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阿尔哈达铅-锌-银矿体的特征,找出该区地质构造与矿体的关系,总结找矿规律从而达到减少探矿工程、准确探明矿体赋存状态的目的。
关键词 地质构造;矿体;找矿规律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9-0179-01
1 概述
阿尔哈达铅锌矿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力格苏木辖区内,处在东乌旗的北东方向,距离约225 km。矿区位于东乌旗褶皱束额仁高毕复式向斜的东南翼,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褶皱、断裂以及节理、劈理构造发育,后期(成矿期)构造对早期断裂构造的叠加改造作用强烈,是与岩浆热液有关的中高温热液铅锌银矿床。其中1号矿脉带位于矿区北部,带宽350—600余米,工程实际控制长度3400米,即西起24线东至111线,矿带走向290°—325°左右,总体走向305°,倾向南西,倾角25°—55°。
2 东区构造与矿体的關系
2.1 主矿体的走向和倾向变化规律
根据生产探矿情况,本区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存在分支复合、膨胀夹缩的规律。矿体形态呈网状、豆荚型矿体,沿走向呈群体网状、豆荚状交错分布,沿倾向呈膨大夹缩,窜珠状分布。矿体以隐伏矿体和盲矿体为主,矿头埋深12-93米,矿体的赋存标高:+333米至928米,+700米标高以上是主要的矿体赋存空间,矿体之间呈平行排列,间距10-20米;矿体最小厚度0.8米,最大厚度53米,矿体在厚度方面变化较大。矿体的产状以倾角39°-65°,走向54°-95°为主。矿体规模普遍偏小,且矿脉夹石交错分布,矿石品位分布不均,在倾向上陡处品位较低,缓处品位普遍高。资源量分布较为集中,888-768中段可利用资源量63.27万吨。
2.2 次要矿体的分布规律
次要矿体的集中分布在主矿体周边,其空间展布、矿体的形态、矿石质量、结构构造与主矿体保持一致。
2.3 NE、NW向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
北西向构造为容矿构造,北东东向构造常起到破坏矿体的作用。通过井下工程进一步的揭露,北东向与北西向的构造有着密切的关联。两个构造的交叉部位,为地下的成矿热液提供了容矿空间,为成矿提供有利的场所。由此看来北东向构造不但控制了矿带的展布而且还与矿体的空间形态和品位存在直接的关系,构造运动越强烈矿体规模就越大,相应品位就越高,延伸越深。以此规律下一步深部找矿可以把北东向构造作为重点。F3北东向断裂属于东区阿尔哈达断裂的一部分,通过工程揭露断裂带整体走向30°-42°,倾向北西,倾角39°-56°。断裂中角砾岩主要为压碎角砾岩,其次为断层泥,角砾岩中的角砾大小不一多呈棱角状,角砾间由岩屑,岩粉充填,角砾岩松散未被胶结,说明是由张性构造形成的角砾岩,角砾岩中的角砾呈棱角状说明角砾岩形成时间较晚,角砾岩形成之后再无移动摩擦,这种断裂肯定是成矿后的断裂构造,对矿体起着破坏作用,把矿脉切割成楼梯状。
2.4 矿体侧伏规律
NW向侧伏的产状,倾向211°-268°,倾角18-71°。此构造对主矿体起着破坏作用,可以使矿体尖灭再现,同时也是导致矿体品位降低的原因。它就像“孪生兄妹”一样多组平行出现,产状相似。一旦出现此构造离它的周边不远(5-10米)就会出现裂隙侵染矿化的矿体,裂隙侵染矿化的矿体贫富和规模大小取决于此构造活动的剧烈程度。如果活动强烈成矿母岩层间空间就大,所容纳的成矿热液就多,矿体规模就大,反之矿体规模就小。如果成矿母岩产状缓,成矿热液就会很好的冷凝沉淀,矿体的品位就富,反之就贫。NE向侧伏构造倾向123°-143°,倾角40°-52°,此构造对矿体起着破坏作用,通过工程揭露,它可使矿体上下盘错动1-2米。严重时错动可达10-20米,遇到此情况可通过上下盘开穿脉来控制。
3 探矿增储
根据以上总结的规律,在本次探矿靶区预获122b资源/储量74384吨,铅金属量1235吨,锌金属量1532吨。
4 结论
由以上研究构造与矿体关系,可总结出本区银多金属矿床有以下找矿规律。
1)矿体的产出位置和个数受容矿构造展布位置和容矿构造数量控制。
2)由于本区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矿体充填于断裂构造所形成的空间中,故单个矿体的形态,产状和规模受断裂所形成的空间控制。
3)矿区矿床的规模(储量)亦受容矿构造的多少和规模
控制。
4)单个矿体或某一段矿体的矿石的贫富除受充填的矿化热液浓度控制外亦受叠加矿化次数有关,如果有多次叠加矿化,矿体矿石PbZn品位就会高。
5)中—中酸性侵入体与附近的古生代地层,是主要的赋矿部位。
6)侵入体旁侧泥盆系和二叠系地层中与北东向主体断裂贯通的成群成组出现的次一级断裂构造是重要的储矿构造。
根据本次结论确定以后的找矿方向:
1)在同一个矿体上,应该注意在矿体的深部找矿。
2)在矿区内,特别在北东东向断裂带内具有寻找更大规模矿体的可能。
3)沿矿床的主控矿构造带的延伸方向,应注意寻找新的
矿床。
4)注意在破碎蚀变带及裂隙水发育的地方寻找矿床
参考文献
[1]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等.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程裕淇,陈毓川,赵一鸣,再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J].中国地质科学院学报,1983(6).
