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辨析、强化实践等具体环节,让学生在适宜的氛围中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形成敏锐的语感,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认知规律;语感;情境;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46-01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领悟,是源自内在思维的直觉把握和整体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这就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以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名家汪广仁说:“作者心中的意蕴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学生看到了文本的语言,就应该能够以自觉的思维状态走进文本的情境。创设情境是促进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因此,适切的氛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基石。只有将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形象,才能让学生的语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有效的训练。
如,《石榴》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以生动而简洁的文字描写了石榴的颜色、光泽、外形和味道。尤其是语段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榴的特点,让即使没有尝过石榴的人也能形成深刻的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带着一个石榴,让学生先看一看感知作者外形描写的精妙传神,再摸一摸感受石榴的质感,最后尝一尝感受石榴酸涩甜美。这种借助于实实在在的事物来辨析文本语言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凭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学生感知了语言表达的精当与妥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案例中,教师运用实物来帮助学生建立鲜活可感的形象,使学生深入体悟文本的语言魅力,理解了文本的表达艺术。
二、品味辨析,生长语感
阅读是思考的凭借,是体悟的前提,更是表达的基础。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悦纳与内化,需要强化读的训练。为此,教师要创设多种认知路径,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辨析、读中想象、读中洞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同桌对比朗读,再小组竞赛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感知。随后,教师紧扣文本中一些重要的词语、文句和修辞进行对比、归纳和辨析。如,文中的“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的“冒”字,学生依托语境轻松地理解了“冒”就是生长的意思。此时,教师的教学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辨析:“作者为什么要用‘冒’而不用‘长’字呢?”學生再次潜入文本中,寻找出具体的内容支撑:因为此时的荷花是“挨挨挤挤”的,所以荷花生长出来,需要冲破荷叶的束缚,“冒”字不仅展现了荷花数量之多,也突出了荷叶的浓密,更突显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
如此紧扣关键性词语进行咀嚼品味,使学生深入地领悟出文本独到语言的神韵,让学生在熟读与品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
三、强化实践,发展语感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朗读品味,更要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从认知规律看,学生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言语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练笔,强化学生的言语实践表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吸收与内化,从而将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融入自身的认知体系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如,《九寨沟》一文中的“珍稀动物”这一语段,作者分别对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和小熊猫等动物进行了细致描写。教学中,教师紧扣课文中“攀吊”“眨巴”“善于奔跑”“窜出来”“憨态可掬”“美滋滋”等词语让学生进行感知,感受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在学生进行积累与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他们想象九寨沟还会有哪些珍稀动物出没,并组织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描写。这样,使学生将积累的词语进行有效积极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品味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形成对文本关键语言的有效感知,并在实践练笔中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在规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运用中理解语言、内化语言,获得积极的体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关键词]认知规律;语感;情境;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1-0046-01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领悟,是源自内在思维的直觉把握和整体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感。”这就需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以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语文教学名家汪广仁说:“作者心中的意蕴都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学生看到了文本的语言,就应该能够以自觉的思维状态走进文本的情境。创设情境是促进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因此,适切的氛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基石。只有将语言文字转化为鲜活的形象,才能让学生的语感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有效的训练。
如,《石榴》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以生动而简洁的文字描写了石榴的颜色、光泽、外形和味道。尤其是语段中“玛瑙般”“晶莹透亮”“清爽无比”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石榴的特点,让即使没有尝过石榴的人也能形成深刻的印象。课堂教学中,教师带着一个石榴,让学生先看一看感知作者外形描写的精妙传神,再摸一摸感受石榴的质感,最后尝一尝感受石榴酸涩甜美。这种借助于实实在在的事物来辨析文本语言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凭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学生感知了语言表达的精当与妥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案例中,教师运用实物来帮助学生建立鲜活可感的形象,使学生深入体悟文本的语言魅力,理解了文本的表达艺术。
二、品味辨析,生长语感
阅读是思考的凭借,是体悟的前提,更是表达的基础。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悦纳与内化,需要强化读的训练。为此,教师要创设多种认知路径,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辨析、读中想象、读中洞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同桌对比朗读,再小组竞赛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深入感知。随后,教师紧扣文本中一些重要的词语、文句和修辞进行对比、归纳和辨析。如,文中的“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的“冒”字,学生依托语境轻松地理解了“冒”就是生长的意思。此时,教师的教学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辨析:“作者为什么要用‘冒’而不用‘长’字呢?”學生再次潜入文本中,寻找出具体的内容支撑:因为此时的荷花是“挨挨挤挤”的,所以荷花生长出来,需要冲破荷叶的束缚,“冒”字不仅展现了荷花数量之多,也突出了荷叶的浓密,更突显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
如此紧扣关键性词语进行咀嚼品味,使学生深入地领悟出文本独到语言的神韵,让学生在熟读与品味的过程中感受语言表达的魅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
三、强化实践,发展语感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朗读品味,更要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从认知规律看,学生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言语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性练笔,强化学生的言语实践表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吸收与内化,从而将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融入自身的认知体系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如,《九寨沟》一文中的“珍稀动物”这一语段,作者分别对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和小熊猫等动物进行了细致描写。教学中,教师紧扣课文中“攀吊”“眨巴”“善于奔跑”“窜出来”“憨态可掬”“美滋滋”等词语让学生进行感知,感受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在学生进行积累与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他们想象九寨沟还会有哪些珍稀动物出没,并组织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描写。这样,使学生将积累的词语进行有效积极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品味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形成对文本关键语言的有效感知,并在实践练笔中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促进了学生语感能力的不断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在规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运用中理解语言、内化语言,获得积极的体验,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