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动计划,导师制是该背景下的一项重要育人机制,导师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指导学生参与项目创新研究是导师制下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机制专业对该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对采用“专业+项目”模式培养毕业生取得的各项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和实际执行情况系统阐述了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该研究对高校深入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机制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专业+项目”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059-03
牛津大学于14世纪提出本科生导师制,18世纪末19世纪初哈佛大学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很大完善,1902年普林斯顿大学实施了分阶段导师制;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在中国的燕京大学开始试行导师制但被中断,1985年各地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部分院校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2002 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本科生导师制试点推开,我国多数高校纷纷开始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1-3]。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017 年 2 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迫切推进高校“新工科”教学工作,深化工科专业教育改革,“新工科”建设与发展进入新阶段[4-8]。广东海洋大学(以下也称“本校”),属于应用型农渔林本科院校,面向农业、面向海洋是本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新工科”建设这一背景下,广东海洋大学从2017年3月开始推行本科生学分制,同时提出采用导师制对本科生加以指导和管理。本文相关作者在2015年1月就结合本校机制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采用“专业+项目”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指导以机制专业为主的本科生参与项目研究,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能够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本文着重阐述这一培养模式下的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导师制下的“专业+项目”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笔者统计了本校机制专业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专业+项目”这一培养模式已毕业的本科生共计40人,其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申请项目较多。这些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3项、省级大创项目2项、校级大创项目2项以及广东海洋大学海之帆—起航计划项目2项,这些项目均为依托导师的现有项目进行申请和组织实施。
2.研究成果较多。通过参与这些项目,截至本文写作时这些学生申请专利共计15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件,发明专利授权1件,发明专利处于实审阶段3件,被驳回专利3件),发表科技论文8篇,设计制造出可运行的机电产品样机8台。
3.学习表现较好。曾经获得过各类奖学金的学生共有18人,从没有挂过科的学生共有36人。
4.毕业去向较好。保送研究生1名(燕山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研究院(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2人,大型国有企业(如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2人,外企公司(如欧姆龙电子部件(深圳)有限公司等)6人,大型民营企业(如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19人。
5.就业率较高。除1人保送研究生外,其余39人的工作单位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从事技术工作的37人,非技术工作的2人,就业率100%。而2015—2018年广东海洋大学同专业的总体就业率分别为100%、100%、97.30%、89.26%,总体平均就业率为96.64%,两者相比高3.36%。
6.就业薪酬较高。参与项目研究学生的初次就业薪酬一般是5000~6000元,与同期毕业生薪酬主要是4000~5000元相比高约20%。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导师制下采用“专业+项目”的培养模式,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创新性、学习、就业及薪酬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所取得前述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该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主客观因素对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影响颇大。本文设计几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并将其归类为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对采用该模式培养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調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客观因素对学生培养的影响比主观因素的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主观因素中“不知怎么做”这一因素占的比重最大,而客观因素中“场地不足”这一因素占的比重最大。本文根据调查结果与项目实际执行情况做以下几方面的论述。
1.部分学生对参与项目的意义及认识不明确。很多学生对什么是项目,从何处入手,开展项目需要哪些知识作为基础,做项目的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和他们日常的学习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等没有清醒的认识。大部分学生没有从“学知识”转变到“用知识”,没有从解决“理论问题”转变到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从“学”的角色转变到“做”的角色。
