学习任务卡,请小组长来抽取你们的探究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随机上台汇报。
学生在小组探究交流的合作学习中,6人小组里,都能积极参与,发言的多集中在2~3人身上,其他会很好地倾听。有的小组任务内容简单,早早结束,如:A项。有的小组任务范围广,收集难度较大,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如:B项。所以在2分钟左右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部分学生是过长了,对于一部分学生却是不足的。
课后观察组点评时指出,出现以上现象是由于授课教师的任务分配不明确。在讨论时没有明确的分工,及时引导帮助,虽然授课教师很关注学生的活动,但老师的指导作用效果不明显。对此,观察组向我提出了建议,授课教师应对所设计活动的目的性了然于胸。
三、 几点思考
无论是教学活动的改进、教学资源的运用,还是教学形式的设计,都要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那么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来促进学生学习,改进品德课堂教学呢?
(一) 换位观察感受最真实
首先,授课教师应换位观察,把自己当成学生进入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课堂,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比如,在第一个学习任务的小组(指出长江黄河发源地、流经的省市、入海口)汇报后,老师请学生上台画长江黄河。该环节是否有意义,观察者提出了不同看法。针对不同意见,我在课后询问了班上的学生,上台画的学生表示:通过这么一画,长江黄河的样子就深深地印在了心里。而其他的学生也对这一“画”印象深刻。
(二) 顺学而导体验最深刻
[案例]师:面对变脏变丑的母亲河,我们能做些什么?
同桌交流(讲讲关于如何环境保护的内容)
生1:我们不要乱扔垃圾,要少用一次性物品,减少白色污染。还要呼吁人们一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生2:我们要多种树,让我们的母亲河重现往日的风采。
生3:我们还可以把水上的垃圾捞上来。
生4:我们还可以提醒身边的人不要乱扔垃圾。
师:对了,不仅我们要爱护环境,还要让身边的人也来保护环境。
生5:老师,我记得您说过,九龙江是我们家乡的母亲河,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保护呢?
师:是呀,我们不仅要爱祖国的母亲河,也要爱家乡的母亲河。谁来说说你对九龙江了解多少?
生6:我知道九龙江边有郊野公园、江滨公园,那儿非常美。
生7:九龙江边也有一些大排档,他们把垃圾倒在了九龙江里。
师:所以我們要呼吁人们不要往江里排放垃圾。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学生从祖国母亲河长江黄河讲到家乡母亲河九龙江。老师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知识迁移,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体验家乡母亲河——九龙江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一正一反,一远一近,由面及点,辩证思考,教孩子懂得每个人都肩负着保护母亲河的责任,使得“知”回归到生活的“行”中。
课堂观察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掌握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和充实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观教、以教促学。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76,108-111.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观察;学生学习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课堂表现的活动。本人曾执教《我们的母亲河》一课,参加全省品德与社会优秀视频课例评选。在整个磨课过程中,我们的备课组成员就是一个观察团。这节课就是在观察中,不断改进的。
一、 课例简析
《我们的母亲河》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爱祖国山和水》话题二《江山多娇》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二、 观察点确定
在对《我们的母亲河》进行课堂观察时,我们将学生作为研究的重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反应,关注学生学习的疑难点和发展点。而后,我们就将观察的视角放在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活动上。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互动的积极性。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包括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梳理追问、点拨评价、归纳总结等有效反馈行为。二是学生对教师的反应,包括对课堂教学要求的领悟、接到教师的反馈后所作出的当堂反应(如回答)、与教师课堂互动反应等行为的数量和质量。
(二) 问题的有效性。重点观察教师和学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时的课堂情形:让学生说说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为什么要把它们称为母亲河呢?面对变脏变丑的母亲河,我们能做些什么?
(三) 探究的实效性。重点观察小组探究“为什么要把它们称为母亲河”时的活动情况,引导学生加深对母亲河重要性的认识。
观察点一:
在《我们的母亲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反馈45次,其中判断性反馈15次,梳理反问10次,点拨评价17次,归纳总结3次。被教师连续提问的学生数达5人,一个学生被连续提问的次数最多达4次。全班36人,集体反馈共6次;个人反馈共14人参与,参与率达39%。
课后我总结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反馈是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来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点评和反馈会让学生有满满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并在互动中抓住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通过到位得体的表扬和引导,有效推进课堂教学。
观察点二:
[案例]“我们的母亲河”教学片段:
师:通过看书,我们知道了长河黄河的源远流长,那为什么要把它们称为母亲河呢?让我们来做个小小探究员吧。请看活动要求。
请结合搜集到的关于长江黄河的资料,根据以下内容,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A. 指出长江黄河发源地、流经的省市、入海口。
B. 了解长江黄河的航运和农业灌溉及水电开发,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C. 诵读歌颂长江黄河的相关的诗句、歌曲。
D. 展示长江黄河沿途美景的图片。
师:老师这儿有六个学习任务卡,请小组长来抽取你们的探究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交流,随机上台汇报。
学生在小组探究交流的合作学习中,6人小组里,都能积极参与,发言的多集中在2~3人身上,其他会很好地倾听。有的小组任务内容简单,早早结束,如:A项。有的小组任务范围广,收集难度较大,需要有明确的分工,如:B项。所以在2分钟左右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部分学生是过长了,对于一部分学生却是不足的。
课后观察组点评时指出,出现以上现象是由于授课教师的任务分配不明确。在讨论时没有明确的分工,及时引导帮助,虽然授课教师很关注学生的活动,但老师的指导作用效果不明显。对此,观察组向我提出了建议,授课教师应对所设计活动的目的性了然于胸。
三、 几点思考
无论是教学活动的改进、教学资源的运用,还是教学形式的设计,都要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那么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来促进学生学习,改进品德课堂教学呢?
(一) 换位观察感受最真实
首先,授课教师应换位观察,把自己当成学生进入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课堂,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比如,在第一个学习任务的小组(指出长江黄河发源地、流经的省市、入海口)汇报后,老师请学生上台画长江黄河。该环节是否有意义,观察者提出了不同看法。针对不同意见,我在课后询问了班上的学生,上台画的学生表示:通过这么一画,长江黄河的样子就深深地印在了心里。而其他的学生也对这一“画”印象深刻。
(二) 顺学而导体验最深刻
[案例]师:面对变脏变丑的母亲河,我们能做些什么?
同桌交流(讲讲关于如何环境保护的内容)
生1:我们不要乱扔垃圾,要少用一次性物品,减少白色污染。还要呼吁人们一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生2:我们要多种树,让我们的母亲河重现往日的风采。
生3:我们还可以把水上的垃圾捞上来。
生4:我们还可以提醒身边的人不要乱扔垃圾。
师:对了,不仅我们要爱护环境,还要让身边的人也来保护环境。
生5:老师,我记得您说过,九龙江是我们家乡的母亲河,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保护呢?
师:是呀,我们不仅要爱祖国的母亲河,也要爱家乡的母亲河。谁来说说你对九龙江了解多少?
生6:我知道九龙江边有郊野公园、江滨公园,那儿非常美。
生7:九龙江边也有一些大排档,他们把垃圾倒在了九龙江里。
师:所以我們要呼吁人们不要往江里排放垃圾。
在这段师生对话中,学生从祖国母亲河长江黄河讲到家乡母亲河九龙江。老师顺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知识迁移,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体验家乡母亲河——九龙江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关系。一正一反,一远一近,由面及点,辩证思考,教孩子懂得每个人都肩负着保护母亲河的责任,使得“知”回归到生活的“行”中。
课堂观察是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途径,掌握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丰富和充实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观教、以教促学。
参考文献:
[1] 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76,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