[3]翟裕生,姚书振,崔彬.成矿系列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4]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的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关键词 地质构造;矿体;找矿规律
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9-0179-01
1 概述
阿尔哈达铅锌矿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力格苏木辖区内,处在东乌旗的北东方向,距离约225 km。矿区位于东乌旗褶皱束额仁高毕复式向斜的东南翼,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褶皱、断裂以及节理、劈理构造发育,后期(成矿期)构造对早期断裂构造的叠加改造作用强烈,是与岩浆热液有关的中高温热液铅锌银矿床。其中1号矿脉带位于矿区北部,带宽350—600余米,工程实际控制长度3400米,即西起24线东至111线,矿带走向290°—325°左右,总体走向305°,倾向南西,倾角25°—55°。
2 东区构造与矿体的關系
2.1 主矿体的走向和倾向变化规律
根据生产探矿情况,本区矿体在走向和倾向上存在分支复合、膨胀夹缩的规律。矿体形态呈网状、豆荚型矿体,沿走向呈群体网状、豆荚状交错分布,沿倾向呈膨大夹缩,窜珠状分布。矿体以隐伏矿体和盲矿体为主,矿头埋深12-93米,矿体的赋存标高:+333米至928米,+700米标高以上是主要的矿体赋存空间,矿体之间呈平行排列,间距10-20米;矿体最小厚度0.8米,最大厚度53米,矿体在厚度方面变化较大。矿体的产状以倾角39°-65°,走向54°-95°为主。矿体规模普遍偏小,且矿脉夹石交错分布,矿石品位分布不均,在倾向上陡处品位较低,缓处品位普遍高。资源量分布较为集中,888-768中段可利用资源量63.27万吨。
2.2 次要矿体的分布规律
次要矿体的集中分布在主矿体周边,其空间展布、矿体的形态、矿石质量、结构构造与主矿体保持一致。
2.3 NE、NW向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
北西向构造为容矿构造,北东东向构造常起到破坏矿体的作用。通过井下工程进一步的揭露,北东向与北西向的构造有着密切的关联。两个构造的交叉部位,为地下的成矿热液提供了容矿空间,为成矿提供有利的场所。由此看来北东向构造不但控制了矿带的展布而且还与矿体的空间形态和品位存在直接的关系,构造运动越强烈矿体规模就越大,相应品位就越高,延伸越深。以此规律下一步深部找矿可以把北东向构造作为重点。F3北东向断裂属于东区阿尔哈达断裂的一部分,通过工程揭露断裂带整体走向30°-42°,倾向北西,倾角39°-56°。断裂中角砾岩主要为压碎角砾岩,其次为断层泥,角砾岩中的角砾大小不一多呈棱角状,角砾间由岩屑,岩粉充填,角砾岩松散未被胶结,说明是由张性构造形成的角砾岩,角砾岩中的角砾呈棱角状说明角砾岩形成时间较晚,角砾岩形成之后再无移动摩擦,这种断裂肯定是成矿后的断裂构造,对矿体起着破坏作用,把矿脉切割成楼梯状。
2.4 矿体侧伏规律
NW向侧伏的产状,倾向211°-268°,倾角18-71°。此构造对主矿体起着破坏作用,可以使矿体尖灭再现,同时也是导致矿体品位降低的原因。它就像“孪生兄妹”一样多组平行出现,产状相似。一旦出现此构造离它的周边不远(5-10米)就会出现裂隙侵染矿化的矿体,裂隙侵染矿化的矿体贫富和规模大小取决于此构造活动的剧烈程度。如果活动强烈成矿母岩层间空间就大,所容纳的成矿热液就多,矿体规模就大,反之矿体规模就小。如果成矿母岩产状缓,成矿热液就会很好的冷凝沉淀,矿体的品位就富,反之就贫。NE向侧伏构造倾向123°-143°,倾角40°-52°,此构造对矿体起着破坏作用,通过工程揭露,它可使矿体上下盘错动1-2米。严重时错动可达10-20米,遇到此情况可通过上下盘开穿脉来控制。
3 探矿增储
根据以上总结的规律,在本次探矿靶区预获122b资源/储量74384吨,铅金属量1235吨,锌金属量1532吨。
4 结论
由以上研究构造与矿体关系,可总结出本区银多金属矿床有以下找矿规律。
1)矿体的产出位置和个数受容矿构造展布位置和容矿构造数量控制。
2)由于本区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矿体充填于断裂构造所形成的空间中,故单个矿体的形态,产状和规模受断裂所形成的空间控制。
3)矿区矿床的规模(储量)亦受容矿构造的多少和规模
控制。
4)单个矿体或某一段矿体的矿石的贫富除受充填的矿化热液浓度控制外亦受叠加矿化次数有关,如果有多次叠加矿化,矿体矿石PbZn品位就会高。
5)中—中酸性侵入体与附近的古生代地层,是主要的赋矿部位。
6)侵入体旁侧泥盆系和二叠系地层中与北东向主体断裂贯通的成群成组出现的次一级断裂构造是重要的储矿构造。
根据本次结论确定以后的找矿方向:
1)在同一个矿体上,应该注意在矿体的深部找矿。
2)在矿区内,特别在北东东向断裂带内具有寻找更大规模矿体的可能。
3)沿矿床的主控矿构造带的延伸方向,应注意寻找新的
矿床。
4)注意在破碎蚀变带及裂隙水发育的地方寻找矿床
参考文献
[1]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等.矿床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2]程裕淇,陈毓川,赵一鸣,再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J].中国地质科学院学报,1983(6).
[3]翟裕生,姚书振,崔彬.成矿系列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
[4]陈毓川,裴荣富,宋天锐.中国矿床的成矿系列初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