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我们创造之工作。”艺术创造能够促进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手脑协调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而艺术创造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运用好“活”的艺术材料。在生活中的艺术创造无处不在,幼儿天生会根据丰富、真实、想象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造。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造条件,立足幼儿的生活,提供多元化的艺术材料,让每个幼儿在其艺术天性的引领下,感受各种材料,自由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与创造,以此激活幼儿的思维、扩展幼儿的思路、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一、活用自然材料,激发幼儿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艺术创造能够全面开发幼儿的艺术审美、手脑协调、观察、思维、语言、想象等能力,而发展幼儿艺术创造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好大自然这本活教材。
大自然以其勃勃生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的沙、石、水、泥土、树叶、植物的种子等形态万千的材料,是孩子们艺术创造的源泉,它们不仅可以用来拓印、绘画、剪贴、粘贴,更有其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活用这些自然材料,让它们成为幼儿艺术创造的素材,是激发幼儿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以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曼陀罗”为例,我通过让幼儿欣赏曼陀罗图案,引导幼儿感受图案的对称、色彩、组合、创造的美,并提供大量平时和幼儿共同搜集来的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枝、树叶、石子等材料,让幼儿通过小组合作,自由、自主地进行创造。孩子们有的用一朵花作为圆心,再用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小树枝和花瓣间隔发散排列;有的用品种不一、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的树叶进行对称排列;有的先用树叶和花瓣间隔排成几圈圆形图案,再在圆形的外圈用树叶和花瓣摆成对称的三角形;还有的用各种蔬菜一圈一圈对称排列重组成各种图案……利用丰富的大自然材料进行重组、改造和组合,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多种样态,开拓了艺术之美,又发展了幼儿的创意无限,每一种曼陀罗图案都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其丰富的想象力、无穷的创造力及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令所有的人惊叹。
又如在中班手工活动“海棠之约”中,我带领幼儿一起到花丛中采一些野草、捡多种树叶。幼儿来到海棠树下,拾起海棠花,把它夹在白色的纸里,再压上重的物品。第二天,孩子们有了惊喜发现,于是我引导他们制作海棠书签,与海棠花亲密接触的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思维碰撞。孩子们把海棠花、树叶和草一起重组,摆成各种造型,最后再进行封塑,一张张形态各异、个性十足的书签应运而生。孩子们把这份意义深远的书签带回家送给爸妈,家长们收到这样特殊的礼物都非常开心。自然的材料远比人工的更吸引人,更能触碰人们内心深层的情感。
“教材不是幼儿的世界,世界才是幼儿的教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多元化的材料,这些材料又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幼儿。我们要相信幼儿的创造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小小的孩子,就是将来小小的科学家。假使我们给小孩子自由行动,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那就让我们把大自然还给孩子,让孩子自由行动,灵活运用大自然的赐予去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让他们真正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想象、激发思维、张扬个性、大胆创造,灵动快乐地成长。
二、巧用生活材料,拓展幼儿思维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到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在他看来,与生活产生了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便产生了教育。也就是说与生活能够产生密切联系,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只要幼儿心中有创意与美感,生活中的材料都将是幼儿把玩、创造的元素,是幼儿艺术创作的工具。我们巧用生活中的材料便会拓展幼儿的创造思维,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生活便是在受艺术的教育”。
生活中的材料无处不在,剪刀、扳手、锤子、电线、铝丝、钳子等工具材料,都能让幼儿产生兴趣,开放性的游戏材料和开放性的经验能够有效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跃动的雕塑”中,我通过带领幼儿欣赏著名雕塑家考尔德的动态雕塑作品,引起幼儿的兴趣。随后立足于生活,巧妙运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铝丝、形态各异的意大利面等材料,让幼儿进行想象,创作出他们心中的雕塑。在活动中,幼儿大胆去尝试,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会进行互动、交流与合作,我也适时为幼儿提供鹰架支持,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变得活跃起来,各种灵活多变、形态各异的动态“雕塑”诞生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充分彰显着孩子们的成就感、自豪感。
