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同行们的成功经验,但对德育经验的“移植”需要走本土化之路。学校德育本土化可以采取三种创新的方式:“去伪存真法”,强调在方法认知上,需要辨别、改造、借鉴;“滚雪球法”,是立足于已有传统德育方法上的充实和发展;“孵化器法”,是结合本土特色创造德育新模式,是从无到有,大面积培植、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学校德育;本土化;创新方法
学校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工作。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必须充分借鉴并发挥其他国家、地区以及学校的成功经验,但对德育经验的“移植”需要走本土化之路。无论是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还是国内非本地成功的德育模式,只有本地化乃至本校化后,才能适应时代和区域的大环境及条件乃至学校的小环境和条件,得到实实在在的德育成效。此外,在借鉴、学习外国、外地、外校德育经验时,必须要处理好“对外吸收”与“立足本土”的关系,即在对外来德育经验移植式的借鉴和引进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实现内源性的生长。简言之,学校德育本土化对我们的要求有两条:批判的吸收、创造性的思考。
学校德育本土化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创造性的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三个行之有效的本土化方法:一是“去伪存真法”,主要强调在方法认知上,需要辨别、改造、借鉴;二是“滚雪球法”,是立足于已有传统德育方法上的充实和发展;三是“孵化器法”,是结合本土特色创造德育新模式,是从无到有,其后大面积培植、推广的方法。
一、学校德育的本土化创新方法之一:“去伪存真法”
“去伪存真法”指的是对于非本土的德育成功经验,首先要辨明其是否真的适合本土;其次要看这样的经验在多大程度上,或者有多少合理性的成分适合本土,这个过程就是“去伪存真”。这样一来,非本土德育经验的精华被保存下来,不合理的成分则被剔除了。也就是说,“拿来”的成功经验一定要先辨别其可本土化的真伪,其次再结合本土条件及本土需要进行改造,逐渐形成适合本土情境的德育模式。
每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存在和发展的,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本地文化的影子,而本地与国外、国内其他地区的差异不仅仅是地域的远近差别,也不仅仅指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差异,更主要的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差异。因此,本地学校在借鉴吸收国外、国内不同地区德育课程或德育模式时,应该采取“去伪存真法”。
我国实施的德育是“大德育”,德育通常是相对于智育、美育和体育来划分,不仅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包括政治、思想品质及法制观念的培养等,提倡的是全员育人。而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德育专指伦理学体系中的道德教育,提倡德育老师专业管理。受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道德教育的界定就存在相当的差异,这是德育概念内涵上的很大区别,由此导致的中外德育课程在内容、范围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则属外延上的区别。鉴于国内外德育在内涵和外延上如此大的区别,在借鉴国外的德育理论、德育教育模式时应该慎之又慎。
国外的德育概念与我国大相径庭,虽有许多成功的研究成果,但在本土化移植过程中,需要辨明可本土化的真伪并改造和借鉴。现在我国学校开展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德育实践活动记录卡等德育方法,正是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升华。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在引进吸收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切不可纯粹“拿来主义”照搬照抄。
同样,在借鉴国内其他地区成功的德育经验时,应该真正吸收其适合我地区实际的精髓部分为我所用,剔除其不适合本地的部分,做到去伪存真。学校在选择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外地先进德育模式时,应优先考虑移植国内地理、历史、文化、经济、以及民情等相对接近的地区以及选择这些地区中与本校实际情况相似的学校。譬如,对于笔者所在的苏州地区而言,国内范围优先考虑江浙沪,特别要考虑上海。上海特色的理解教育、成功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借鉴效仿。
二、学校德育的本土化创新方法之二:“滚雪球法”
“滚雪球法”就是学校的德育课程、德育模式在己有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外部成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跟踪外地理论与实践经验发展情况不断地吸收与补充。
滚雪球法是在去伪存真法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前者是渗透“为我所用”的精华,后者是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把本土特点“发扬光大”。深入剖析滚雪球法,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必须有自己富有本土特色的小雪球,这个小雪球也许比较稚嫩也很不完美,但它却是本土特有的;其次,是在推行过程中不断吸收外部精华将雪球越滚越大,最后使本土的德育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和完善。
结合笔者所在苏州市吴中区(以下简称我区)的实际情况,以德育的“三位一体”模式为例:我国中小学普遍确立的“大德育”体系是传统的“三位一体”模式,即道德、思想、政治“三位一体”。在这点上,我区学校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实施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有认同感,并注重借鉴吸收应用于本区的学校德育实践中。但目前我国德育理论研究者对“三位一体”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在德育内容上,仍坚持道德、思想、政治“三位一体”,其中道德占基础和主导地位。其次,把德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儒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把个体接受的道德教化、进行的道德修养融合在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中。第三,中国传统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多倾向于在“自然、社会、人”的循环关系中确定其内容。现代德育则依据三维建构的设想,实现德育目标在社会、自然与人三者的整合,从单纯的德育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的发展观转向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自然发展的统一。①
