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富有人文关爱的评价语言,不仅对学生能起到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而且整个课堂也会和谐,学生个性将得以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评价语言;学生回答;人文关爱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47-0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践证明:激励性评价能给学困生以鼓励,能给他们以自信。正如林茶居说的那样:激励性评价就像“泵”,吸纳了所有的“水”和水的全部,并给予水以强大的动力,给予人以发展的方向,前进的力量和进步的台阶,成长的催化剂,它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得不妥或说得不对了,该如何反应呢?而且又能使这个反应恰到好处,这个火候该如何来掌握?如何给教学的语言加点“糖”,添点“油”,让教学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亲和力;让教学的评价语言充满人文的关爱,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油”、润滑剂?下面我就谈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几种情况以及由此而想到的解决办法。
一、学生的回答“机不逢时”时
上新授课常常会碰到这种棘手的事情:刚把新题抛出,便有学生立刻说出了答案,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准确无误,心里明知道他应该值得表扬,可这时却会感到他把自己原来想好的教学计划给“搅”乱了,觉得这课没法上了,甚至有老师会一下子拉长脸:“谁让你把它说出来了?别的同学还怎么学啊?”其实这时候我们大可不必乱了阵脚,通过这么几句话就可以顺利地将课进一步展开:
“看来你事先看过书了,这种好习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那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好吗?”
“哎呦!你真了不起,我们还没学呢,你就已经知道了,那么大家来猜一猜,他是怎么想出来的?”一个“猜”字既可以把那个学生先稳下去,又能一下子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暴露出来。
二、学生的回答“答非所问”时
低年级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有学生急着举手想回答,可回答的内容却是牛头不对马嘴。这时老师是默不作声,还是什么也不说摆摆手示意其坐下呢?这样都不妥!
如果探其根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现象多数是由于学生没有听清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或是老师自己没把要求表达清楚而造成的。可以采取先肯定再引导的方式:“嗯!你说的是这个算式的读法,那你再想一想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再次重申问题的要求,学生的思维就走上了正轨。
三、学生的回答属于方法性错误时
面对学生的这种明显错误不能批评还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时该说什么好呢?着实让我们大伤脑筋。这时是不是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来评价学生:
“哦!你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让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
“嗯!跟正确答案已经很接近了,再想想!”
或者追问:“能说说你这个结果是怎么想出来的吗?”学生可能在解释的过程中突然明白自己是错误的,这对他认识的提高大有帮助。
四、学生在回答卡壳时
在让学生说计算题或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心里知道,可站起来以后却吱吱唔唔说不清楚,老师在一边听得着急,甚至会不耐烦地打断他:“坐下去再好好想想,我们先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再说。”这样这位学生可能从此再也没有发言的信心了。
我们教师要及时“破译”学生传递过来的信息,填补信息的断层处,把学生的想法“保真”地亮出来。我们应在一旁耐心地倾听,一边用这样的语言来引导他们:“别急,慢慢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一边用微笑或偶尔的点点头来鼓励他,这种“搭桥”会让学生的交流顺畅起来,还极有可能从他的脑中迸发出另一种独到的极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五、当学生的思路在原处打转时
当学生的思路在原处打转,教师就需要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向纵向、横向延伸。
例如,在教数图形时学生说出伸手指头来数个数,教师应从这种有局限性的方法中点拨“想一想图形除了用手指头来数,还可以用什么代替?”引导学生向代换方面发散,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随之课堂出现了可喜变化,出现了“用小棒”、“数字”的方法。当学生想到用一竖来表示,出现了符号代换,教师不失时机地抛出“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代替?”唤醒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课堂炸开了锅——打“√”、打“×”、画“☆”……一扫前面的卡壳和冷场,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180度的转向?是教师敏锐的眼光,及时地捕捉,抓“一”带“三”的迁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新天地。
六、当学生回答后自愧不如别人时
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对回答后其他同学的反应非常敏感,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当他听到同学议论时,马上意识到同学对自己的嘲笑,自卑感就会膨胀起来,自愧不如别人,再没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这时老师应用鼓励的微笑,热切而又耐心的倾听,真诚的赏识性评价,唤起他们的勇气和自信,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复习教学片断。
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口答求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小强说是6平方厘米。老师追问:你是怎样求的?小强响亮地回答道:1×6=6(平方厘米)。教室里立即响起一阵哄笑声,有的同学还在窃窃私语: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小强的脸上写满了难堪。老师没有责怪小强,而是微笑着问:你是怎么想的?小强咬咬嘴唇,摇摇头。
师:没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小强:我说的不对。
师:你说的不对,那他们的就一定对啦?
