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语文 一贯精神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10日是第26个教师节。上午参加教育局举办的“周一贯老师从教60周年纪念活动暨语文教育思想报告会”。作为先生的入室弟子,端详着台上那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心里感觉很羡慕,也很幸福。
   一个平凡的生命,为了一个普通的事业,能工作60年而不知疲倦,这是何等幸福的人生呀!
  一
   1950年3月,先生时年13岁,虽然还是个娃娃兵,但在部队就当上了文化教员。大概正如我们中师毕业前夕的实习吧,先生初登讲台,就对三尺讲台表现出了极大的爱慕和热情。以至转业后,先生怀着一颗赤忱的心,毫不犹豫地向政府提出要当一名农村教师的愿望。
   这一站,就是60年。60年一个花甲,不说成长中风风雨雨的考验,单就先生成名之后面对各种各样的绣球诱惑,能够始终坚守农村课堂的信念,就足以令人敬畏。
   先生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的孩子特别有感情。记得前几年先生曾对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先生退休之后,就住在绍兴市区。好像是春节吧,那天先生家的门铃响了。先生透过猫眼,看到门外站着一个背着蛇皮袋的中年男人,面相陌生。先生正在疑惑,门外传来“是周老师家吗?我是你的学生……”
   开门后,来的正是先生曾经的学生。学生把重重的蛇皮袋往地上一放,就说:周老师,我总算找到你了。今天我是来送一点红薯给您的,这是我自己家种的。
   先生一看学生的衣着,就知道学生的生活也许并不阔气。先生象征性地收下几个红薯,多余的让学生带回家也许能卖几个钱。学生急了,说:周老师,这几个红薯不算什么,你就收下吧,反正我们家自己种红薯,多得很,拿回家也是给猪吃的。
   说到这里,先生笑了。先生说:这就是农民的孩子,别看他不会说话,但对我们老师的那份心意,却是天下最真诚、最可贵的。
   学生总会记得老师对他们的好,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帮助,他们也会铭刻心头。所以先生常常告诫我们,为师者,要善待孩子。
   先生说:判断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能单纯看他的学生乖不乖,成绩好不好,最重要的是看他对待学生的态度。如果一个教师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他一定会赢得学生的敬重,一定会有幸福的人生。
  二
   今天,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青年教师,他轻轻地对我说:刘老师,像你这样能够做周老师的入室弟子,真幸福。
   2004年,我有幸参加先生带班的“县语文名师班”研修;2005年,我的《狼牙山五壮士》课堂实录在《人民教育》专题刊发,先生在点评课堂时,对我课堂里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儿童意识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不断提醒我要走出一条真正的儿童语文路线来。我清晰地记得,那天在名师班的研修课上,先生从我的课堂出发,深刻地指出:我们的语文课堂,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不从儿童立场出发的课堂,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先生的一席话,唤醒了我身上原有的那一种朴素的儿童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我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追求儿童语文。2006年,我执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民教育》用了2期专题讨论。先生针对我的课堂探索,撰写了《小学语文课的儿童文化视角》的教学评论。这是先生第一次对我的课堂作挖掘并提出了“儿童文化”的要素。先生曾对我说:语文课有了儿童的视角还不够,还要追求一种儿童文化。
   先生旗帜鲜明地指出:小学语文应该是儿童语文,小学语文课堂文化,应该是儿童文化的一部分。要努力让儿童在我们的课堂中表现出儿童的天性、精神和价值观。
   我就是这样聆听着先生的教诲幸福成长起来了。在先生的引领下,我坚守儿童的立场,努力营造充满儿童文化的课堂,先后开发了《少年闰土》《将相和》《汉字文化启蒙》等成功的课堂。2009年,我的第一部教学专著《亲近鲁迅——落地麦儿童语文课堂》出版,先生欣然作序《把鲁迅还给儿童》。先生赞誉我为鲁迅启蒙教育做出了突破性的探索,并将此视为儿童语文课堂研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2010年,先生看到我的儿童语文课堂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先生约我交流了几次,对我的教学风格进行了梳理,提炼出“质朴、大气、自然”的田野风格,并帮我归纳出了“从儿童中来——让儿童去做——到儿童中去”的儿童语文路线图。
   “不图为师惊艳,唯求学生发展”,我的儿童语文能够一步步走到今天,日趋成熟,绝非偶然。因为我有先生,我是先生儿童语文思想的实践者和受益人。
  三
   今天纪念活动的最后一个议程是,先生为我们做了《语文教学呼唤“低碳课堂”》的学术报告。
   当这个报告题目一出来,台下就引发一阵小小的骚动。当我们这些年轻后生们还在为“低碳生活”抓耳挠腮的时候,这位不会电脑、不会上网且退休多年的老者,居然提出了“低碳课堂”概念。其思维的敏锐和视野的宽广,不得不令人震惊。
   先生从一次全国学科教学质量检测的结果入题,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什么课时最多、研究最活跃的语文学科质量的合格率会是最低?然后深刻地指出语文课“高耗低效”的现象,提出我们的语文课要“减肥、瘦身、脱水、减排”,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训练的机会交给学生,把那些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无益的内容驱逐课堂之外。
   我身后的几位教师,在悄悄地议论先生真会追赶潮流。先生的确是一个善于捕捉时代信息的智者,也因此有人赞誉先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但如果我们仅仅是看到先生的敏锐和创新,而不思考先生为什么创新、为谁创新,我们就把握不了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本质。因为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2000年,先生在《阅读教学设计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课堂教学的“软设计”概念,要求确立以儿童为主体的阅读课堂教学,课堂要留空间给儿童。随后,先生又提出了“语文尝试教学”模式,建立了“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要让儿童的“学”走在教师“教”的前面;2002年,先生又出版了《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究》,提出了要以一两个主要问题的探究,来取代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烦琐提问,目的也是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儿童。2005年,先生又出版了《儿童作文教学论》,提出作文要让儿童的心灵自由表达。
