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运用苏教版语文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切实加强“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根据我教学实践的体会,能够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这一教学的“例子”,达到学生积累知识,形成技能,提升素质的目的。
一、“生活化”处理教材
遵循“从生活走进语文,从语文走向社会”的思路处理教材,决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生活中与语文有关的零碎知识,而是要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知识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从这一原型出发,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融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生活、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必修五第一专题的“科学的创造”板块,《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体现的是设计师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思路和中国传统的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这种设计理念以及在当下的流行状况,我们组织学生到距学校仅千米的中运河风光带的船坞遗址公园,零距离观看并置身于其中体会与《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作者理念相同或相似的创造性设计,很多厂房旧物被保存下来了,但分明又作了改变,一存一改中,学生的认识角度被洞穿,学生的思维被激荡。这样一来,学生充分认识了创造性设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人都能享受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快乐。
二、“情景化”处理教材
情景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它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情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的作用。处理教材时将目标要求的、学生需要并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蕴含在一定学习情景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情景的引领下,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自我发展。在学习《拿来主义》一文时,前一节课,先初步接触学习,通过分析,了解到鲁迅先生运用因果论证的手法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应该拿来。那么,“拿来”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够做到“拿来”呢?“拿来”又有什么好处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二节课的学习。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首先欣赏一个短小的课本剧。人物形象有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者,通过他们几位应征招婿时对待作为嫁妆的“老宅子”以及宅子里的遗物和姨太太的不同态度,很直观的表现了作者的主张。特别强调孱头“徘徊”的细节描写,既要表演出徘徊的外在动作,又要表现出孱头想接受遗产又害怕的矛盾心理。本节课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直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文本中几种对待“老宅子”等遗产的观点和态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问题化”处理教材
如何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苗?一般说来,提出的问题要紧紧抓住课文中事物的内在联系或线索,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经典篇目《祝福》时,对于课题就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课文以祥林嫂为主人公,为什么课题叫《祝福》而不是《祥林嫂正传》或其他呢?
2.“祝福”与主人公的命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3.“祝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它与农村现在仍保留的“拜祭祖宗”是不是一回事?如有不同,不同在那里?
对这些问题,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课前积极准备,课堂上热烈讨论直至激烈争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势加以引导。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解决,学生既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地位有了准确的认识,还可以了解当下的一些民风民俗使教材的功能更大地释放出来。
四、“结构化”处理教材
结构化是把所学知识划分为不同部分或归入某种更大的范畴,在头脑中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
在《荷塘月色》一课教学中,围绕作者如何在写景中体现自己“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一中心话题,在“课堂讨论”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加上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小组之间,同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此时教师不断将发言者丰富的学习成果展现到大屏幕上。“通过比喻修辞表达作者的思想”、“比喻中的喻体可以看出作者内在的情素”等等,课堂上呈现出了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画面。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的兴致被完全调动,求索的思维便迸发出智慧的光芒:“本课比喻与《我的空中楼阁》的比喻有何异同”、“本文与《我的空中楼阁》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纷纷讨论,解决问题,组织答案。学生惊喜地发现了以课文为窗口所看到的更多精彩丰富的社会、生活、自然的内容,他们兴趣盎然地畅游其中。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学习,形成了一系列研磨鉴赏写景散文的“模型”,为大量的课外阅读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经验。
一、“生活化”处理教材
遵循“从生活走进语文,从语文走向社会”的思路处理教材,决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生活中与语文有关的零碎知识,而是要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知识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从这一原型出发,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融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生活、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必修五第一专题的“科学的创造”板块,《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体现的是设计师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思路和中国传统的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这种设计理念以及在当下的流行状况,我们组织学生到距学校仅千米的中运河风光带的船坞遗址公园,零距离观看并置身于其中体会与《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作者理念相同或相似的创造性设计,很多厂房旧物被保存下来了,但分明又作了改变,一存一改中,学生的认识角度被洞穿,学生的思维被激荡。这样一来,学生充分认识了创造性设计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人都能享受创造生活、美化生活的快乐。
二、“情景化”处理教材
情景是一种优化的、特定的学习环境,它在学习活动与学习内容之间搭建平台,同时本身又融入活动和内容之中。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情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暗示诱导、情感驱动、角色转换的作用。处理教材时将目标要求的、学生需要并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蕴含在一定学习情景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情景的引领下,通过探究活动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自我发展。在学习《拿来主义》一文时,前一节课,先初步接触学习,通过分析,了解到鲁迅先生运用因果论证的手法提出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因为送去、送来都不好,所以应该拿来。那么,“拿来”是怎么一回事呢?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够做到“拿来”呢?“拿来”又有什么好处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第二节课的学习。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首先欣赏一个短小的课本剧。人物形象有孱头、昏蛋、废物、拿来主义者,通过他们几位应征招婿时对待作为嫁妆的“老宅子”以及宅子里的遗物和姨太太的不同态度,很直观的表现了作者的主张。特别强调孱头“徘徊”的细节描写,既要表演出徘徊的外在动作,又要表现出孱头想接受遗产又害怕的矛盾心理。本节课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直观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文本中几种对待“老宅子”等遗产的观点和态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问题化”处理教材
如何提问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苗?一般说来,提出的问题要紧紧抓住课文中事物的内在联系或线索,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经典篇目《祝福》时,对于课题就可设计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课文以祥林嫂为主人公,为什么课题叫《祝福》而不是《祥林嫂正传》或其他呢?
2.“祝福”与主人公的命运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3.“祝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它与农村现在仍保留的“拜祭祖宗”是不是一回事?如有不同,不同在那里?
对这些问题,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课前积极准备,课堂上热烈讨论直至激烈争论,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势加以引导。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解决,学生既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地位有了准确的认识,还可以了解当下的一些民风民俗使教材的功能更大地释放出来。
四、“结构化”处理教材
结构化是把所学知识划分为不同部分或归入某种更大的范畴,在头脑中组织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
在《荷塘月色》一课教学中,围绕作者如何在写景中体现自己“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一中心话题,在“课堂讨论”这个环节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加上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小组之间,同学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此时教师不断将发言者丰富的学习成果展现到大屏幕上。“通过比喻修辞表达作者的思想”、“比喻中的喻体可以看出作者内在的情素”等等,课堂上呈现出了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画面。更令人惊喜的是,学生的兴致被完全调动,求索的思维便迸发出智慧的光芒:“本课比喻与《我的空中楼阁》的比喻有何异同”、“本文与《我的空中楼阁》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纷纷讨论,解决问题,组织答案。学生惊喜地发现了以课文为窗口所看到的更多精彩丰富的社会、生活、自然的内容,他们兴趣盎然地畅游其中。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学习,形成了一系列研磨鉴赏写景散文的“模型”,为大量的课外阅读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