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艺术美 突出实效性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将其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在不少人的眼里,思想政治课是枯燥的、无味的,思想政治课堂更多展示的是难记的概念、枯燥的理论、无用的框条,而政治教师大多严肃而淡漠,缺少艺术审美,总而言之,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无生机无活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一定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诗意和审美情趣,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思索,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知识的更新、能力的创新。
  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动用任何艺术手段来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东西。”电影如此,我们政治课教学更应如此。思想政治课的艺术元素主要有诗句、成语、插图漫画等教学资源,这些能为教学增添艺术美,突出实效性。
  
  用诗句来感受美
  
  我国古代诗歌或俗语,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不乏词句优美而又蕴涵深刻哲理的名句,如果把这些名句融于我们的政治教学中,不仅能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同时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理解、把握所学的哲理道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描述了同一时节、不同地区的气候、景物的差异,可以用来说明矛盾的特殊性,不同的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
  自古以来,赞梅雪的诗词并不少见,而宋代卢梅玻的《雪梅》却别具一格:“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这首诗中,诗人认为梅雪各有千秋,雪比梅更白,梅比雪更香。诗人的观点正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梅和雪各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所以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另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有一句诗是这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表明红颜易老,世事变幻,物是人非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事物是运动的、变化的哲理,而花相似,人不同,正体现了相对的静止和绝对的运动。“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句,精辟说明了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由于有蝉的叫声更显示出林子的寂静,一两声鸟鸣更衬托出山谷的幽静,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在这里体现得恰到好处。
  
  从漫画中发掘美
  
  漫画图片是形象化的教材,其画面体现着相关的教学内容,有的寓意深刻,回味无穷,有的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因此,对漫画深入挖掘,通过美与丑的对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使学生体会真善美,明辨假恶丑,理解知识,提高思想觉悟。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如漫画《一切正常》:从抽你几根烟,喝你几瓶酒,收你几个红包正常,再到送你一副“银镯”(手铐)正常,说明几根烟、几瓶酒、几个红包是量的积累,收到“银镯”(手铐)是质变,蕴含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这幅漫画,有人行贿是外因,受贿者自己的贪欲是内因,这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把小课堂和大社会有机结合,通过有趣的画面,揭示道理,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收获良好的德育效果。
  漫画图片的诙谐情趣,通过教师的点拨,活跃了课堂气氛,图理结合,使教学更丰富、更具体,起到化枯燥为风趣,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
  美学家说过:美由心生,美是心灵的感受领悟。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思想政治教学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诗情画意的人文环境,引导学生从优美诗句文化中,在幽默风趣的图画中发现美、感受美,用美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感情,在思想政治的教学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其他文献
在阅读课文中,往往一次对疑点的感悟便能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认知视野,激活思维。成功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巧妙而精要的设计一些疑点,并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然后因势利导,以达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境界。  初中语文杜甫的诗歌有好几篇,在学生阅读杜甫的《望岳》时,突然发现本诗与《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格调意蕴明显不同。于是某学习小组的小课题就诞生了——“杜甫的家国命运与诗歌风格的嬗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分析,考题更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卷面上适当减少了识记性内容,增加了语用考查的比重,突出了情景语言,在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综合、运用能力。考题宏观上基本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微观上,题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一定的改动,更加突出了语用能力的考查。  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及大纲,同时细细研究考试说明——它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是大纲的具体化。另外,注意研究近几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不仅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感受,而且还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它在认识活动中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它既是接受知识的动力,又是知识转化为信念的重要因素。学校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优良情感的培养,当知识与相应的情感发生共鸣时,就
高二年级哲学常识的特点是抽象、深奥、难理解,如何促成知识由直观、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进而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要讲究教学艺术。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与教学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合理选择教学艺术形式和内容,恰当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教学艺术形式、内容和手段都是为特定的主题服务的,如何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笔者认为,一节成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想让课堂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要在导入上下功夫。语文课堂导入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浅谈六种方法。  音像造势导入。音像导入是指采用放录音、录像、幻灯片等手段引渡新篇目新知识。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音像新鲜、生动,强烈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能迅速带领学生进入课堂需要的特定情境。例如,讲杜牧的《赤壁》,可让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使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
今天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要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不是只被动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学法指导  1.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分为单元预习和课时预习。单元预习要求学生在每单
新课标指出:“应用新课程教学,教师不再是单纯满堂灌输的施教者,而要成为教学研究的研究者,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作用是指导,重在创设情境,激励引导,提供条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更多的是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这种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从“唯我论”中走出来,充分认识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一、语文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规定为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重视课堂中教学法的应用。  以往的案例和个人的实践研究证明,案例教学法无疑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丏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可以看出大家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培养。那么,立足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朗读课文,诱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