小强:点点头。
师:你很会欣赏人,老师很欣赏你这一点,不过老师更欣赏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错了也没关系。
(小强犹豫了一会儿,抬起头来,遇见了老师那亲切鼓励的目光)
小强:一个面的面积是1,6个面的面积就是6。
师:你们认为对吗?
学生齐声说:对!(小强的脸上荡漾着自豪的微笑)
七、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
案例:学了“长方体的认识”后,让学生用小棒搭一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纷纷动手搭长方体框架,并竟相把自己搭好的长方体高举在手中,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此时却有一名学生无奈地把自己搭好的框架悄悄拆开,幸好被老师发现。
师:你搭的是什么?
生:我搭的是正方体。
师:你为什么说它是正方体呢?
生:因为……
师:(高举着正方体框架)刚才,老师让你们搭一个长方体,他却搭了个正方体,对这事大家怎么看?
生1:不符合要求。
生2:搭错了。
生3:他的小棒选错了,不应选一样长的小棒。
生4:我觉得他很有超前意识,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因此,我觉得他没有搭错。
师:哦,终于有不同的声音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怎么理解?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方体的出现既不符合教师的要求,又打乱了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程序,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一般的处理方法无非是:老师让你搭长方体,而你却搭了个正方体,错了,重搭!明智一点的做法也不过委婉些:要是让你搭个正方体就好了。而本课中老师却将错就错,把学生的错变成教学资源,放手让学生对这事给予评价,评价把“错误”评成了有“创意”,评价换来了老师的感谢,评价使出错的同学找回自尊与自信。
此外课堂上应多用激励性语言,如:你的想法与众不同;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你的见解真独到,是我们班的智慧星;回答错了不要紧,关键是你已经举手了;会提问的孩子,真是聪明的孩子;看,你回答的不是很好吗?你的想法比老师还好……
总之,我们要让课堂评价语言真正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人文性的课堂语言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个鼓励的手势,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轻微的亲昵动作,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陶冶,从而促进了学生能力、个性持续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评价语言;学生回答;人文关爱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47-02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实践证明:激励性评价能给学困生以鼓励,能给他们以自信。正如林茶居说的那样:激励性评价就像“泵”,吸纳了所有的“水”和水的全部,并给予水以强大的动力,给予人以发展的方向,前进的力量和进步的台阶,成长的催化剂,它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得不妥或说得不对了,该如何反应呢?而且又能使这个反应恰到好处,这个火候该如何来掌握?如何给教学的语言加点“糖”,添点“油”,让教学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亲和力;让教学的评价语言充满人文的关爱,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油”、润滑剂?下面我就谈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几种情况以及由此而想到的解决办法。
一、学生的回答“机不逢时”时
上新授课常常会碰到这种棘手的事情:刚把新题抛出,便有学生立刻说出了答案,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准确无误,心里明知道他应该值得表扬,可这时却会感到他把自己原来想好的教学计划给“搅”乱了,觉得这课没法上了,甚至有老师会一下子拉长脸:“谁让你把它说出来了?别的同学还怎么学啊?”其实这时候我们大可不必乱了阵脚,通过这么几句话就可以顺利地将课进一步展开:
“看来你事先看过书了,这种好习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那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好吗?”
“哎呦!你真了不起,我们还没学呢,你就已经知道了,那么大家来猜一猜,他是怎么想出来的?”一个“猜”字既可以把那个学生先稳下去,又能一下子调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暴露出来。
二、学生的回答“答非所问”时
低年级的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有学生急着举手想回答,可回答的内容却是牛头不对马嘴。这时老师是默不作声,还是什么也不说摆摆手示意其坐下呢?这样都不妥!
如果探其根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现象多数是由于学生没有听清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或是老师自己没把要求表达清楚而造成的。可以采取先肯定再引导的方式:“嗯!你说的是这个算式的读法,那你再想一想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再次重申问题的要求,学生的思维就走上了正轨。
三、学生的回答属于方法性错误时
面对学生的这种明显错误不能批评还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时该说什么好呢?着实让我们大伤脑筋。这时是不是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来评价学生:
“哦!你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让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好吗?”
“嗯!跟正确答案已经很接近了,再想想!”
