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发思维?有效提问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liu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一项集设疑、激趣、引思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教师当然责无旁贷地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好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果。
  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是追问法,何谓追问法?追问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所作的一次或更多次的提问,是一种为使学生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问题式教学法。有效性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富于启发性的动态提问,也是教授者提问策略中的一种重要技巧与深化途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追问法的有效利用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更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益质的提升。正所谓“善教者必善问”,普通的课堂提问能带来学生对文本简单的理解,而连续性的追问更能引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剖析。
  一、追问应该是在前一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升华
  为了让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补充深化,举一反三,直到学生能真正答出彩为止。通过不断地激励、引导、启发、再启发,将学习者逐渐导入对文章更深层次及高度的理解,同时又在学生不断揣摩、研讨以及分析的过程中,轻巧点拨,或作设问,或作比较,或总结提升,力求让学生探讨出文章深处的意蕴,感知作者创文的深度情思。问题是思维的起始,同样又是思维的终点。用恰当的追问法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追问要准确地找准时机,找到切入点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引导学生,不到学生想要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先不去引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想表达出来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讲的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有效追问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佳时机,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追问的效率大为提升。那么追问最好的时机是什么时候呢?
  第一,在思考缺乏处追问。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动脑筋或较多借鉴别人的观点,从而缺乏自己的主解,在表述陈述的时候也基本上是重复参考书的答案或旧知。恰在此时,授课者就应该通过追问,来不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理解?”“你是如何看待的?”借此引导学生在借鉴的基础上能够阐述出属于自己思想里的东西,帮助他们较轻松地找到突破口,同时体会到思考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第二,在学生欠缺深度思考处追问。学生在认真学习、积极思考、激烈探讨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而使得回答缺乏必要深度。此时,教授者要及时地提供有效的思维方法,科学搭设思维跳板,及时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考量,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火花。“再往更深度想想,这个问题指向什么?”“它与我们平时所感悟到的有不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授课者这样有意识地不断追问,会极大培养学生刨根究底、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态度与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中,求学者的思维欠缺深度与广度不是稀罕的事,我认为追问要力求做到“有疑处再做深入,无疑处人为设疑”。
  第三,在产生歧义处追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先天优势,鼓励多维度思考、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观点,甚至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陶冶锻造个性思维品质,使他们有创新的动机和激情,不迷信课本,不盲从老师,能独立研究,富有批判精神,勇于提出异于常人的创新性见解。要培养这样的品质,教师就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巧妙科学地引导他们,让他们明白“真理越辩越明”,在分辨中求真知,在争议中得灼见。当然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有欠缺的地方,但学生能提出独到见解的品质实在难得,表明他们真正地进行了个性化思考。
  第四,在需要整合处追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散乱的,缺乏概括性的。或许他们能零散地得出一些粗浅理解和感悟,但却完全没有意识到或没有能力将这些理解和感悟整合起来,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总结和概括。此时教师如能恰如其分地追问,相信定能将学生零散的思维整合成科学凝练的结论,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及对生活的领悟。
  三、分散设问难点是追问有效的保证
  设计提问要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性、有梯度感。这是追问法的基本,于追问效果而言也非常重要,有效追问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空间。这样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进而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向新层面。因而,教师预设问题应该在其分寸把握上狠下功夫,让学生有考虑的时间,有回答的条件,力求让学生的答案都能彰显其思维的深度与多角度。
  一言概之,课堂追问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之间信息的双向甚至多向交流。如果能够在教学实施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新课标要求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新时代下教师的教学新艺术、新途径。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掷一掷》为例,试图从教学目标全面化、课堂氛围民主化、课堂方式生成化三大方面,充分发挥生活情境、实践活动、变式训练的作用,构建具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焕发数学课堂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生命力  诺瓦列斯说过:“数学是魔术家真正的魔杖。”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以“特殊的认知活动”定位,将具有魔术魅力的数学禁锢在知识的牢笼里,消除了数学的趣味性、探索性
语文的修炼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语文老师的修炼是一生的事情。一堂课不仅仅是一节课的问题,它实际上是对教师从教以来的修炼程度的检验。公开课检验的就更加彻底,实际上就是把自己放在课堂的显微镜之下看个究竟,从每一个角度去发现自身的问题。只有上过一次众人瞩目的公开课,才会知道自己的“高矮胖瘦”,才会知道自己的课堂究竟有多“无趣”——积累了多少无用的东西。自己闭门造车,长期躲在一个角落,课堂必然会无趣。公开
摘 要:现代社会有着太多人云亦云的现象,很多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缺乏自己的思维认知。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现象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非常普遍,究竟要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是当前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难题。文章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探究,希望为同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
摘 要:小学科学新课标实施以来,小组合作探究已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在日常的科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合作小组随意化、合作过程形式化、合作参与片面化等误区,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效率。为进一步增强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分组,创设合作空间;精选活动,体验合作过程;多元评价,享受合作乐趣等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从而在合作学习中有效发展学生的科
摘 要:《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名作中的上乘之作,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经久不衰的篇目。文章的经典不仅在于秋与古往今来的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更在于文章深深刻上了备受古典文化浸润而又不同于冷峻深刻的鲁迅、诙谐睿智的林语堂、轻松闲适的胡适的郁达夫的烙印。本文就从《故都的秋》的意象入手,走进文本,走进郁达夫的灵魂深处。  关键词:课堂教学;意象;悲凉;忧国  一、解读感伤的审美意象  正如郁达夫在他的小说《沉
摘 要:不少教师在教学阅读中由于缺乏读写结合的意识,没有有效地长期坚持渗透传授学生习作的技巧,以致学生在具体习作时存在抓耳挠腮、无从下手的困窘现象。在阅读分析中,学生也无法从整体篇章结构、写法特色方面加以有效深入的赏析,造成了学生被动地为学课文而学课文、习作又是另一回事的现象。其实阅读与写作犹如一对孪生姐妹,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教师应该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促使“读”“
一、把握全局,张扬个性—说设计理念,体现创新  “设计校园”这一主题,是让孩子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心目中理想的校园。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设计方案,始终以孩子们为主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活动方式,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确准目标,优化综合—说教材和学情,体现要求  【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孩子们学习了位置与方向、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
摘 要:针对目前中学语文诗歌的教学没有美感、缺乏整体教学观的现状,提出以“读”为主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涵泳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从而体味诗歌的原汁原味,获得审美的享受。  关键词:诗歌;原味;诵读;涵泳  随意翻开新课标出台后的中学(含职高)语文教材,不难发现诗歌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多,诗歌教学提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但就目前课堂教学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一次随堂听课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被城市小学包围着的幼小一体化城镇小学,与周边百年老校和新创办的小学相比,真是相形见绌。学校如何发展,学校特色如何定位?个人认为:精良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和学校特色建设的基石。笔者一直行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校本研训的道路上,就个人经历谈谈“以研促教,构建校本研训之特色”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小课题研究与特色学校牵手:这是一片希望的原野 
摘 要:现阶段,传统小学美术教育愈发呈现出与学生日常生活严重脱钩的现象。在小学美术作业布置过程中实现生活化,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信心,也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独立的学习态度,潜移默化间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推进教师的教学进度。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作业  小学美术教学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连接课堂与生活”的教学理念。笔者从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