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职高德育课中的具体实践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yufe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规定为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重视课堂中教学法的应用。
  以往的案例和个人的实践研究证明,案例教学法无疑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 最早属于医学领域,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我国的案例教学法也有20年历史了,对我国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的德育课教学中用活、用好这种方法,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结合我个人在具体实践中的体会,谈谈案例教学法在职高德育课中的运用。
  
  一、利用案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以“庄红卫与她的净菜社”的故事为例。庄妈妈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非常典型的描述型案例。如果我们问“庄妈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我在教学中发现,问“庄妈妈带给你的是什么”,却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事实证明,学生们经过分析,展开了激烈讨论,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认为庄妈妈自立自强的精神可嘉,敢为天下先,但是又存在先天的缺陷;有的学生则认为庄妈妈作为半路出家的创业者毕竟还是缺乏管理者的基本常识,如预算决算等;有的则认为庄妈妈计划经济的烙印太深,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还缺乏认识;有的则认为庄妈妈签合同被骗说明她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则认为庄妈妈虽败犹荣,因为她创立了“庄妈妈”品牌……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讨论激励学生发散思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这样,学生们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的必要性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整个课堂也因此生动起来。
  
  二、利用案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在案例的关键处、曲折处让学生参与进来,预测一下将要发生的事或补充后面的故事情节,这样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案例的思考、理解及把握能力。尤其是教师的及时鼓励,会使他们觉得自己非常聪明,非常有预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对学生既是一次思想教育的升华,也是一次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更增强了知识的信服力和德育课的实效性。
  
  三、利用案例培养学生思维创新
  
  通过案例的对比可以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例如:在讲“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时,教师用“豪华婚礼与空中婚礼不同消费观念”的案例对比,每组同学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两组学生互相质疑,在争论与质疑中逐步认识到了哪种消费观是积极合理的,从而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这样有力的对比,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经过思考的知识,活的知识,更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同时慢慢地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四、利用案例教会学生自主探究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综合性的案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收集整理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如在法律课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案例本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自己所收集、整理的案例,以便对案例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印象。待课堂内容讲授完毕后,在课堂练习部分,先让学生自我评判自己所收集的案例是否与今天所学的内容相符。然后,选出1—2个相符的案例,让其本人到讲台前讲案例。最后,让其他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分析、评判。实践证明,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增强了法律素养,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较好结合,使学生扮演了参与者和决策者的双重角色,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五、利用案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增加德育课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德育教材每一章内容结束后,可以安排一节案例教学的活动课。活动课的选题一般围绕本章的德育渗透点展开,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例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针对“职业个性”课题,我采用了“讲故事”的分组竞赛活动的形式。在全班收集“因职业兴趣或职业性格显著而成功的案例”基础上,每组选出一个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案例,上台交流并提出问题。当一个组的代表发言完毕时,其他组的成员要回答该代表提出的问题,回答合理的小组可加分,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我觉得案例教学法让职高德育课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增加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提高了德育效果,这促使我更坚定了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信心。
其他文献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如何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在求真、求善、求美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培育,是每一位政治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求真,钻进教材,跳出教材    求真首先要带着学生钻进教材,学习新知。“真”是客观世界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人们求知的对象。“真知”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对教材基础知
评语既是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评价,又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委婉的评语犹如一股溪流,能化解师生之间的壁垒;恰当的评语如一滴滴甘露,能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中肯的评语如迷雾中的灯塔,给学生指出努力的方向。  我把评语分为五种类型。  (一)激励型  这是评语中运用最多的一种类型。(1)课堂提问、作业后的评语:“你的字真漂亮”、“书法家”、“字和人一样帅”、“你的见解很独特”、“认真极了”、“第一流的作业
在阅读课文中,往往一次对疑点的感悟便能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认知视野,激活思维。成功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巧妙而精要的设计一些疑点,并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然后因势利导,以达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境界。  初中语文杜甫的诗歌有好几篇,在学生阅读杜甫的《望岳》时,突然发现本诗与《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格调意蕴明显不同。于是某学习小组的小课题就诞生了——“杜甫的家国命运与诗歌风格的嬗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命题分析,考题更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卷面上适当减少了识记性内容,增加了语用考查的比重,突出了情景语言,在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综合、运用能力。考题宏观上基本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但微观上,题型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一定的改动,更加突出了语用能力的考查。  教师应该吃透教材的重难点及大纲,同时细细研究考试说明——它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是大纲的具体化。另外,注意研究近几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不仅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感受,而且还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它在认识活动中起着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它既是接受知识的动力,又是知识转化为信念的重要因素。学校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优良情感的培养,当知识与相应的情感发生共鸣时,就
高二年级哲学常识的特点是抽象、深奥、难理解,如何促成知识由直观、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进而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要讲究教学艺术。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与教学过程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合理选择教学艺术形式和内容,恰当运用教学艺术手段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教学艺术形式、内容和手段都是为特定的主题服务的,如何实现二者和谐统一?笔者认为,一节成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想让课堂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要在导入上下功夫。语文课堂导入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浅谈六种方法。  音像造势导入。音像导入是指采用放录音、录像、幻灯片等手段引渡新篇目新知识。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音像新鲜、生动,强烈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能迅速带领学生进入课堂需要的特定情境。例如,讲杜牧的《赤壁》,可让学生欣赏电视剧《三国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使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
今天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要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新。终身学习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成为能运用学习方法,去主动地获取需要的知识,会学、善学的人,而不是只被动接受知识的“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学法指导  1.预习方法指导  预习分为单元预习和课时预习。单元预习要求学生在每单
新课标指出:“应用新课程教学,教师不再是单纯满堂灌输的施教者,而要成为教学研究的研究者,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作用是指导,重在创设情境,激励引导,提供条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更多的是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这种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必须从“唯我论”中走出来,充分认识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一、语文教师应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