或者追问:“能说说你这个结果是怎么想出来的吗?”学生可能在解释的过程中突然明白自己是错误的,这对他认识的提高大有帮助。
四、学生在回答卡壳时
在让学生说计算题或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心里知道,可站起来以后却吱吱唔唔说不清楚,老师在一边听得着急,甚至会不耐烦地打断他:“坐下去再好好想想,我们先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再说。”这样这位学生可能从此再也没有发言的信心了。
我们教师要及时“破译”学生传递过来的信息,填补信息的断层处,把学生的想法“保真”地亮出来。我们应在一旁耐心地倾听,一边用这样的语言来引导他们:“别急,慢慢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一边用微笑或偶尔的点点头来鼓励他,这种“搭桥”会让学生的交流顺畅起来,还极有可能从他的脑中迸发出另一种独到的极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五、当学生的思路在原处打转时
当学生的思路在原处打转,教师就需要顺势将学生的思维向纵向、横向延伸。
例如,在教数图形时学生说出伸手指头来数个数,教师应从这种有局限性的方法中点拨“想一想图形除了用手指头来数,还可以用什么代替?”引导学生向代换方面发散,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随之课堂出现了可喜变化,出现了“用小棒”、“数字”的方法。当学生想到用一竖来表示,出现了符号代换,教师不失时机地抛出“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代替?”唤醒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课堂炸开了锅——打“√”、打“×”、画“☆”……一扫前面的卡壳和冷场,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180度的转向?是教师敏锐的眼光,及时地捕捉,抓“一”带“三”的迁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的新天地。
六、当学生回答后自愧不如别人时
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对回答后其他同学的反应非常敏感,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当他听到同学议论时,马上意识到同学对自己的嘲笑,自卑感就会膨胀起来,自愧不如别人,再没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这时老师应用鼓励的微笑,热切而又耐心的倾听,真诚的赏识性评价,唤起他们的勇气和自信,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体验成功的快乐。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复习教学片断。
数学课上,老师让学生口答求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的表面积。小强说是6平方厘米。老师追问:你是怎样求的?小强响亮地回答道:1×6=6(平方厘米)。教室里立即响起一阵哄笑声,有的同学还在窃窃私语: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小强的脸上写满了难堪。老师没有责怪小强,而是微笑着问:你是怎么想的?小强咬咬嘴唇,摇摇头。
师:没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小强:我说的不对。
师:你说的不对,那他们的就一定对啦?
小强:点点头。
师:你很会欣赏人,老师很欣赏你这一点,不过老师更欣赏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错了也没关系。
(小强犹豫了一会儿,抬起头来,遇见了老师那亲切鼓励的目光)
小强:一个面的面积是1,6个面的面积就是6。
师:你们认为对吗?
学生齐声说:对!(小强的脸上荡漾着自豪的微笑)
七、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时
案例:学了“长方体的认识”后,让学生用小棒搭一个长方体框架。
学生纷纷动手搭长方体框架,并竟相把自己搭好的长方体高举在手中,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成果。此时却有一名学生无奈地把自己搭好的框架悄悄拆开,幸好被老师发现。
师:你搭的是什么?
生:我搭的是正方体。
师:你为什么说它是正方体呢?
生:因为……
师:(高举着正方体框架)刚才,老师让你们搭一个长方体,他却搭了个正方体,对这事大家怎么看?
生1:不符合要求。
生2:搭错了。
生3:他的小棒选错了,不应选一样长的小棒。
生4:我觉得他很有超前意识,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因此,我觉得他没有搭错。
师:哦,终于有不同的声音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怎么理解?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方体的出现既不符合教师的要求,又打乱了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程序,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碰到。一般的处理方法无非是:老师让你搭长方体,而你却搭了个正方体,错了,重搭!明智一点的做法也不过委婉些:要是让你搭个正方体就好了。而本课中老师却将错就错,把学生的错变成教学资源,放手让学生对这事给予评价,评价把“错误”评成了有“创意”,评价换来了老师的感谢,评价使出错的同学找回自尊与自信。
此外课堂上应多用激励性语言,如:你的想法与众不同;你的发言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你的见解真独到,是我们班的智慧星;回答错了不要紧,关键是你已经举手了;会提问的孩子,真是聪明的孩子;看,你回答的不是很好吗?你的想法比老师还好……
总之,我们要让课堂评价语言真正体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人文性的课堂语言充满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个鼓励的手势,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轻微的亲昵动作,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陶冶,从而促进了学生能力、个性持续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