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c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图形的旋转》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的运动》单元的末梢,它集合了较多图形运动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文章基于教学中学生对于旋转三要素——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认知矛盾,结合课堂实践,在教学素材的选择、重难点的突破上进行了探索,希望能借此突出“以学定教”的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图形的旋转;旋转三要素;课堂教学
  《图形的旋转》一课是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轴对称、平移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基本变换,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本课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要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如何踩准要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对《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探索。
  一、明确方向:教什么
  (一)基于课标的既定要求
  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结合新课标中提出的学段目标和课程内容,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旋转现象,欣赏生活中的图案;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基于教材的实施方案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载体,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凝结与体现。在设计教学方案前,笔者对新旧版本的教材及其他版本中图形的旋转一课的编写安排,作了简要梳理。
  人教版修订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在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单元安排了“图形的旋转”一课。在这一内容的编排上,教材做了微调,既保留了《图形的旋转》一课的精髓,又突显了图形旋转本质,为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指明了方向。
  北师大版教材将本课内容安排在六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单元中。对比发现北师大版有两点不同于新教材:一是利用描述时针、分针、秒针的运动引出旋转,同时阐明顺时针和逆时针的不同,并直接给出旋转中心的概念。二是通过尝试在“画出线段旋转后的图形”的基础上,探索如何画出组合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浙教版教材将本课内容进行了拆分,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与四年级下册的《几何小天地》单元中。在四年级上册的教材中,通过观察风车的旋转来认知旋转中心与旋转方向。在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先要求画出线段AB绕点A顺时针旋转45°后的位置,并画出点B经过的路线。随后教学如何画出长方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后的位置。
  苏教版将本课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中。以道闸为素材引入,明确旋转的三要素。随后加入用实物进行旋转操作的活动加深体会,最后安排“画一画”。在教材编排上,苏教版介于人教版新旧两个版本之间。
  (三)基于学情的现状分析
  通过前测,笔者了解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现状。教学前:学生缺少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对于旋转要素感知较为单薄;教师较难评判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对学生能理解、想象到什么程度,较难捕捉到位。教学中:学生体验活动流于表象,无法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考;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展开不到位,不能引发学生思考,以直接教授的灌输式为主要手段。教学后:学生对图形旋转的理解浮于表面,无法全方面、立体化地分析旋转;教师疲于应付各种错误,学生只能在练习中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二、凸显“中心”:选什么教
  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单元一共安排了4个例题,每个例题在编排上都有各自对应的目的。例1借助“转盘”(钟面)指针的运动,明确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例2让学生观察图中旋转前后的三角尺位置变化,明确图形旋转的特征: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三角形的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例3借助前面图形旋转的特征,让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旋转90°的图形。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例4以解决问题的形式,编排了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小鱼图案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在磨课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实际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困难,笔者最终选择了将课前小游戏“俄罗斯方块”的素材进行深度加工,挖掘素材本身的内涵,为解决教学中的障碍提供可能。
  (一)引入俄罗斯方块,减少认知障碍
  “俄罗斯方块”这一素材原本是教学前用于唤醒学生对图形旋转的既有认知,引入新课的游戏素材。本课从俄罗斯方块的小游戏引入,设置让学生描述俄罗斯方块如何旋转的环节,引出课题。随后通过动画演示将俄罗斯方块渐变为线段,让学生从线段的一维层面开始着手进行研究。利用俄罗斯方块作为学习材料,消除了由转盘(钟面)带来的对于旋转方向的思维定势,多样化的素材让学生的研究更具张力,消除了由等腰三角形产生的对于研究的干扰,为归纳图形旋转的特点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使得研究中的“不完全归纳法”更具说服力。
  (二)优化研究素材,挖掘研究深度
  1. 立足描述,凸显旋转中心
  为了让学生感悟到旋转中心的重要性,笔者设计了线段AB的两次旋转。先演示线段AB绕A点顺时针旋转90°的过程,请学生描述线段是如何旋转的。再演示线段AB绕B点顺时针旋转90°的过程,也请学生描述线段是如何旋转的。随后将两次的旋转过程在同一屏幕展示(如图1),并提问质疑:为什么同一条线段AB,都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的图形却不相同?学生观察对比发现两次的旋转中心的不同,从而很自然地体会在描述旋转现象时说清旋转中心的必要性。
  2. 对比刻画,明晰旋转方向、角度
  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是图形旋转的要素。单一的素材不足以支撑旋转概念的建立,为此加入三幅旋转图(如图2),讓学生进一步体会“方向”“角度”在描述旋转中的作用。将转盘(原例题1)作为练习,既不脱离课本,又巩固对线段旋转的描述,还为画旋转后的图形分散难点,做好铺垫。   三、调整角度:怎么教
  (一)基于活动,探究特性
  图形的旋转需要空间想象,但在例题、练习的图形呈现形式上往往是静态的,因此加强对图形旋转的活动探索,至关重要。在学生明确旋转三要素之后,动画演示“L型”俄罗斯方块的旋转过程,并呈现静态的两幅图。让学生借助实物借助三角尺的旋转,进行研究,或者先想象再用三角尺验证,并记录旋转中的发现。学生能根据任务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活动探究与问题设置,学生对于旋转中心、某一线段(或点)在旋转前后的变化规律有了直观的认识。
  (二)由想到画,灵活运用
  按照教材安排,例3让学生画出一个三角形旋转90°的图形。在出示例题后,笔者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画,而是先引导学生思考:旋转后的线段会是什么样的?随着线段的旋轉,点B应该会在什么位置?再把想象到的图形画在练习纸中。在学生反馈环节,笔者紧紧抓住“你的尺为什么要这样放?”“为什么要过点A?”“点B的新位置你是怎么找到的?”等问题。教师通过这样的设问对比、落位旋转的三要素,清晰地疏理学生的思维结构,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由线到面,层层递进
