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中国取得快速发展,无论是都市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田间地头,都可以见到人们使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的身影。使用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已经悄然地嵌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到了人们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到了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近日,有幸读到龙运荣博士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嬗变与重构:新媒体语境下侗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研究》,该作对新媒体影响侗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堪称是新媒体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新作,对此进行了较好的回应。
该书首先介绍了新媒体的内涵、特点及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从新媒体的内涵、特点出发,来探讨新媒体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继而引出民族地区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影响问题。进而对湖南侗族地区新媒体发展现状、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现状、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新媒体对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影响方式、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新媒体时代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措施、对策与建议,并且探索新媒体对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途径、规律和特点,总结其影响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媒体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策略和措施,对新媒体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入反思。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全新媒体类型,其对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目前新闻传播学对新媒体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层面,集中在新媒体本身,较少有人关注到新媒体与民族文化变迁问题。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了创新:首次关注新媒体与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问题,首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湖南侗族地区新媒体发展情况,首次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方式与特点,首次探讨了新媒体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方式、机制和特点。首先,新媒体改变人们的物质基础,影响民族生活方式。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广告还极大地刺激了侗族同胞们的消费欲望,村民们购买了许多过去看来并不需要的东西。在很多老一辈看来都是奢侈浪费的东西,流行时装、高档手机、汽车摩托车等等,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时髦追求。“人们不仅成为消费的奴隶,也成为大众传媒的奴隶。大众传媒还是消费符号的直接生产者,任何信息借助大众传媒的功能都可以被转化为符号,都可以蜕变为消费的物品。”其次,新媒体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影响民族经济生活。新媒体不仅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化产业类型,改变人们的生产发展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升级,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整合、重构与升级,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经济消费结构。在手机、互联网、电子消费品等新媒体的影响下,广大侗族同胞的电子产品消费比重越来越大,传统的食物、粮食、生活用品消费比重在不断降低。特别是年轻的侗族同胞用于通信、交通、旅游、服饰、教育等生活类消费大增。同时,大家购买习惯也在发生变化,网络购物正在成为时尚。再次,新媒体改变社会结构,影响民族制度文化。新媒体不仅以其强大的产业聚集功能带动了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以其强大的互动功能拓宽了诉求表达渠道、增强了人际互动,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影响了制度文化的发展。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增强了公民的参与性,使得公民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人们利用手机,或者网络媒体,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缓解恐慌情绪,或者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与开放性,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从而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社会解压阀”的作用,可以缓解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压力。同时,新媒体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民族精神文化。新媒体通过海量信息的传播和娱乐化、个性化的传媒文化体验,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广大侗族同胞的思想观念,引起侗族传统精神文化的变迁。最后,新媒体改变人们的身心体验,影响民族文化时空。传统社会是一种静态的、同质化的社会,其文化生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是协调的.然而,伴随着数字化技術的发展,新媒体彻底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提供给人们完全不同的时间体验和空间感觉。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因此,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普遍面临着被挤压、扭曲和淘汰的窘境。
该作31万字之巨,2015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综合运用了民族学、传播学、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媒介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现代化、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全面持续协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参考意义,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积极借鉴,为传媒与文化研究开拓了新思路,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参考文献
[1]黄波.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述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简介
岳雪莲(1982.06—),女,山东潍坊人,法学博士,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问题研究。
该书首先介绍了新媒体的内涵、特点及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从新媒体的内涵、特点出发,来探讨新媒体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继而引出民族地区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影响问题。进而对湖南侗族地区新媒体发展现状、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新媒体语境下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现状、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了新媒体对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影响方式、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新媒体时代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措施、对策与建议,并且探索新媒体对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途径、规律和特点,总结其影响机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媒体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策略和措施,对新媒体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入反思。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近出现的全新媒体类型,其对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目前新闻传播学对新媒体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层面,集中在新媒体本身,较少有人关注到新媒体与民族文化变迁问题。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了创新:首次关注新媒体与湖南侗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问题,首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湖南侗族地区新媒体发展情况,首次总结了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方式与特点,首次探讨了新媒体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方式、机制和特点。首先,新媒体改变人们的物质基础,影响民族生活方式。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广告还极大地刺激了侗族同胞们的消费欲望,村民们购买了许多过去看来并不需要的东西。在很多老一辈看来都是奢侈浪费的东西,流行时装、高档手机、汽车摩托车等等,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时髦追求。“人们不仅成为消费的奴隶,也成为大众传媒的奴隶。大众传媒还是消费符号的直接生产者,任何信息借助大众传媒的功能都可以被转化为符号,都可以蜕变为消费的物品。”其次,新媒体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影响民族经济生活。新媒体不仅催生了许多新的文化产业类型,改变人们的生产发展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升级,促进了经济结构的整合、重构与升级,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经济消费结构。在手机、互联网、电子消费品等新媒体的影响下,广大侗族同胞的电子产品消费比重越来越大,传统的食物、粮食、生活用品消费比重在不断降低。特别是年轻的侗族同胞用于通信、交通、旅游、服饰、教育等生活类消费大增。同时,大家购买习惯也在发生变化,网络购物正在成为时尚。再次,新媒体改变社会结构,影响民族制度文化。新媒体不仅以其强大的产业聚集功能带动了经济产业的发展,同时以其强大的互动功能拓宽了诉求表达渠道、增强了人际互动,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影响了制度文化的发展。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增强了公民的参与性,使得公民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人们利用手机,或者网络媒体,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缓解恐慌情绪,或者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与开放性,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从而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社会解压阀”的作用,可以缓解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压力。同时,新媒体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民族精神文化。新媒体通过海量信息的传播和娱乐化、个性化的传媒文化体验,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广大侗族同胞的思想观念,引起侗族传统精神文化的变迁。最后,新媒体改变人们的身心体验,影响民族文化时空。传统社会是一种静态的、同质化的社会,其文化生态系统是相对稳定的,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是协调的.然而,伴随着数字化技術的发展,新媒体彻底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时空观念,提供给人们完全不同的时间体验和空间感觉。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破坏了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因此,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普遍面临着被挤压、扭曲和淘汰的窘境。
该作31万字之巨,2015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综合运用了民族学、传播学、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媒介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现代化、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全面持续协调和谐发展具有积极参考意义,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积极借鉴,为传媒与文化研究开拓了新思路,为民族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参考文献
[1]黄波.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述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作者简介
岳雪莲(1982.06—),女,山东潍坊人,法学博士,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