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中刘邦、项羽人格分析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dfy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鸿门宴》这篇课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是分析人物性格,更准确地说是通过文中的词汇来分析人物的性格。《鸿门宴》中的词汇,用得极其简洁准确,又极其生动传神。从中,也反映了刘邦和项羽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
  一、从描述言行的词汇看刘、项人格
  先说项羽,他听了曹无伤告密,即刻大发雷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即是明天一大早。这说明项羽急不可耐,遇事浮躁。这与将帅每逢大事有静气的要求相去甚远。“击破”,说得轻松,表明项羽自负轻敌。当日深夜,项伯为刘邦说情,项羽竟然许诺。真可谓朝令夕改,毫无主见。及至次日,刘邦前来谢罪,刚说到“今有小人之言——”项羽随即接住话题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项羽指名道姓公开点明情报是曹无伤说的。可见其头脑简单,胸无城府。
  樊哙闯入帐内,“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按剑”,用手握住剑柄。“跽”,挺直身子长跪,做好随时起身防御的姿势。此时,叱咤风云的项羽见了樊哙也畏惧三分。于是,连称“壮士”。又赐酒又赐猪腿,又问“能复饮乎?”项羽的话说得太多了,竞让樊哙借题发挥,引来责问,讨个没趣。
  再说刘邦,他在二次危急关头,说了三次“奈何?”着实惊慌。可是,他处惊不乱,懂得向部属问计。见了项伯,“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一个“奉”字,使人想象到刘邦双手举杯的一副谦恭模样。“约”,结。结为亲家。好一个刘邦。这是带有联盟性质的政治婚姻。他抓住机遇,抓住关键人物了。于是,他已有几分胆量于次日拜访项王当面做解释了。“——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好一个“不自意”,轻描淡写、轻声细语,“我不曾料想到”。甜言蜜语,巧妙开脱。
  脱逃的机会终于来了。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项营之前交代张良,强调二点:一是“公为我献之”。“之”,代词,指玉器。二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度”,估计。“乃”,才能。然后,刘邦等人急忙就近抄小路逃之夭夭。刘邦委实老谋深算!三管齐下,争取时间、稳住项王、抄近逃命。世界上没有别的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了。只有保全了性命,日后才能夺权当皇帝啊。
  二、从描述态度的词汇看刘、项人格
  1对人的态度
  项羽对待亚父范增,其实好不到哪里。在未曾征求范增意见的情况下,即下令“击破沛公军”。到了当夜,在首席参谋范增不在场的时候,又许诺项伯,取消军令。少年气盛,难免有一言堂之嫌。可是刘邦就不同了,他对谋士张良,先谦称为“君”,后尊称为“公”。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难怪张良死心塌地地为刘邦卖命。
  2对事的态度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数目”,多次使眼色。“示之者三。”多次举玉示意。可是,“项王默然不应。”闭口不答。没有表态也是一种态度,表示不能决断。真不知项羽是喝醉了酒还是本来就不那么清醒,听了樊哙一番虚褒实贬的言语,“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此时,客气得可爱!刘邦逃脱了,张良留谢。“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如果说,项羽对范增多次示意没反应,那是失察;那么,对樊哙的责问没反应,则是失策;对刘邦逃脱没反应,则是失控,是严重的失误。从此,项羽由主动转为被动。由此可见,项羽缺乏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经验。相反,刘邦则由被动转为主动。他首先笼络项伯,接着蒙蔽项王,最后留下张良善后。终于,虎归深山。整个事态发展过程,显示了刘邦因势利导、善于把握、化险为夷的智慧。
  3对物的态度
  文中提及三块玉器——玉玦、玉璧、玉斗。关联到三个人物——范增、项羽、刘邦。并由此产生了三对衬托对比关系,从他们对待玉器的不同态度中,也可看出刘、项的人格特征。
  范与范。范增“举所佩玉玦”。“玉玦”是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这么一块不很值钱的玉玦,尚且随身佩带,可见范增喜爱玉器。但是后来“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还破口大骂。玉斗是一种名贵的酒器,且有奉觞上寿之意,实在是吉祥的好东西。可范增不领情——料定不久即当俘虏,还谈什么健康长寿?