显然,对于我区学校来说,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是本土特有的小雪球,它提倡的是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力量,做到资源共享,以期待实现德育社会化、社会的德育化的“大德育”体系,在推行过程中“德育、思想、政治”三位一体、“德育、社会、人”三位一体、“自然、社会、人”三位一体的德育理念,就是本土的小雪球赖以滋养和壮大的外来营养,采取滚雪球法会让本土的德育工作少走弯路并且更加卓有成效。
学校德育本土化滚雪球法的应用,还可以举“理解教育”在上海等地的成功实施为例。在理解教育实践中,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实施了“四个一工程”。该校尝试给学生布置“德育作业”: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唤醒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劳动意识,进而体会父母持家的不易,并增进对父母的感恩和作为子女的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体悟到生活的艰辛和快活;每周与父母交谈一次,让子女与父母这种天然纯美的情感突破生疏和冷漠的重围走向和谐与融合;每月到社区服务一天,感受社会的纷繁与和美,体悟民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丰富感情;每年走访一户贫寒家庭,寻找幸福与责任的真正含义,懂得“铁肩担道义”的荣耀和沉重。建平世纪中学层层递进的四个德育作业可以说是结合本校实际巧用滚雪球法的一个成功案例。理解教育比较适合于我区的德育工作,我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比较发达,几乎所有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视一切待遇于自然俗成,普遍缺乏感恩父母、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崇高品德,将理解教育引入本土的德育课程,结合本土的实际将其发扬光大是大有裨益的。
三、学校德育的本土化的创新方法之三:“孵化器法”
“孵化器法”是将德育新理念、德育新模式引人本土部分学校加以试点,孵化出适合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的德育模式方法。与滚雪球法相比,孵化器法是从无到有,结合本土特色借鸡生蛋,再以蛋孵鸡,然后大面积培植,以点到面推广到全区,少走弯路,减轻风险。
若以我区推进生命教育为例:生命教育是国际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日本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起步较早,曾经掀起过一股生命教育的热潮,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针对人类生态环境恶化和青少年自杀、他杀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上海市也较早提出生命教育,2005年6月17日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苏州市也正准备将生命教育纳入到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中去,使之成为新课程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支柱。本区一些学校德育教育中已在渗透生命教育,但是无论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还是实施途径都缺乏深入的理解,生命教育尚处在萌芽状态。所以对于我区来说,可以考虑选择条件较好的一所或几所学校试点,积累经验推广全区学校。
再如,在中学任教的老师都有这种感受:现在的德育工作真是太难做了,辛辛苦苦教了很长时间,可只要学生在家过一个假期,甚至只过一个周末,就被负面因素全抵消了。学生无法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认知,更无法实现知、情、信、义、行的转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考虑积极搜寻国内外的先进德育理论,寻找适合初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道德教育方式,寻找比较切合本土特色的优秀理念加以孵化。
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就很值得深思和借鉴: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它法,就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由此引出的德育话题是:你认为海因茨应该这么做吗?为什么?人生无非是一串串故事的连线,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了解儿童的生活故事,给儿童叙述故事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无论是自己的,抑或他人的;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的;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在的,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形式。一切道德观和价值观实际上都已经内在于那些具有丰富开放性的美德故事中了。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可以促进学生领会道德知识,发展学生道德评价能力(道德判断能力),产生良好的道德信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为抉择能力,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应用这个方法进行道德教育的学校为数不多,可以尝试。借鉴国内应用道德两难法教育成功教育经验,选择或新编适合本土吴文化的两难故事,激发学生思辩,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另外,将深奥的道德知识寓于浅显的德育故事之中,让学生明事理是在德育实践中应该时刻关注的好方法,它胜过千万遍的说教与训斥。
以上三种学校德育本土化的创新方法正是对新形势下的德育所做的实践探索,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尝试,其核心是结合本土实际,善于利用国内外优秀的德育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去伪存真,而后为我所用,并最终发扬广大,在摸索和反思中形成具有本地域、本学校特色学校德育模式与方法。只有本土化的学校德育才能更切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学校德育才能更具实效;只有走学校德育的本土化之路,学校德育的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① 许瑞芳.文化传统:德育现代化的内源性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61-63.