2.学生在项目执行中参与不均的现象很普遍。在申请项目时,通常需要包含项目主持人在内的5人或者10人组成一个团队,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往往变成项目主持人孤军奋战,其他人员的参与度较低,部分人员变得可有可无,难以深度参与其中。为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相匹配,项目的综合性和难度通常不宜太高,且很难与所有参与者的兴趣相符,导致部分参与者投入项目研究的精力不足,存在感兴趣就参与、不感兴趣就离去的现象。 3.项目研究处于较低层次。本科生一般从大二或大三开始参与项目,学科专业基础较弱,而且上课较多,项目研究主要集中在查阅相关文献及初步设计阶段,以学习上届学生的研究过程为主,很难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深入。从发表的成果看,没有高水平的论文发表,所有论文均发表在普通期刊上,获得的专利也以实用新型为主。
4.学生对为谁而做项目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认为仅仅是为学校或导师做项目,没有意识到做项目是学校平台、导师指导、学生参与三者的合作,更没有意识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增长将使得学生自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导师是“老板”,同时认为研究成果被学校占有,从而出现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5.部分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现象。部分参与项目的学生会将上届学生的研究材料占为己有后用于申请其他荣誉,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做事,甚至还会窃取其他项目的材料或研究成果来卖出获利,由知识的学习者变为学习成果的窃取者,具有太强的功利性。
6.项目经费使用不当。项目经费批下来后,部分学生不是用于做项目做实事,而是认为这些经费是自己的劳动报酬或私人钱财,形成一种只想随意支配申请来的经费而无人做项目的不良风气。甚至会出现虚开发票将经费用于个人消费而完全不知道这是一种违法行为。若不及时制止这种行为,将对学校、导师及学生本人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
7.对学生没有有效的规章制度制约。学生参与项目基本出于自愿,部分学生参与项目并不是为了做项目学知识学本领,而是为了混名声、图利益。有的学生做出一些危害学校、导师和其他学生的事情时,学校却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加以制约,仅仅依靠导师从道德良心方面进行说教,其制约效果很不理想。
8.没有足够的场地和设施用于做项目。用于做项目的场地非常紧张,导师和学生没有专门做项目的场所,导致学生凝聚力及与导师实时互动性不足,项目出现问题时不能第一时间集中开会协商解决。样机试制时零部件的加工也主要通过网络订购,导致项目经费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较好训练。
9.对导师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导师作为指导学生全程参与研究项目的重要角色被忽视了,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导师既费功夫又自己掏腰包贴钱的情况,导师的付出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蒙受了损失。
三、问题解决对策
(一)导师层面
1.与学生一起商定难易程度合适的项目。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基础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将项目分解成几个难易不同的模块分配至学生个人,对每个学生进行随时指导和定期检查,充分把握学生的项目工作思路和项目完成情况,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加以指导。
2.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导师需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科研的关系。学生由于自己很难把握好学习和科研的时间分配问题,容易出现为了搞好科研而出现挂科的情况,或者为了好好学习或考研,导致项目无法开展无法结题现象的出现。因此,导师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要明确指导学生将精力投入学习或是科研,与学生一起制定可行的时间规划。
3.对项目经费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导师需指导学生切实将经费用于项目研究上,采取经费花销申请报告制,要求学生通过短信、QQ、微信等方式将要购买事项、开支金额、购买出处等内容事先告知导师并阐明合理的理由,做到事先申请、经费开支、发票报销三者完全相符。
4.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项目研究。对学生而言,在导师指导下从项目参与中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价值远大于项目成果本身的价值。导师引导学生在论文和专利等成果上正确署名,建立学生写作、导师修改、成果歸属权核对、投稿发表这一基本流程,增强学生“守规矩、学知识、做实事”的项目参与意识。
5.制定合理的团队会议制度。在导师指导下定期召开团队会议,一般一周召开一次会议,固定好时间和地点,让每位学生讲解近期的主要工作内容,对所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集中交流。导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技术难题进行解答,若有现场无法解答的技术难题则进行记录。导师针对此难题进行自我学习的同时,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探索,师生共同寻找解决的方式和方法,教学相长。
6.积极为学生争取足够的项目研究场地和设施资源。针对研究场地和设施不足问题,导师和团队成员根据项目的需求积极向学校和学院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支持。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在拟定较为详细的研究计划、研究目标和研究路线的基础上,为团队成员顺利开展项目研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7.积极与其他院校交流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式方法。该培养模式在国内很多院校已有开展且成果颇丰,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项目也有较多的先进经验可学,导师和团队成员可借竞赛和学术交流之际,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其他院校相关师生进行技术研究、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取长补短,认清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加以弥补。
8.在学生中加强该培养模式的宣传。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对所讲解的内容穿插介绍教师指导团队成员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趣事、难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什么心得体会等等,告诉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守什么、应该避免什么、有哪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二)学校层面