   我们不难发现,先生的每一次学术创新,虽然都紧扣时代的脉搏,但从来不是为了迎合时代、为了创新而创新。因为时代在发展,儿童也在发展,教育理念和实践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唯一不变的,是先生的儿童语文立场。教学设计要强化“软设计”,就是强调课堂的生成性,要看到儿童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尝试教学,背后的实质是要我们尊重儿童的学习主动权;今天的低碳课堂,更是从课堂生态的角度,不仅仅要关注儿童的语文学习,更要关注儿童的生命状态。
   先生在《小学语文应是儿童语文》一文中说:小学语文教学之本是追寻儿童的语文,让儿童喜欢语文,拥有语文,要用儿童语文来呵护儿童的生命发展,润泽儿童的精神世界,这应当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归宿。
其他文献
摘 要:江苏省海门市2013年开启了中小学生体能与技能季度监测的实践与探索,通过围绕一条主线、成立二级领导小组、坚持三个原则、建立四项制度等具体做法,率先开启了县域层面学生体质监测制度的探索,三年来学生体能与技能水平明显提高。海门市的实践给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
梁晓声的这篇《慈母情深》被选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与原文相比,有不少改动。  写母亲的文章在打动读者方面总具备一种天然的优势。母爱作为一种超越时空、超越民族、超越一切利益得失的情感,当它被古今中外众多名家以各种体裁的文本不断阐释,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情感——感动。或者我们可以说,“感动”是这类文本共同的题目。在文本中表现这份“感动”几乎不需要过多的写作技巧,只要作者把生活的原
摘 要:王占春先生是我国著名学校体育专家、新中国体育教材的主要领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主任。《王占春论教材》这本书的出版,为广大体育教师学习占春先生的学校体育思想,特别是体育课程教材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在选编过程中,编者以代表性和典范性为标准选文定篇,采用纵横交织的方式分类排序。读者朋友可以在阅读本书的同时,加强个人反思与写作实践,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活动。  关键词:
摘 要:培智类学校没有统一的课间操标准,普通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现行的课间操不适合培智类学校。本文通过对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课间操的创编与教学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课间操如何创编,如何推广和教学,实施中效果与问题反馈,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以期为培智类学校课间操创编提供参考。  关键词:培智类学校;课间操;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
新华社杭州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17年9月3日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培养堪当重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刘延东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青少年
“语文课堂竟能如此美丽!”这是上海《小学语文教师》资深编辑杨文华采访孙双金后发出的由衷赞叹!孙双金老师的课堂到底美丽在何处?就让我们从他在课堂上的教学评价语来领略一番吧!  一、真诚美  浙江省特级教师章师亚曾这样说过:“进入课堂,我们应改满脑子的教案为满脑子的学生。”孙双金老师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在课堂上,孙老师对学生的爱无微不至,尤其是他对学生的赞美、赏识总是发自内心的,显得如此真诚。如《天游峰
在课堂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台上慷慨激昂,学生却在下面开小差: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无精打采;某些知识点教师虽反复强调,但学生在作业、考试中仍然屡屡出错,为什么?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教学过程过于平缓,对学生的刺激欠深所致。教师应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陷阱”,让学生充分暴露易犯的错误,然后再据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入剖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错在哪里,怎样认识
摘 要:本文由两节“同课异构”课的对比,提出“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四点要求。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课;主教材;练习密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32-02  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一个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是《双杠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两位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步骤逻辑清晰,课堂精彩
统计与概率这个板块的内容可以说是新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在每一册数学教材中都有涉及。《众数》这节课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平均数和五年级上册学习了中位数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所以,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很好素材。  一、注重比较,联系实际  [教学设想]  众数,在学生的眼
二十多年前,课课练曾作为一种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形式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广泛流行。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课课练一度淡出了体育课堂,只在体育教师心中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当前,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持续多年下滑的时代背景下,课课练再次引起专家和体育教师的高度关注,再次作为重要的健身手段和教学内容重新登上体育课堂的舞台。课课练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手段和增强体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基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