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这一规定为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重视课堂中教学法的应用。
以往的案例和个人的实践研究证明,案例教学法无疑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 最早属于医学领域,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我国的案例教学法也有20年历史了,对我国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的德育课教学中用活、用好这种方法,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结合我个人在具体实践中的体会,谈谈案例教学法在职高德育课中的运用。
一、利用案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以“庄红卫与她的净菜社”的故事为例。庄妈妈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非常典型的描述型案例。如果我们问“庄妈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我在教学中发现,问“庄妈妈带给你的是什么”,却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事实证明,学生们经过分析,展开了激烈讨论,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认为庄妈妈自立自强的精神可嘉,敢为天下先,但是又存在先天的缺陷;有的学生则认为庄妈妈作为半路出家的创业者毕竟还是缺乏管理者的基本常识,如预算决算等;有的则认为庄妈妈计划经济的烙印太深,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还缺乏认识;有的则认为庄妈妈签合同被骗说明她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则认为庄妈妈虽败犹荣,因为她创立了“庄妈妈”品牌……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讨论激励学生发散思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这样,学生们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的必要性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整个课堂也因此生动起来。
二、利用案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在案例的关键处、曲折处让学生参与进来,预测一下将要发生的事或补充后面的故事情节,这样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案例的思考、理解及把握能力。尤其是教师的及时鼓励,会使他们觉得自己非常聪明,非常有预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对学生既是一次思想教育的升华,也是一次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更增强了知识的信服力和德育课的实效性。
三、利用案例培养学生思维创新
通过案例的对比可以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例如:在讲“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时,教师用“豪华婚礼与空中婚礼不同消费观念”的案例对比,每组同学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两组学生互相质疑,在争论与质疑中逐步认识到了哪种消费观是积极合理的,从而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这样有力的对比,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经过思考的知识,活的知识,更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同时慢慢地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四、利用案例教会学生自主探究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综合性的案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收集整理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如在法律课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案例本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自己所收集、整理的案例,以便对案例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印象。待课堂内容讲授完毕后,在课堂练习部分,先让学生自我评判自己所收集的案例是否与今天所学的内容相符。然后,选出1—2个相符的案例,让其本人到讲台前讲案例。最后,让其他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分析、评判。实践证明,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增强了法律素养,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较好结合,使学生扮演了参与者和决策者的双重角色,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五、利用案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增加德育课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德育教材每一章内容结束后,可以安排一节案例教学的活动课。活动课的选题一般围绕本章的德育渗透点展开,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例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针对“职业个性”课题,我采用了“讲故事”的分组竞赛活动的形式。在全班收集“因职业兴趣或职业性格显著而成功的案例”基础上,每组选出一个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案例,上台交流并提出问题。当一个组的代表发言完毕时,其他组的成员要回答该代表提出的问题,回答合理的小组可加分,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我觉得案例教学法让职高德育课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增加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提高了德育效果,这促使我更坚定了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信心。
以往的案例和个人的实践研究证明,案例教学法无疑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由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 最早属于医学领域,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我国的案例教学法也有20年历史了,对我国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的德育课教学中用活、用好这种方法,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结合我个人在具体实践中的体会,谈谈案例教学法在职高德育课中的运用。
一、利用案例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以“庄红卫与她的净菜社”的故事为例。庄妈妈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非常典型的描述型案例。如果我们问“庄妈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我在教学中发现,问“庄妈妈带给你的是什么”,却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事实证明,学生们经过分析,展开了激烈讨论,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认为庄妈妈自立自强的精神可嘉,敢为天下先,但是又存在先天的缺陷;有的学生则认为庄妈妈作为半路出家的创业者毕竟还是缺乏管理者的基本常识,如预算决算等;有的则认为庄妈妈计划经济的烙印太深,对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还缺乏认识;有的则认为庄妈妈签合同被骗说明她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则认为庄妈妈虽败犹荣,因为她创立了“庄妈妈”品牌……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讨论激励学生发散思维,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这样,学生们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树立市场意识、品牌意识的必要性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与体会,整个课堂也因此生动起来。
二、利用案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在案例的关键处、曲折处让学生参与进来,预测一下将要发生的事或补充后面的故事情节,这样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对案例的思考、理解及把握能力。尤其是教师的及时鼓励,会使他们觉得自己非常聪明,非常有预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对学生既是一次思想教育的升华,也是一次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更增强了知识的信服力和德育课的实效性。
三、利用案例培养学生思维创新
通过案例的对比可以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例如:在讲“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时,教师用“豪华婚礼与空中婚礼不同消费观念”的案例对比,每组同学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两组学生互相质疑,在争论与质疑中逐步认识到了哪种消费观是积极合理的,从而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这样有力的对比,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是经过思考的知识,活的知识,更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同时慢慢地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四、利用案例教会学生自主探究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综合性的案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自己收集整理的案例,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如在法律课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案例本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提前阅读自己所收集、整理的案例,以便对案例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印象。待课堂内容讲授完毕后,在课堂练习部分,先让学生自我评判自己所收集的案例是否与今天所学的内容相符。然后,选出1—2个相符的案例,让其本人到讲台前讲案例。最后,让其他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知识分析、评判。实践证明,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增强了法律素养,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较好结合,使学生扮演了参与者和决策者的双重角色,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五、利用案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为了增加德育课的多样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在德育教材每一章内容结束后,可以安排一节案例教学的活动课。活动课的选题一般围绕本章的德育渗透点展开,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例如《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针对“职业个性”课题,我采用了“讲故事”的分组竞赛活动的形式。在全班收集“因职业兴趣或职业性格显著而成功的案例”基础上,每组选出一个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案例,上台交流并提出问题。当一个组的代表发言完毕时,其他组的成员要回答该代表提出的问题,回答合理的小组可加分,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实践,我觉得案例教学法让职高德育课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增加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提高了德育效果,这促使我更坚定了在德育课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