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职业道德是评价教师素质高低的第一标准。从道德决策理论视角可将师德决策分为师德认知、师德判断、师德意图和师德行为四阶段,为教师师德培训提供新的内容维度和开展形式。内容围绕提升教师道德敏感性、强化教师规范性师德推理能力和运用道德动机作出正确选择三个维度进行设计。通过开展自我研究、进行真实情境案例研究和构建教师师德学习共同体为师德培训提供新的形式,最终提高师德培训有效性。
关键词 道德决策理论;师德培训;道德敏感性;内容;形式
作者简介 高雅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系统中工作的有效开展,协调教师职业活动人际关系,提升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吸引卓越人才进入教师职业。我国为全面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基地支撑和落地实践。师德是责任,也是思想和行为的习惯。师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教师的终身学习和行动反思而改变。因此,需要加强对师德培训的重视与实践。目前,我国中小学师德培训内容主要以讲授师德制度和相关法律政策规范为主,多以传统主题讲座、师德演讲、集中研讨和系列活动等形式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也出现诸多现实困境,比如条条框框的理论型培训虽然可以改善教师对师德的认知和理解,但是无法从行为角度使教师失范行为得到根本纠正;传统师德培训形式费时耗力,缺乏与真实情境结合,导致理论与现实两张皮的情况出现,很难为教师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道德两难问题时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创新师德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师德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文章结合道德决策理论,尝试对师德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设计进行新的探索。
一、道德决策理论四阶段的内涵与关系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雷斯特于1986年提出道德决策过程模型(Ethical Decision-Making),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和吉利根关怀伦理理论等为基础,在道德决策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已广泛运用于金融从业者培训、医生和护士培训、商业管理者和员工培训等领域。该模型认为道德决策大体经历了道德认知(MoralAwareness)-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道德意图(Moral Intention) -道德行为(Moral Behavior)四阶段,前三个阶段为个体心理决策过程,最后阶段为外显结果。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需要意识到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情境中存在着道德两难问题。简言之,只要个体行为会影响到他人,那便会存在道德问题。当个体遇到道德问题时可以准确地识别,谨慎对待。道德判断是个体面对道德问题时,对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作道义上的评价,即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或者是否可以综合权衡的心理推理过程。道德意图是个体主观上针对多种行动方案作出选择,最终决定以一种道德或是不道德的方式行动。个体针对一个道德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方案可以提升自身权力和财富,但是从道德维度考虑,这种行为并不可行;另一种方案具有道德正确性,但对自身提升并无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选择道德价值胜于资源价值的决定关乎道德意图。道德行为是指个体行为,与勇气、承诺和作出道德决策的能力等相关。该理论揭示了道德行为产生过程的本质,不仅重视行为发生之前的认知和判断过程,还特别重视意图与行动过程。雷斯特认为四阶段是相互独立的,并且相互影响、遵循内在的逻辑法则。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个体无法作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结合道德决策理论,教师职业道德决策也可以分为以上四阶段。教师是一个自治的道德主体,师德决策基于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考量,是教师能够践行良好师德品行的核心。师德行为是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的结合。师德认知是师德培训的起点,师德判断和师德意图是师德培训的重点,改善教师道德行为是最终归宿。
基于道德决策理论的师德培训,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外在的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等进行学习和吸收,更有助于教师内在师德心理机制建设和德性的培养,从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规范教师行为,并促进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部分教师师德失范的问题的解决,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权益,加强教师和利益相关者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道德决策理论视域下师德培训的内容设计
师德培训内容可以根据道德决策理论四阶段进行层层递进的内容设计。认知信念是在敏感情况下才拥有的相关知识,师德认知需要在师德培训中提升教师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以道德推理为基本路径,提高教师师德推理能力能够增强教师对师德规范的深入认识,并且减少教师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师德意图必须能够使教师切实地产生指向实践、改善自身行为的坚定念头。基于道德决策理论的师德培训在内容设计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提升教师道德敏感性
道德敏感性是指識别道德问题并能够预测作出决定所造成的后果的能力。教师师德敏感性需要教师提升对教育情境的领悟和解释能力,察觉与师德相关的情境元素,并预测自身的道德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他人。教师首先必须能够将抽象的规范文本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增强教师师德敏感性,识别与师德相关的元素。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对师德内容进行了规范,明确中小学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角色和关系,强调教师与学生、同事、家长和国家关系的道德敏感性,要求教师能够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和好公民。201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对教师不当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处分等级进行界定,要求教师能够恪守底线,创造健康有序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师德培训在教授中小学教师相关法律和政策知识时,更应该提高作为教师责任、教师主体体验和关涉自身发展的道德敏感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教师能够以学生为出发点,并以合乎规范的方式处理教学事务;关注和识别他人的情绪表达,保护学生免受任何形式的伤害;用适当方式表达自身情绪和管理愤怒;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关怀他人;处理人际和群体差异,识别、理解、积极应对和控制社会偏见;预测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等等。改变教师师德敏感性钝化问题,有利于教师从他律向自律转化,养成师德内在规约素养。