作者简介:周先荣,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教育硕士。
关键词:学校德育;本土化;创新方法
学校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长期工作。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必须充分借鉴并发挥其他国家、地区以及学校的成功经验,但对德育经验的“移植”需要走本土化之路。无论是国外德育的成功经验,还是国内非本地成功的德育模式,只有本地化乃至本校化后,才能适应时代和区域的大环境及条件乃至学校的小环境和条件,得到实实在在的德育成效。此外,在借鉴、学习外国、外地、外校德育经验时,必须要处理好“对外吸收”与“立足本土”的关系,即在对外来德育经验移植式的借鉴和引进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实现内源性的生长。简言之,学校德育本土化对我们的要求有两条:批判的吸收、创造性的思考。
学校德育本土化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创造性的方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三个行之有效的本土化方法:一是“去伪存真法”,主要强调在方法认知上,需要辨别、改造、借鉴;二是“滚雪球法”,是立足于已有传统德育方法上的充实和发展;三是“孵化器法”,是结合本土特色创造德育新模式,是从无到有,其后大面积培植、推广的方法。
一、学校德育的本土化创新方法之一:“去伪存真法”
“去伪存真法”指的是对于非本土的德育成功经验,首先要辨明其是否真的适合本土;其次要看这样的经验在多大程度上,或者有多少合理性的成分适合本土,这个过程就是“去伪存真”。这样一来,非本土德育经验的精华被保存下来,不合理的成分则被剔除了。也就是说,“拿来”的成功经验一定要先辨别其可本土化的真伪,其次再结合本土条件及本土需要进行改造,逐渐形成适合本土情境的德育模式。
每一所学校都是在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存在和发展的,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本地文化的影子,而本地与国外、国内其他地区的差异不仅仅是地域的远近差别,也不仅仅指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差异,更主要的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差异。因此,本地学校在借鉴吸收国外、国内不同地区德育课程或德育模式时,应该采取“去伪存真法”。
我国实施的德育是“大德育”,德育通常是相对于智育、美育和体育来划分,不仅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还包括政治、思想品质及法制观念的培养等,提倡的是全员育人。而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德育专指伦理学体系中的道德教育,提倡德育老师专业管理。受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和政治、历史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道德教育的界定就存在相当的差异,这是德育概念内涵上的很大区别,由此导致的中外德育课程在内容、范围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则属外延上的区别。鉴于国内外德育在内涵和外延上如此大的区别,在借鉴国外的德育理论、德育教育模式时应该慎之又慎。
国外的德育概念与我国大相径庭,虽有许多成功的研究成果,但在本土化移植过程中,需要辨明可本土化的真伪并改造和借鉴。现在我国学校开展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德育实践活动记录卡等德育方法,正是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升华。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在引进吸收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切不可纯粹“拿来主义”照搬照抄。
同样,在借鉴国内其他地区成功的德育经验时,应该真正吸收其适合我地区实际的精髓部分为我所用,剔除其不适合本地的部分,做到去伪存真。学校在选择进行本土化改造的外地先进德育模式时,应优先考虑移植国内地理、历史、文化、经济、以及民情等相对接近的地区以及选择这些地区中与本校实际情况相似的学校。譬如,对于笔者所在的苏州地区而言,国内范围优先考虑江浙沪,特别要考虑上海。上海特色的理解教育、成功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都值得深入研究,借鉴效仿。
二、学校德育的本土化创新方法之二:“滚雪球法”
“滚雪球法”就是学校的德育课程、德育模式在己有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外部成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跟踪外地理论与实践经验发展情况不断地吸收与补充。
滚雪球法是在去伪存真法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前者是渗透“为我所用”的精华,后者是在汲取精华的基础上把本土特点“发扬光大”。深入剖析滚雪球法,包括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必须有自己富有本土特色的小雪球,这个小雪球也许比较稚嫩也很不完美,但它却是本土特有的;其次,是在推行过程中不断吸收外部精华将雪球越滚越大,最后使本土的德育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和完善。
结合笔者所在苏州市吴中区(以下简称我区)的实际情况,以德育的“三位一体”模式为例:我国中小学普遍确立的“大德育”体系是传统的“三位一体”模式,即道德、思想、政治“三位一体”。在这点上,我区学校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实施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有认同感,并注重借鉴吸收应用于本区的学校德育实践中。但目前我国德育理论研究者对“三位一体”有了新的认识。首先,在德育内容上,仍坚持道德、思想、政治“三位一体”,其中道德占基础和主导地位。其次,把德育、社会、人作为三位一体的对象进行综合考察,儒家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把个体接受的道德教化、进行的道德修养融合在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中。第三,中国传统的伦理规范和道德要求大多倾向于在“自然、社会、人”的循环关系中确定其内容。现代德育则依据三维建构的设想,实现德育目标在社会、自然与人三者的整合,从单纯的德育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的发展观转向人的发展、社会发展、自然发展的统一。①