  范与项。范增的态度与项羽相反,范增看出问题的实质。项羽的表现与范增大不相同,他接受了玉璧。玉璧在古代是有特殊含义的玉器,是君王权力的象征。谁得到玉璧,谁就意味着当帝王。项羽受璧,那是虚荣,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项羽在这一点上,当然比不上刘邦聪明,刘邦懂得人比物更重要。
  刘与项。刘邦为了活命,决然将玉璧献给项羽,好让项羽飘飘然。刘邦心里明白:加大力度积蓄力量,日后打败项羽,到时玉璧还是我的——暂时让你晚上抱着玉璧做梦去吧。
  三、从描述属下的词汇看刘、项的不同人格
  不论是打天下还是坐天下,历来都要依靠枪杆子、笔杆子、领导班子。刘、项不同的领导班子,反映了二人不同的人格。
  项伯和范增,都是项营领导班子中的重要人物。可是,范增一句“竖子不足与谋!”已经强烈表示不能与项羽共事了。观念分歧,关系分裂已经公开化了。而项伯,早已为了个人友谊坏了项羽大事。在宴会上,“常以身翼蔽沛公”。这说明刘邦的政治婚姻起了作用。项伯是班子中的重要人物,又是项羽的叔父,地位和身份重要而又特殊,一旦出了问题,危害就更严重。项伯和范增的出轨,说明项羽这个核心人物缺乏凝聚力。
  与项营分裂松散的班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刘营的班子却表现出同心协力。
  同样是谋士,张良发挥了巨大作用。先是“具告沛公”,向刘邦通报了重要信息,继而出谋献策,引见项伯,离间项营中的班子成员。在宴会上又见机行事,至军门见樊哙,招其入帐保护沛公。最后,沛公让其留谢项王。他一声“谨诺。”有谋有勇、临危不惧,对刘邦忠心耿耿。
  樊哙职位不高,但他的作用不小。当他听说情况危急时,当即说:“臣请入,与之同命。”“之”,代词,指沛公。但见情真处,最是危难时,可知樊哙与刘邦同呼吸共命运。
  张良和樊哙的表现,也反映了刘邦确有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刘邦属智谋人格,项羽属武雄人格。两人人格的不同,其实是思维的差异。刘邦的思维是帝王思维,为了夺取皇位,维护权力和权益,不惜采取一切手段。思维的差异,其实又是阅历的差异。项羽起事时,年方二十四岁,自刎乌江时,年仅三十一岁,到底缺乏思维力的最基础的因素——阅历。而刘邦当时已经五十六岁了。
  历史事实证明了项羽当不了皇帝,也证明了项羽并非综合素质优秀的将军。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其结果只有胜败之分。有英雄,有失败。但没有失败的英雄。所以,项羽雄而不英。
其他文献
国有农场如何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垦工作中的一件全局性、战略性的大事。实践证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措施。
传统的语文课堂主要采用讲述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新课程改革提倡探究式、发现式、参与式等学习形式。虽然如此,传统的讲述法教学并未失去它的价值,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的工具。关键问题在于明确教师该讲什么,讲的时机和深度要把握好,教师的“讲”要服从于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为此首先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讲什么  教师要挖掘教材,找出该教学单元的共性和“这一篇”在这一单元中的个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能看到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或深化性评价不够深入、细致、精彩。同时,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如蜻蜓点水。看似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并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质疑、思考、表达的学习品质与能力。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应在课堂上多提倡追问式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深入研讨问题,培养各种思维品质。  第一,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一看书,或者一思考就能答出来的问题最好不要设置,这样的问题不需要集体研讨
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门艺术,其关键是课堂结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步骤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只有恰当安排好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教学步骤,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使三者同步相趋、和谐统一,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语文点拨教学法是一种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法,是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点拨无模式,如果在运用时抓不住火候或不得法就会造成琐碎和零乱,不但不能点石
文章针对高层建筑空调施工安装中的质量通病,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消除这些质量通病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