  旋转,属于几何变换中的全等变换。它的基本特征是:图形旋转前后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并且各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的夹角都等于旋转的角度。图形的旋转有助于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去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从中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这个过程已经让学生经历了线段(点)的一维研究,但还是有必要从面的角度进行二维研究。
  (四)丰富感知,拓展延伸
  图形的旋转很难,主要是空间想象很难,看得见却又摸不着。为了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感受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笔者在课的最后设置了赏析图形旋转的环节。在素材的选取上进行一定的加工,有利于学生体验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图形的旋转”一课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教学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对素材进行了处理,选择更具有代表性的图形展开研究,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旋转图形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探究活动加深学生对于旋转的认识,感受图形旋转的应用。
  学习《图形的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教学中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美丽图形、图案及其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从变化的角度去欣赏,感受其中蕴含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为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图案做好铺垫。
其他文献
教育与生活应该是唇齿相依的,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应该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对此,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过著名的论断:“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然而,在“重智”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现在一些地方的教育仍存在着应试化的倾向,把学生牢牢地圈进考试、升学的小圈子里。在这个小圈子里,只有分数和成绩,只有题海战术,只有一味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教育远离了生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说”的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求异心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说”。并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说”。使学生通过“说数学”来理清自己的数学思路,并能变换不同角度去理解知识,创造知识;通过让学生多讲来促使学生善讲,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语言、思维也得到同步发展。 
【摘 要】“聚焦个性,谐趣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的课型选取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下个性化地学习,进而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教学活动。通过实施这种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聚焦个性;互联网 ;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摘 要】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他们未来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本文就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原因,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状况;成因;对策  健康的定义是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摘 要】新课程改革使课程由单纯对知识技能关注的目标观发展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观,三维课程目标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种种问题,其中一个是感情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要么忽视,要么强加给学生,但往往达不到课程目标。在现实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价值观,以《神奇的货币》为例对如何实现高中政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感态度价值观;策略  
【摘 要】导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精心编制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导学案把教案、学案融为一体,以“导学、诱学”为基点,突出学生的自学,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互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基于以上的观点,从三个方面论述促进导学案在模块复习课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高效自主;模块导学案;有效
摘 要:核心素养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依托于有效的教学建构。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是数学教师重点探讨的课题。针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缺失的问题,江门市蓬江区教研室以省立项课题为抓手,以行政引领推动评价改革,从宏观角度构建了《蓬江区小学生数学素养评价框架》;从微观层面探索了“评什么”“怎么评”“
【摘 要】九年一贯制学校可结合花样跳绳特性,发挥课程规划、常规管理、课堂渗透、兴趣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在跳绳教学中进行九年持续德育内容渗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地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本文就九年一贯制学校花样跳绳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学校;花样跳绳教学;德育渗透  九年一贯制学校顾名思义就是将小学阶
摘 要:概括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概括能力的训练常常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随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课件的图示交互功能将思维训练过程进行可视化呈现的教学策略成了语文教师探讨的热点。文章试图从教学信息化的角度,阐述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图示策略优化学生语文概括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图示策略;语文;概括能力  教学信息化
【摘 要】在学校开展亲子教育活动,为学生与家长搭建一个亲近、沟通、交流的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各种形式的亲子教育活动,创建亲子活动平台,促进亲子感情;加强家校沟通,帮助孩子挖掘自我意识;丰富道德情感,帮助孩子践行道德行为,让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关键词】亲子教育;亲子感情;自我意识;道德行为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比较明显。加上小学生正处于童年期,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