显然,对于我区学校来说,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是本土特有的小雪球,它提倡的是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力量,做到资源共享,以期待实现德育社会化、社会的德育化的“大德育”体系,在推行过程中“德育、思想、政治”三位一体、“德育、社会、人”三位一体、“自然、社会、人”三位一体的德育理念,就是本土的小雪球赖以滋养和壮大的外来营养,采取滚雪球法会让本土的德育工作少走弯路并且更加卓有成效。
学校德育本土化滚雪球法的应用,还可以举“理解教育”在上海等地的成功实施为例。在理解教育实践中,上海市建平世纪中学实施了“四个一工程”。该校尝试给学生布置“德育作业”: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唤醒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劳动意识,进而体会父母持家的不易,并增进对父母的感恩和作为子女的家庭责任意识,让他们体悟到生活的艰辛和快活;每周与父母交谈一次,让子女与父母这种天然纯美的情感突破生疏和冷漠的重围走向和谐与融合;每月到社区服务一天,感受社会的纷繁与和美,体悟民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丰富感情;每年走访一户贫寒家庭,寻找幸福与责任的真正含义,懂得“铁肩担道义”的荣耀和沉重。建平世纪中学层层递进的四个德育作业可以说是结合本校实际巧用滚雪球法的一个成功案例。理解教育比较适合于我区的德育工作,我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比较发达,几乎所有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平时视一切待遇于自然俗成,普遍缺乏感恩父母、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崇高品德,将理解教育引入本土的德育课程,结合本土的实际将其发扬光大是大有裨益的。
三、学校德育的本土化的创新方法之三:“孵化器法”
“孵化器法”是将德育新理念、德育新模式引人本土部分学校加以试点,孵化出适合本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的德育模式方法。与滚雪球法相比,孵化器法是从无到有,结合本土特色借鸡生蛋,再以蛋孵鸡,然后大面积培植,以点到面推广到全区,少走弯路,减轻风险。
若以我区推进生命教育为例:生命教育是国际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日本在1989年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定位于人的生命与尊重人的精神这一理念的教育目标。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起步较早,曾经掀起过一股生命教育的热潮,台湾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针对人类生态环境恶化和青少年自杀、他杀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上海市也较早提出生命教育,2005年6月17日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苏州市也正准备将生命教育纳入到新课程改革的视野中去,使之成为新课程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支柱。本区一些学校德育教育中已在渗透生命教育,但是无论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还是实施途径都缺乏深入的理解,生命教育尚处在萌芽状态。所以对于我区来说,可以考虑选择条件较好的一所或几所学校试点,积累经验推广全区学校。
再如,在中学任教的老师都有这种感受:现在的德育工作真是太难做了,辛辛苦苦教了很长时间,可只要学生在家过一个假期,甚至只过一个周末,就被负面因素全抵消了。学生无法建立起真正的道德认知,更无法实现知、情、信、义、行的转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考虑积极搜寻国内外的先进德育理论,寻找适合初中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道德教育方式,寻找比较切合本土特色的优秀理念加以孵化。
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就很值得深思和借鉴: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说,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它法,就破门进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由此引出的德育话题是:你认为海因茨应该这么做吗?为什么?人生无非是一串串故事的连线,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了解儿童的生活故事,给儿童叙述故事 ——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无论是自己的,抑或他人的;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的;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在的,都是非常重要的道德教育形式。一切道德观和价值观实际上都已经内在于那些具有丰富开放性的美德故事中了。通过“道德两难故事法”可以促进学生领会道德知识,发展学生道德评价能力(道德判断能力),产生良好的道德信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为抉择能力,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应用这个方法进行道德教育的学校为数不多,可以尝试。借鉴国内应用道德两难法教育成功教育经验,选择或新编适合本土吴文化的两难故事,激发学生思辩,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另外,将深奥的道德知识寓于浅显的德育故事之中,让学生明事理是在德育实践中应该时刻关注的好方法,它胜过千万遍的说教与训斥。
以上三种学校德育本土化的创新方法正是对新形势下的德育所做的实践探索,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力尝试,其核心是结合本土实际,善于利用国内外优秀的德育理念和成功实践经验去伪存真,而后为我所用,并最终发扬广大,在摸索和反思中形成具有本地域、本学校特色学校德育模式与方法。只有本土化的学校德育才能更切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学校德育才能更具实效;只有走学校德育的本土化之路,学校德育的创新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① 许瑞芳.文化传统:德育现代化的内源性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61-63.
作者简介:周先荣,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