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这也引发了流动子女德育教育的新一轮热潮。这些流动子女的教育过程具有一定的发展共性。在小学时期,部分孩子会出现多动、焦躁等现象。如不及时教育,到了中学时期会发展为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应该说,小学时期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萌芽期”。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品行。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对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处于初期教育的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这些学生的意识趋于成熟和完善。
当前,全国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可谓处在一个瓶颈时期。
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发展现状
流动人口指的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城市以劳务输出、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成年育龄人员。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包括农民工、打工子弟等群体,成为支撑我国建筑、环卫等劳动产业发展的庞大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了向第二代人口偏移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流动子女人口的德育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陕西省某小学为例,学校内部流动人口子女密集,进城务工子女的总数达到了全校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对子女的德育教育内容并不重视。而在学校内部,也尚未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完善的进城务工子女的德育教育管理。在全国地区,像这样的学校有很多,它只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一个缩影。
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
为了解决流动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多方面的教育合力,为流动子女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从总体上说,外来务工子女德育教育工作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良好的诉求平台
在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看到虽然他们尚处于小学学习阶段,但大多家境贫困的他们很早就学会了操持家务。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他们身上。一方面,很多外表看起来温顺的小学生其实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只是内向的性格让他们不敢表现出来。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性格的缺陷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与同学更加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对于小学生心理教育大大少于语文、数学等专业教育,这也导致了很多小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行为偏差,性格上比较孤僻,难以融入班级集体中。再加上这些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十分特殊,很多学生都处于不健全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在面临学习、生活上的挫折时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缺乏一个良好的诉求平台。
(2)学校德育师资力量的缺乏
德育教育不同于普文、普理的教育方式。很多学校,特别是外来人口子女较多的学校学习环境较差,甚至有很多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处于初级阶段,师资力量薄弱,德育教师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学校的资金投入有限,也就无法挽留优秀的专业教育人才,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条件。更有甚至,达不到硬件、软件的高效利用,德育教育成果微弱。
三、强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的具体策略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德育教学质量
为了提升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德育问题,学校、教师等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流动子女登记工作。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分布情况,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政策的扶持。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增加学校的教育资源,大力促进学校硬件、软件等师资力量的投入。特别是要以德育专业人才作为学生心理咨询教师,去引导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思想。让他们具有和城市户籍学生一样的教育待遇,保障他们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养成良好思想道德
流动人口学生在小学阶段处于一个基础性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接触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容易和当地学生存在一定的代沟,难以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为了达到小学生德育教育中集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增进学生的思想深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班会、主题活动、演讲比赛、兴趣小组等形式,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动员全校甚至全社会,给予外来务工子女更多的帮扶和照顾。让这些孩子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并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化解掉,更加快乐地面对生活。
(3)化解学生心理障碍,培养良好抗压能力
为了做好这些年幼孩子的安抚工作,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外来务工子女被迫从熟悉的文化生活中转移过来,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隐患,为了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要联合家庭、校方等多方面,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参加集体劳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的魅力,从而忘却那些不愉快的记忆,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直面生活的困难。或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家长联谊会”“校园歌舞会”的方式,让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问题,提高学生自省、自珍、自强的发展意识,让他们不仅能够成材,还能够成人,对他们良好性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流动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教育问题是关系着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城市流动人口的特殊性,给予这些外来务工子女更多的关注,确保学生在小学初级阶段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权利,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靖远县乌兰小学 甘肃】
当前,全国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可谓处在一个瓶颈时期。
一、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发展现状
流动人口指的是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城市以劳务输出、生产生活为目的的成年育龄人员。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包括农民工、打工子弟等群体,成为支撑我国建筑、环卫等劳动产业发展的庞大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人口已经出现了向第二代人口偏移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流动子女人口的德育教育问题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陕西省某小学为例,学校内部流动人口子女密集,进城务工子女的总数达到了全校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对子女的德育教育内容并不重视。而在学校内部,也尚未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完善的进城务工子女的德育教育管理。在全国地区,像这样的学校有很多,它只是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一个缩影。
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
为了解决流动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多方面的教育合力,为流动子女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从总体上说,外来务工子女德育教育工作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良好的诉求平台
在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生活中,可以看到虽然他们尚处于小学学习阶段,但大多家境贫困的他们很早就学会了操持家务。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他们身上。一方面,很多外表看起来温顺的小学生其实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只是内向的性格让他们不敢表现出来。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性格的缺陷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与同学更加格格不入。另一方面,学校、家庭对于小学生心理教育大大少于语文、数学等专业教育,这也导致了很多小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行为偏差,性格上比较孤僻,难以融入班级集体中。再加上这些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十分特殊,很多学生都处于不健全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在面临学习、生活上的挫折时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缺乏一个良好的诉求平台。
(2)学校德育师资力量的缺乏
德育教育不同于普文、普理的教育方式。很多学校,特别是外来人口子女较多的学校学习环境较差,甚至有很多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处于初级阶段,师资力量薄弱,德育教师往往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学校的资金投入有限,也就无法挽留优秀的专业教育人才,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条件。更有甚至,达不到硬件、软件的高效利用,德育教育成果微弱。
三、强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道德教育的具体策略
(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德育教学质量
为了提升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德育问题,学校、教师等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流动子女登记工作。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分布情况,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政策的扶持。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增加学校的教育资源,大力促进学校硬件、软件等师资力量的投入。特别是要以德育专业人才作为学生心理咨询教师,去引导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思想。让他们具有和城市户籍学生一样的教育待遇,保障他们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养成良好思想道德
流动人口学生在小学阶段处于一个基础性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接触社会文化的过程中,容易和当地学生存在一定的代沟,难以融入新的学习生活,为了达到小学生德育教育中集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举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来增进学生的思想深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班会、主题活动、演讲比赛、兴趣小组等形式,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动员全校甚至全社会,给予外来务工子女更多的帮扶和照顾。让这些孩子能够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并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化解掉,更加快乐地面对生活。
(3)化解学生心理障碍,培养良好抗压能力
为了做好这些年幼孩子的安抚工作,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外来务工子女被迫从熟悉的文化生活中转移过来,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隐患,为了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教师要联合家庭、校方等多方面,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参加集体劳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的魅力,从而忘却那些不愉快的记忆,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直面生活的困难。或者,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家长联谊会”“校园歌舞会”的方式,让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德育教育问题,提高学生自省、自珍、自强的发展意识,让他们不仅能够成材,还能够成人,对他们良好性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流动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教育问题是关系着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城市流动人口的特殊性,给予这些外来务工子女更多的关注,确保学生在小学初级阶段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权利,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靖远县乌兰小学 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