1.建立合理的项目日常管理机制。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导师要做好指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校相关部门要建立明确的、合理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并对项目参与人员的行为规范进行培训,避免学生由于不了解或不知情而做出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
2.对学生实行有效的奖励机制和制约措施。将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与其本人的奖学金、保研、毕业等情况进行挂钩,奖罚分明。对于申请获得项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研究成果突出、项目结题优秀的学生成员实行优先制,即优先评奖学金、优先保送研究生、优先推荐为优秀毕业生等。而对于项目立项后没有积极参与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项目无法按期结题的学生可采取缓毕业方式并督促其完成项目,对于骗取项目经费的学生则可追回经费并取消其学历学位。
3.明确导师责任和激励机制。明确导师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负的具体责任,制订可行的定量和定性考核方案,并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根据导师指导人数发放基本指导报酬,根据学生申请到的项目层次(属于国家级、省级还是校级)以及项目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属于SCI、EI还是普通期刊,专利属于发明、实用新型还是其他类型)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并且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
四、结论
导师制下采用“专业+项目”这一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不仅要协调好学校、导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需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和规范的行为参与项目。笔者虽然针对现有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探索,但更为有效的、贴合实际的、完善的解决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崔云,孙晓慧.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8(32):107-109.
[2] 王贝,田小东,杨天菊.大学生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华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9(3):78-80.
[3] 莫甲凤,崔鹤.本科生导师制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初探[J].北京教育(德育),2019(1):52-54.
[4] 周继彪,董升,马端,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8(4):94-99.
[5] 吕和坤,郭丹,赵龙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9(16):214+225.
[6] 祝德义,鹿文慧.新工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J].科技风,2019(27):53.
[7] 赵国勇,李志永,程祥,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9(38):181-182.
[8] 黄俊,冯曰海,张德库,等.“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工程材料与制造方法”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8):17-20.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关键词]机制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专业+项目”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12-0059-03
牛津大学于14世纪提出本科生导师制,18世纪末19世纪初哈佛大学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了很大完善,1902年普林斯顿大学实施了分阶段导师制;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在中国的燕京大学开始试行导师制但被中断,1985年各地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部分院校开始试行本科生导师制,2002 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本科生导师制试点推开,我国多数高校纷纷开始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1-3]。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2017 年 2 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迫切推进高校“新工科”教学工作,深化工科专业教育改革,“新工科”建设与发展进入新阶段[4-8]。广东海洋大学(以下也称“本校”),属于应用型农渔林本科院校,面向农业、面向海洋是本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在“新工科”建设这一背景下,广东海洋大学从2017年3月开始推行本科生学分制,同时提出采用导师制对本科生加以指导和管理。本文相关作者在2015年1月就结合本校机制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并采用“专业+项目”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指导以机制专业为主的本科生参与项目研究,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能够取得较好的培养效果。本文着重阐述这一培养模式下的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索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导师制下的“专业+项目”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笔者统计了本校机制专业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专业+项目”这一培养模式已毕业的本科生共计40人,其成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申请项目较多。这些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3项、省级大创项目2项、校级大创项目2项以及广东海洋大学海之帆—起航计划项目2项,这些项目均为依托导师的现有项目进行申请和组织实施。