关键词 道德决策理论;师德培训;道德敏感性;内容;形式
作者简介 高雅茹,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教育系统中工作的有效开展,协调教师职业活动人际关系,提升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的满意度,吸引卓越人才进入教师职业。我国为全面推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基地支撑和落地实践。师德是责任,也是思想和行为的习惯。师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教师的终身学习和行动反思而改变。因此,需要加强对师德培训的重视与实践。目前,我国中小学师德培训内容主要以讲授师德制度和相关法律政策规范为主,多以传统主题讲座、师德演讲、集中研讨和系列活动等形式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也出现诸多现实困境,比如条条框框的理论型培训虽然可以改善教师对师德的认知和理解,但是无法从行为角度使教师失范行为得到根本纠正;传统师德培训形式费时耗力,缺乏与真实情境结合,导致理论与现实两张皮的情况出现,很难为教师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道德两难问题时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办法。创新师德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师德培训的质量和效率。文章结合道德决策理论,尝试对师德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设计进行新的探索。
一、道德决策理论四阶段的内涵与关系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雷斯特于1986年提出道德决策过程模型(Ethical Decision-Making),以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和吉利根关怀伦理理论等为基础,在道德决策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已广泛运用于金融从业者培训、医生和护士培训、商业管理者和员工培训等领域。该模型认为道德决策大体经历了道德认知(MoralAwareness)-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道德意图(Moral Intention) -道德行为(Moral Behavior)四阶段,前三个阶段为个体心理决策过程,最后阶段为外显结果。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需要意识到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情境中存在着道德两难问题。简言之,只要个体行为会影响到他人,那便会存在道德问题。当个体遇到道德问题时可以准确地识别,谨慎对待。道德判断是个体面对道德问题时,对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作道义上的评价,即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或者是否可以综合权衡的心理推理过程。道德意图是个体主观上针对多种行动方案作出选择,最终决定以一种道德或是不道德的方式行动。个体针对一个道德问题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方案可以提升自身权力和财富,但是从道德维度考虑,这种行为并不可行;另一种方案具有道德正确性,但对自身提升并无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个体选择道德价值胜于资源价值的决定关乎道德意图。道德行为是指个体行为,与勇气、承诺和作出道德决策的能力等相关。该理论揭示了道德行为产生过程的本质,不仅重视行为发生之前的认知和判断过程,还特别重视意图与行动过程。雷斯特认为四阶段是相互独立的,并且相互影响、遵循内在的逻辑法则。任何一个阶段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个体无法作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结合道德决策理论,教师职业道德决策也可以分为以上四阶段。教师是一个自治的道德主体,师德决策基于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考量,是教师能够践行良好师德品行的核心。师德行为是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的结合。师德认知是师德培训的起点,师德判断和师德意图是师德培训的重点,改善教师道德行为是最终归宿。
基于道德决策理论的师德培训,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外在的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等进行学习和吸收,更有助于教师内在师德心理机制建设和德性的培养,从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规范教师行为,并促进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部分教师师德失范的问题的解决,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权益,加强教师和利益相关者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道德决策理论视域下师德培训的内容设计
师德培训内容可以根据道德决策理论四阶段进行层层递进的内容设计。认知信念是在敏感情况下才拥有的相关知识,师德认知需要在师德培训中提升教师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以道德推理为基本路径,提高教师师德推理能力能够增强教师对师德规范的深入认识,并且减少教师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师德意图必须能够使教师切实地产生指向实践、改善自身行为的坚定念头。基于道德决策理论的师德培训在内容设计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提升教师道德敏感性
道德敏感性是指識别道德问题并能够预测作出决定所造成的后果的能力。教师师德敏感性需要教师提升对教育情境的领悟和解释能力,察觉与师德相关的情境元素,并预测自身的道德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他人。教师首先必须能够将抽象的规范文本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增强教师师德敏感性,识别与师德相关的元素。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对师德内容进行了规范,明确中小学教师在教育领域中的角色和关系,强调教师与学生、同事、家长和国家关系的道德敏感性,要求教师能够成为一名专业人员和好公民。201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对教师不当行为的具体表现和处分等级进行界定,要求教师能够恪守底线,创造健康有序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师德培训在教授中小学教师相关法律和政策知识时,更应该提高作为教师责任、教师主体体验和关涉自身发展的道德敏感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教师能够以学生为出发点,并以合乎规范的方式处理教学事务;关注和识别他人的情绪表达,保护学生免受任何形式的伤害;用适当方式表达自身情绪和管理愤怒;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关怀他人;处理人际和群体差异,识别、理解、积极应对和控制社会偏见;预测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等等。改变教师师德敏感性钝化问题,有利于教师从他律向自律转化,养成师德内在规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