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阵地,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及教学条件,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好地提高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一些经验,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源自于生活实际。
实例一:在学习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时,对于学生来说溶液的知识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导入准备了一个实验:比较三种浓度不一样的CuSO4溶液的颜色并把相关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完成这些大概需要将近10分钟的时间,之后才能正式进入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笔者的经验是,拿两杯等质量的水,一杯加入一羹白糖,另一杯加入两羹白糖,问学生更喜欢喝哪一杯?学生都异口同声地选择第二杯,并说因为那杯多甜。针对“多甜”引导学生如何用数量来描述这两杯糖水的甜度,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切入本节的主要内容,整个导入时间不到两分钟,而且讲到生活中的糖水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对基本公式进行再变形,让学生应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同一题中设计不同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如:已知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已知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求溶质质量和水的质量;针对农村的孩子,设计一些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练习。接下来,对有关溶液的稀释练习进行讲解和训练,在学生基本理解并能简单应用后,设计一道初步涉及化学反应方程式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为下一节关于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埋下伏笔。所有的这些练习都是以学生亲自动笔训练为主,教师在旁边指导,每练完一种类型进行一次方法小结,在最后的5分钟内再把溶液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给学生,学生哪怕是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依然能够保持足够的兴趣。
实例二: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最令教师头疼的内容莫过于有关“酸、碱、盐”的内容了。笔者在上这部分内容时,也是尽量将生活中的东西运用到课堂中。如:在上酸碱指示剂时,笔者从学校的后山脚下随意地摘了一把牵牛花,带上备好的三种酸、碱、中性的溶液(生活中常见的食醋、石灰水、水)来到课堂,展示牵牛花汁遇到这三种溶液时显出的不同颜色,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由于这些现象与紫色石蕊、酚酞试剂的原理一致,学生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把化学知识潜移默化运用到生活中,使课堂真正体现了“有效性”。
我们学校所在的甘圩镇有着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这些地方课程资源,促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极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课程
资源的促进作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以下是笔者对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
第一,来源于生活的课程资源才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通过以上实例,我们不难发现地方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课程资源原本就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对课程资源的处理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的实效性,那么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而将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相互融通起来,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将会感受更深、意识更强,也有助于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第二,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让化学“活”了起来。
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地方课程资源,并将其以探究成果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也因此活跃起来。
第三,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教师从原先的传授者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则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这种开放性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使课堂变得更大、更活、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以研究物质为基础。化学教育一旦离开了生活中物质就像生活离开了物质,没有了它的丰富多彩,也就不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所以,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在复杂的物质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责任等方面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以追求更高的学科价值。
(责任编辑 罗 艳)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及教学条件,做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好地提高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结合自己从教以来的一些经验,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源自于生活实际。
实例一:在学习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时,对于学生来说溶液的知识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导入准备了一个实验:比较三种浓度不一样的CuSO4溶液的颜色并把相关的数据填入表格中。完成这些大概需要将近10分钟的时间,之后才能正式进入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笔者的经验是,拿两杯等质量的水,一杯加入一羹白糖,另一杯加入两羹白糖,问学生更喜欢喝哪一杯?学生都异口同声地选择第二杯,并说因为那杯多甜。针对“多甜”引导学生如何用数量来描述这两杯糖水的甜度,就可以直截了当地切入本节的主要内容,整个导入时间不到两分钟,而且讲到生活中的糖水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接下来,对基本公式进行再变形,让学生应用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同一题中设计不同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如:已知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已知溶液的质量和质量分数,求溶质质量和水的质量;针对农村的孩子,设计一些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练习。接下来,对有关溶液的稀释练习进行讲解和训练,在学生基本理解并能简单应用后,设计一道初步涉及化学反应方程式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为下一节关于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埋下伏笔。所有的这些练习都是以学生亲自动笔训练为主,教师在旁边指导,每练完一种类型进行一次方法小结,在最后的5分钟内再把溶液的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给学生,学生哪怕是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依然能够保持足够的兴趣。
实例二:在九年级的化学课程中,最令教师头疼的内容莫过于有关“酸、碱、盐”的内容了。笔者在上这部分内容时,也是尽量将生活中的东西运用到课堂中。如:在上酸碱指示剂时,笔者从学校的后山脚下随意地摘了一把牵牛花,带上备好的三种酸、碱、中性的溶液(生活中常见的食醋、石灰水、水)来到课堂,展示牵牛花汁遇到这三种溶液时显出的不同颜色,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由于这些现象与紫色石蕊、酚酞试剂的原理一致,学生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把化学知识潜移默化运用到生活中,使课堂真正体现了“有效性”。
我们学校所在的甘圩镇有着丰富的地方课程资源,如果我们能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这些地方课程资源,促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极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的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真正发挥课程
资源的促进作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更新更强的生命力。以下是笔者对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
第一,来源于生活的课程资源才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通过以上实例,我们不难发现地方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课程资源原本就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对课程资源的处理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的实效性,那么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而将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相互融通起来,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将会感受更深、意识更强,也有助于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第二,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让化学“活”了起来。
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地方课程资源,并将其以探究成果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也因此活跃起来。
第三,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教师从原先的传授者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则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这种开放性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使课堂变得更大、更活、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科丰富的育人价值。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以研究物质为基础。化学教育一旦离开了生活中物质就像生活离开了物质,没有了它的丰富多彩,也就不能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所以,我们的学科教学更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从社会生活的需要出发,在复杂的物质社会环境中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责任等方面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公民,以追求更高的学科价值。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