生活中的水果也是孩子们可以信手拈来的创作材料,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橘子皮的畅想”中,我用孩子们午点时剥下的橘子皮,通过启发引导:你会把你手中的橘子皮变成什么呢?让孩子们对橘子皮进行借形想象,它会是八爪鱼还是红太阳呢?它会是小飞机还是摩天轮呢……巧借生活中的材料,拓展幼儿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个幼儿都是艺术家。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确实,立足于幼儿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入手,巧妙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充分解放幼儿的手、脑、眼,就能拓展幼儿思维,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美的种子,激发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欲望,使之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妙用特色材料,创新幼儿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他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他希望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将社会中的一切力量运用到教育中去,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将“小鸟”放到大自然中,任其自由翱翔,将学校的教育扩展至广阔的社会、生活与自然当中。我园地处中国色织名镇,大大小小的色织、家纺、皮革制品等地方特色材料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把这些特色材料引入幼儿美术教学,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中班美术活动“格子秀”中,我让幼儿通过欣赏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格子作品,初步了解生活中人们对格子作品的喜爱,以及生活中多种物品格子元素的运用。随后我呈现出本地盛产的皮革和无纺布,并提供空白的包、雨伞、衣服、裙子等,激发幼儿设计自己格子作品的欲望。孩子们兴致盎然,把不同颜色的皮革和无纺布剪成大小不同、长短各异的方块、线条,最后挑选自己中意的物品或衣服开始自主创作。鉴于游戏是儿童的最佳学习方式,活动的结尾环节我采取游戏的方式,在“T台秀”中让幼儿摇身变成一个个模特,以模特走秀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一条裙子还是一件围兜,无论是一只挎包还是一把小伞,无论是一件背心还是一顶帽子……都充分彰显了孩子独特的创意。又如,在“纺织一条街”长廊区域游戏活动区,孩子们从纺线、织布、扎染、裁剪、成品制作、展示厅到T台秀,俨然是一条完整的“纺织加工产业链”。孩子们在创作、游戏的过程中,运用南通地方特有的纺织材料创新思维进行创作,感受家乡“纺织产业”的文化。巧妙运用特色材料,不仅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启迪和教育,在了解與实践中更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结,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自豪感。
《纲要》中指出:“各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地域优势,从幼儿园本土的文化和资源出发,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妙用地方特色材料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让它们成为幼儿艺术创作的动力,并聚焦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系统、科学地设计与架构起 “活”课程。
一、活用自然材料,激发幼儿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艺术创造能够全面开发幼儿的艺术审美、手脑协调、观察、思维、语言、想象等能力,而发展幼儿艺术创造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好大自然这本活教材。
大自然以其勃勃生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的沙、石、水、泥土、树叶、植物的种子等形态万千的材料,是孩子们艺术创造的源泉,它们不仅可以用来拓印、绘画、剪贴、粘贴,更有其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活用这些自然材料,让它们成为幼儿艺术创造的素材,是激发幼儿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以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曼陀罗”为例,我通过让幼儿欣赏曼陀罗图案,引导幼儿感受图案的对称、色彩、组合、创造的美,并提供大量平时和幼儿共同搜集来的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枝、树叶、石子等材料,让幼儿通过小组合作,自由、自主地进行创造。孩子们有的用一朵花作为圆心,再用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小树枝和花瓣间隔发散排列;有的用品种不一、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的树叶进行对称排列;有的先用树叶和花瓣间隔排成几圈圆形图案,再在圆形的外圈用树叶和花瓣摆成对称的三角形;还有的用各种蔬菜一圈一圈对称排列重组成各种图案……利用丰富的大自然材料进行重组、改造和组合,既展示了大自然的多种样态,开拓了艺术之美,又发展了幼儿的创意无限,每一种曼陀罗图案都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其丰富的想象力、无穷的创造力及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令所有的人惊叹。
又如在中班手工活动“海棠之约”中,我带领幼儿一起到花丛中采一些野草、捡多种树叶。幼儿来到海棠树下,拾起海棠花,把它夹在白色的纸里,再压上重的物品。第二天,孩子们有了惊喜发现,于是我引导他们制作海棠书签,与海棠花亲密接触的过程,激发了幼儿的思维碰撞。孩子们把海棠花、树叶和草一起重组,摆成各种造型,最后再进行封塑,一张张形态各异、个性十足的书签应运而生。孩子们把这份意义深远的书签带回家送给爸妈,家长们收到这样特殊的礼物都非常开心。自然的材料远比人工的更吸引人,更能触碰人们内心深层的情感。