2.研究成果较多。通过参与这些项目,截至本文写作时这些学生申请专利共计15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件,发明专利授权1件,发明专利处于实审阶段3件,被驳回专利3件),发表科技论文8篇,设计制造出可运行的机电产品样机8台。
3.学习表现较好。曾经获得过各类奖学金的学生共有18人,从没有挂过科的学生共有36人。
4.毕业去向较好。保送研究生1名(燕山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研究院(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2人,大型国有企业(如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12人,外企公司(如欧姆龙电子部件(深圳)有限公司等)6人,大型民营企业(如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等)19人。
5.就业率较高。除1人保送研究生外,其余39人的工作单位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从事技术工作的37人,非技术工作的2人,就业率100%。而2015—2018年广东海洋大学同专业的总体就业率分别为100%、100%、97.30%、89.26%,总体平均就业率为96.64%,两者相比高3.36%。
6.就业薪酬较高。参与项目研究学生的初次就业薪酬一般是5000~6000元,与同期毕业生薪酬主要是4000~5000元相比高约20%。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导师制下采用“专业+项目”的培养模式,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创新性、学习、就业及薪酬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所取得前述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在该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主客观因素对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影响颇大。本文设计几个关键的影响因素并将其归类为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对采用该模式培养毕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調查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客观因素对学生培养的影响比主观因素的大,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主观因素中“不知怎么做”这一因素占的比重最大,而客观因素中“场地不足”这一因素占的比重最大。本文根据调查结果与项目实际执行情况做以下几方面的论述。
1.部分学生对参与项目的意义及认识不明确。很多学生对什么是项目,从何处入手,开展项目需要哪些知识作为基础,做项目的目的是什么,意义何在,和他们日常的学习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等没有清醒的认识。大部分学生没有从“学知识”转变到“用知识”,没有从解决“理论问题”转变到解决“实际问题”,没有从“学”的角色转变到“做”的角色。
2.学生在项目执行中参与不均的现象很普遍。在申请项目时,通常需要包含项目主持人在内的5人或者10人组成一个团队,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往往变成项目主持人孤军奋战,其他人员的参与度较低,部分人员变得可有可无,难以深度参与其中。为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相匹配,项目的综合性和难度通常不宜太高,且很难与所有参与者的兴趣相符,导致部分参与者投入项目研究的精力不足,存在感兴趣就参与、不感兴趣就离去的现象。 3.项目研究处于较低层次。本科生一般从大二或大三开始参与项目,学科专业基础较弱,而且上课较多,项目研究主要集中在查阅相关文献及初步设计阶段,以学习上届学生的研究过程为主,很难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深入。从发表的成果看,没有高水平的论文发表,所有论文均发表在普通期刊上,获得的专利也以实用新型为主。
4.学生对为谁而做项目认识不足。部分学生认为仅仅是为学校或导师做项目,没有意识到做项目是学校平台、导师指导、学生参与三者的合作,更没有意识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增长将使得学生自己成为最大的受益者,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导师是“老板”,同时认为研究成果被学校占有,从而出现了一定的抵触情绪。
5.部分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现象。部分参与项目的学生会将上届学生的研究材料占为己有后用于申请其他荣誉,而不是踏踏实实地做事,甚至还会窃取其他项目的材料或研究成果来卖出获利,由知识的学习者变为学习成果的窃取者,具有太强的功利性。
6.项目经费使用不当。项目经费批下来后,部分学生不是用于做项目做实事,而是认为这些经费是自己的劳动报酬或私人钱财,形成一种只想随意支配申请来的经费而无人做项目的不良风气。甚至会出现虚开发票将经费用于个人消费而完全不知道这是一种违法行为。若不及时制止这种行为,将对学校、导师及学生本人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
7.对学生没有有效的规章制度制约。学生参与项目基本出于自愿,部分学生参与项目并不是为了做项目学知识学本领,而是为了混名声、图利益。有的学生做出一些危害学校、导师和其他学生的事情时,学校却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加以制约,仅仅依靠导师从道德良心方面进行说教,其制约效果很不理想。
8.没有足够的场地和设施用于做项目。用于做项目的场地非常紧张,导师和学生没有专门做项目的场所,导致学生凝聚力及与导师实时互动性不足,项目出现问题时不能第一时间集中开会协商解决。样机试制时零部件的加工也主要通过网络订购,导致项目经费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没有得到较好训练。
9.对导师缺少相应的激励机制。导师作为指导学生全程参与研究项目的重要角色被忽视了,在项目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导师既费功夫又自己掏腰包贴钱的情况,导师的付出不仅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蒙受了损失。
三、问题解决对策
(一)导师层面
1.与学生一起商定难易程度合适的项目。导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基础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将项目分解成几个难易不同的模块分配至学生个人,对每个学生进行随时指导和定期检查,充分把握学生的项目工作思路和项目完成情况,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加以指导。
2.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导师需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科研的关系。学生由于自己很难把握好学习和科研的时间分配问题,容易出现为了搞好科研而出现挂科的情况,或者为了好好学习或考研,导致项目无法开展无法结题现象的出现。因此,导师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要明确指导学生将精力投入学习或是科研,与学生一起制定可行的时间规划。
