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建立创新教学的良好环境,精心设置提问,加强实验教学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0 -01
一、更新观念——优化创新环境
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当对个人的表彰是以顺从为条件时,创造性强的人偏离常规的思路就会被贬低而受到抑制,压制个性自由就是压制创新欲望,埋没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通常表现出立于质疑,乐于寻根问底。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行业——不斥责,欣赏学生的见解(哪怕有些荒唐)——不嘲笑,分享学生的乐趣——不无动于衷。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各抒己见形成“起疑——解疑——创新”链,引起学生思维的不断变化,让他们一次一次地丰富,调整或冲破原有的模式,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盲从,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严禁批评和指责别人提出的设想,保护学生的创新自尊心和积极性,培养开放个性。在这样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学生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学生才能敢于质疑,才能发展期创造性。
二、精心提问——激活创新意识
现在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种要素构成的,在教学中,这四种要素之间形成了立体,交互式的信息传递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学科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素材,尽心设计活动目标,引导实创性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要一下提高要求,令学生望而生畏,应设计障碍梯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体验过程,用成功去推动成功。
贯穿化学史,再现当时的创新背景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世界的文民贡献。后来进一步总结出活泼金属可以将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规律。是什么让他们积极地去追求、去探索呢?这就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人们生存生活的需要。到了今天,硫酸铜又被广泛地用到农业及其他领域中去,用什么来盛放呢?是否可以用铁器?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在古代创新精神的鼓舞下,大胆设想,有的提出用橡胶,有的提出用瓷器。
教学中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无法演示的实验,抽象的微观世界,一些化工生产流程和工艺制作成科学、规范、直观、形象的CAI课件,多媒体课件给创新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将化学世界变静为动,变无行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直观,变看不见的微观为宏观,把学生带进了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教育有着显著的活动性,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 挖掘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联系密切的实验素材,让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采用都是设疑,学生质疑,实验激疑,学生自疑等,诱导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品尝成功的滋味,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只有在这种民主气氛较浓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四、动手实践——优化创新能力
现代学生的学习空间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外,所以必须开发、开放教学过程,有效利用各种教学信息。通过多种实验活动,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直接经验,综合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整体发展。在课外活动中,笔者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如对酯物理性质的描述,课本中比较分散,而且没有安排实验,我把他设计成一个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亲自试验中感受乙酸乙酯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水比较)、溶解度(分别以水、酒精做溶剂)等物理性质,并让学生设计除去乙酸乙酯的实验,教师稍微诱导,学生即可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增强了自主探索的意识。
总之,化学课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对教师能力提出新要求。教学中的一切措施是鼓励学生实行多方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认证,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也要善于提出问题,把扎扎实实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启迪创新思维结合起来,把常规训练与创造性智能训练结合起来,围绕教学内容的巩固、扩展,激发创造思维,开阔创造视野,开发创造性教育应该成为教学的主旋律。
关键词:初中化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0 -01
一、更新观念——优化创新环境
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当对个人的表彰是以顺从为条件时,创造性强的人偏离常规的思路就会被贬低而受到抑制,压制个性自由就是压制创新欲望,埋没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通常表现出立于质疑,乐于寻根问底。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行业——不斥责,欣赏学生的见解(哪怕有些荒唐)——不嘲笑,分享学生的乐趣——不无动于衷。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各抒己见形成“起疑——解疑——创新”链,引起学生思维的不断变化,让他们一次一次地丰富,调整或冲破原有的模式,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盲从,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严禁批评和指责别人提出的设想,保护学生的创新自尊心和积极性,培养开放个性。在这样民主、平等、融洽的气氛中,学生才能真正活跃起来,学生才能敢于质疑,才能发展期创造性。
二、精心提问——激活创新意识
现在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种要素构成的,在教学中,这四种要素之间形成了立体,交互式的信息传递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学科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
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素材,尽心设计活动目标,引导实创性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要一下提高要求,令学生望而生畏,应设计障碍梯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体验过程,用成功去推动成功。
贯穿化学史,再现当时的创新背景和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世界的文民贡献。后来进一步总结出活泼金属可以将不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的规律。是什么让他们积极地去追求、去探索呢?这就是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人们生存生活的需要。到了今天,硫酸铜又被广泛地用到农业及其他领域中去,用什么来盛放呢?是否可以用铁器?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在古代创新精神的鼓舞下,大胆设想,有的提出用橡胶,有的提出用瓷器。
教学中借助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技术,将无法演示的实验,抽象的微观世界,一些化工生产流程和工艺制作成科学、规范、直观、形象的CAI课件,多媒体课件给创新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将化学世界变静为动,变无行为有形,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直观,变看不见的微观为宏观,把学生带进了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教育有着显著的活动性,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 挖掘可以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联系密切的实验素材,让学生完成实验内容,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采用都是设疑,学生质疑,实验激疑,学生自疑等,诱导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这些学生品尝成功的滋味,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只有在这种民主气氛较浓的环境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四、动手实践——优化创新能力
现代学生的学习空间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校外,所以必须开发、开放教学过程,有效利用各种教学信息。通过多种实验活动,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获得直接经验,综合利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基础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整体发展。在课外活动中,笔者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如对酯物理性质的描述,课本中比较分散,而且没有安排实验,我把他设计成一个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亲自试验中感受乙酸乙酯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和水比较)、溶解度(分别以水、酒精做溶剂)等物理性质,并让学生设计除去乙酸乙酯的实验,教师稍微诱导,学生即可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增强了自主探索的意识。
总之,化学课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对教师能力提出新要求。教学中的一切措施是鼓励学生实行多方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认证,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也要善于提出问题,把扎扎实实完成教学任务与开发智力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启迪创新思维结合起来,把常规训练与创造性智能训练结合起来,围绕教学内容的巩固、扩展,激发创造思维,开阔创造视野,开发创造性教育应该成为教学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