“教材不是幼儿的世界,世界才是幼儿的教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多元化的材料,这些材料又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幼儿。我们要相信幼儿的创造力,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小小的孩子,就是将来小小的科学家。假使我们给小孩子自由行动,我相信千百孩子之中,一定有一个小孩是天才,是一个创造者、发明者。”那就让我们把大自然还给孩子,让孩子自由行动,灵活运用大自然的赐予去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让他们真正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想象、激发思维、张扬个性、大胆创造,灵动快乐地成长。
二、巧用生活材料,拓展幼儿思维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到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在他看来,与生活产生了关系,以生活为中心,便产生了教育。也就是说与生活能够产生密切联系,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只要幼儿心中有创意与美感,生活中的材料都将是幼儿把玩、创造的元素,是幼儿艺术创作的工具。我们巧用生活中的材料便会拓展幼儿的创造思维,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生活便是在受艺术的教育”。
生活中的材料无处不在,剪刀、扳手、锤子、电线、铝丝、钳子等工具材料,都能让幼儿产生兴趣,开放性的游戏材料和开放性的经验能够有效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例如在大班美术活动“跃动的雕塑”中,我通过带领幼儿欣赏著名雕塑家考尔德的动态雕塑作品,引起幼儿的兴趣。随后立足于生活,巧妙运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铝丝、形态各异的意大利面等材料,让幼儿进行想象,创作出他们心中的雕塑。在活动中,幼儿大胆去尝试,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会进行互动、交流与合作,我也适时为幼儿提供鹰架支持,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变得活跃起来,各种灵活多变、形态各异的动态“雕塑”诞生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充分彰显着孩子们的成就感、自豪感。
生活中的水果也是孩子们可以信手拈来的创作材料,如在大班美术活动“橘子皮的畅想”中,我用孩子们午点时剥下的橘子皮,通过启发引导:你会把你手中的橘子皮变成什么呢?让孩子们对橘子皮进行借形想象,它会是八爪鱼还是红太阳呢?它会是小飞机还是摩天轮呢……巧借生活中的材料,拓展幼儿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每个幼儿都是艺术家。
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确实,立足于幼儿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入手,巧妙运用生活中的材料,充分解放幼儿的手、脑、眼,就能拓展幼儿思维,在其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一颗美的种子,激发多样化的艺术创作欲望,使之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妙用特色材料,创新幼儿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社会即学校。”他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他希望打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将社会中的一切力量运用到教育中去,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将“小鸟”放到大自然中,任其自由翱翔,将学校的教育扩展至广阔的社会、生活与自然当中。我园地处中国色织名镇,大大小小的色织、家纺、皮革制品等地方特色材料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把这些特色材料引入幼儿美术教学,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中班美术活动“格子秀”中,我让幼儿通过欣赏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格子作品,初步了解生活中人们对格子作品的喜爱,以及生活中多种物品格子元素的运用。随后我呈现出本地盛产的皮革和无纺布,并提供空白的包、雨伞、衣服、裙子等,激发幼儿设计自己格子作品的欲望。孩子们兴致盎然,把不同颜色的皮革和无纺布剪成大小不同、长短各异的方块、线条,最后挑选自己中意的物品或衣服开始自主创作。鉴于游戏是儿童的最佳学习方式,活动的结尾环节我采取游戏的方式,在“T台秀”中让幼儿摇身变成一个个模特,以模特走秀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一条裙子还是一件围兜,无论是一只挎包还是一把小伞,无论是一件背心还是一顶帽子……都充分彰显了孩子独特的创意。又如,在“纺织一条街”长廊区域游戏活动区,孩子们从纺线、织布、扎染、裁剪、成品制作、展示厅到T台秀,俨然是一条完整的“纺织加工产业链”。孩子们在创作、游戏的过程中,运用南通地方特有的纺织材料创新思维进行创作,感受家乡“纺织产业”的文化。巧妙运用特色材料,不仅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启迪和教育,在了解與实践中更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结,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自豪感。
《纲要》中指出:“各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地域优势,从幼儿园本土的文化和资源出发,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出发,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妙用地方特色材料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让它们成为幼儿艺术创作的动力,并聚焦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系统、科学地设计与架构起 “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