3.对项目经费使用进行严格控制和监督。导师需指导学生切实将经费用于项目研究上,采取经费花销申请报告制,要求学生通过短信、QQ、微信等方式将要购买事项、开支金额、购买出处等内容事先告知导师并阐明合理的理由,做到事先申请、经费开支、发票报销三者完全相符。
4.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项目研究。对学生而言,在导师指导下从项目参与中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价值远大于项目成果本身的价值。导师引导学生在论文和专利等成果上正确署名,建立学生写作、导师修改、成果歸属权核对、投稿发表这一基本流程,增强学生“守规矩、学知识、做实事”的项目参与意识。
5.制定合理的团队会议制度。在导师指导下定期召开团队会议,一般一周召开一次会议,固定好时间和地点,让每位学生讲解近期的主要工作内容,对所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集中交流。导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技术难题进行解答,若有现场无法解答的技术难题则进行记录。导师针对此难题进行自我学习的同时,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探索,师生共同寻找解决的方式和方法,教学相长。
6.积极为学生争取足够的项目研究场地和设施资源。针对研究场地和设施不足问题,导师和团队成员根据项目的需求积极向学校和学院相关部门沟通争取支持。以适度够用为原则,在拟定较为详细的研究计划、研究目标和研究路线的基础上,为团队成员顺利开展项目研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7.积极与其他院校交流改进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式方法。该培养模式在国内很多院校已有开展且成果颇丰,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项目也有较多的先进经验可学,导师和团队成员可借竞赛和学术交流之际,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其他院校相关师生进行技术研究、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取长补短,认清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积极加以弥补。
8.在学生中加强该培养模式的宣传。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针对所讲解的内容穿插介绍教师指导团队成员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趣事、难题是如何解决的、有什么心得体会等等,告诉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守什么、应该避免什么、有哪些底线是不能触碰的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二)学校层面
1.建立合理的项目日常管理机制。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导师要做好指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校相关部门要建立明确的、合理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并对项目参与人员的行为规范进行培训,避免学生由于不了解或不知情而做出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事情。
2.对学生实行有效的奖励机制和制约措施。将学生的项目完成情况与其本人的奖学金、保研、毕业等情况进行挂钩,奖罚分明。对于申请获得项目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研究成果突出、项目结题优秀的学生成员实行优先制,即优先评奖学金、优先保送研究生、优先推荐为优秀毕业生等。而对于项目立项后没有积极参与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于项目无法按期结题的学生可采取缓毕业方式并督促其完成项目,对于骗取项目经费的学生则可追回经费并取消其学历学位。
3.明确导师责任和激励机制。明确导师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负的具体责任,制订可行的定量和定性考核方案,并实行相应的激励机制。根据导师指导人数发放基本指导报酬,根据学生申请到的项目层次(属于国家级、省级还是校级)以及项目研究成果(发表论文属于SCI、EI还是普通期刊,专利属于发明、实用新型还是其他类型)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并且在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倾斜。
四、结论
导师制下采用“专业+项目”这一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发展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不仅要协调好学校、导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更需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和规范的行为参与项目。笔者虽然针对现有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探索,但更为有效的、贴合实际的、完善的解决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崔云,孙晓慧.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文教资料,2018(32):107-109.
[2] 王贝,田小东,杨天菊.大学生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华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9(3):78-80.
[3] 莫甲凤,崔鹤.本科生导师制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初探[J].北京教育(德育),2019(1):52-54.
[4] 周继彪,董升,马端,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分析[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8(4):94-99.
[5] 吕和坤,郭丹,赵龙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9(16):214+225.
[6] 祝德义,鹿文慧.新工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J].科技风,2019(27):53.
[7] 赵国勇,李志永,程祥,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9(38):181-182.
[8] 黄俊,冯曰海,张德库,等.“新工科”背景下材料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机械工程材料与制造方法”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8):17-20.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