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近年来较为推崇的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即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思考,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中化学理论知识,特别是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部分较为抽象、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停留在某个知识点上,难以将每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因此,在遇到问题时无从下手。本文主要探讨利用真实情境,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相关知识点,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以此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能有更清晰、准确的认识。
【关键词】情境化;化学理论知识;问题解决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而化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与环境、医药、食品生态平衡、能源等问题密切相关,也是21世纪人类继续生存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在目前广东实行“3+1+2”高考模式下,化学即使作为四选二的选考学科,也应该吸引更多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学习化学。
当前高中化学等级考试要求《化学反应原理》为必选模块,但是这一模块都是以理论原理知识为主,又涉及到计算,因此,许多化学选考生在学习的时候常常感到迷茫,特别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综合性题目无从下手,敬而远之。事实上,理论源于实践,自然科学就是在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不断尝试将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即真实情境与理论知识相关联,希望能拉近学生与这部分理论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产生畏难心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更清晰的思路。
其实,不管是新教材或是旧教材,都非常重视真实情境的利用,新教材中有《科学、技术、社会(STS)》,旧教材中的《资料卡片》或《科学视野》等都给了我们特别多的资源。学生在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是把这些知识当成课外阅读,并没有深入思考或者与本节知识相联系。深入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后,笔者有了一个新的授课思路,即在讲一个新的知识前,可以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可以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或者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路,并且在学完本节内容后再重新让学生回归到最初的问题,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长此以往,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关注自然科学,培养学科科研能力,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
一、实践检验理论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是沉淀溶解平衡,正常的授课都是先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知识,进而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在以往的教学反思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时即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知识点时,大多都是机械化学习,上完课知道有这一个知识点,但是却没有具体的表征,就像学习没有目的。
因此,最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上课初给学生们投影了一张大家都很熟悉的图片——超市中出现的牙膏的成分表,并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人体内氟元素含氯过高是有毒有害,为什么牙膏中往往含有氟?而且还是放到口腔中,相当于毒从口入?但存在即是合理的,氟元素在牙膏中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并回归教材,让学生关注教材中《氟化物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这一章节,并关注材料中关于牙齿表面保护层牙釉质的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其是一种难溶物,怎么跟氟离子结合起来保护牙齿的?再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一连串的真实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关注本节知识——沉淀溶解平衡。以此更新学生们对于化学沉淀物质的认知,沉淀不是不溶,认识沉淀是如何溶解的,并引导学生运用上一单元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决沉淀溶解平衡,最后在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基本知识原理后回归最初的问题——氟化物怎样预防龋齿,让学生自己简述原理,让本节理论知识能有实实在在的落脚点,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也为下一节课沉淀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将理论回归实际生产生活,也是我们化学学习的初衷——学以致用,为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教育的意义。
二、善于发现情境、运用情境
化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由于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源于生活,在日常教學中不经意间把化学变得高深莫测,导致学生在一次次的打击中,逐渐失去化学的学习兴趣。但经过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和选修四的教学摸索,笔者发现在教学中确实要让中学化学回归到生活中,让化学带点生活气息,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上更有目的指向,对化学理论学习能更有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快速准确提取相关知识点。因此,情境的选择、运用,问题的引导尤其关键。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科技发展迅猛,化学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教师要及时关注相关科技领域的发展,善于发现并积累生活中可供利用的素材,如强大的微信功能,我们可以在各类公众号上获取最前沿的信息,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积累与运用素材。
因此,将PBL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整合信息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并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或者能切身体验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学无止境,教学是不断摸索、进步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保持放开包容的心态,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运用到教学中与学生共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建军.PBL化学教学模式对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2017.
[2]杨雪英.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高中化学的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赵联朝.问题解决与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结构化构建的研究与应用[J].化学教育,2013(12).
[4]隋良永.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化学教学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0.
责任编辑 钟春雪
【关键词】情境化;化学理论知识;问题解决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而化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与环境、医药、食品生态平衡、能源等问题密切相关,也是21世纪人类继续生存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在目前广东实行“3+1+2”高考模式下,化学即使作为四选二的选考学科,也应该吸引更多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学习化学。
当前高中化学等级考试要求《化学反应原理》为必选模块,但是这一模块都是以理论原理知识为主,又涉及到计算,因此,许多化学选考生在学习的时候常常感到迷茫,特别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综合性题目无从下手,敬而远之。事实上,理论源于实践,自然科学就是在解决人类生产生活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不断尝试将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即真实情境与理论知识相关联,希望能拉近学生与这部分理论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产生畏难心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更清晰的思路。
其实,不管是新教材或是旧教材,都非常重视真实情境的利用,新教材中有《科学、技术、社会(STS)》,旧教材中的《资料卡片》或《科学视野》等都给了我们特别多的资源。学生在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是把这些知识当成课外阅读,并没有深入思考或者与本节知识相联系。深入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后,笔者有了一个新的授课思路,即在讲一个新的知识前,可以先给学生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可以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或者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路,并且在学完本节内容后再重新让学生回归到最初的问题,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长此以往,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关注自然科学,培养学科科研能力,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
一、实践检验理论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四节是沉淀溶解平衡,正常的授课都是先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知识,进而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在以往的教学反思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时即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知识点时,大多都是机械化学习,上完课知道有这一个知识点,但是却没有具体的表征,就像学习没有目的。
因此,最近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在上课初给学生们投影了一张大家都很熟悉的图片——超市中出现的牙膏的成分表,并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人体内氟元素含氯过高是有毒有害,为什么牙膏中往往含有氟?而且还是放到口腔中,相当于毒从口入?但存在即是合理的,氟元素在牙膏中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并回归教材,让学生关注教材中《氟化物预防龋齿的化学原理》这一章节,并关注材料中关于牙齿表面保护层牙釉质的主要成分——羟基磷灰石。其是一种难溶物,怎么跟氟离子结合起来保护牙齿的?再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一连串的真实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开始关注本节知识——沉淀溶解平衡。以此更新学生们对于化学沉淀物质的认知,沉淀不是不溶,认识沉淀是如何溶解的,并引导学生运用上一单元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决沉淀溶解平衡,最后在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基本知识原理后回归最初的问题——氟化物怎样预防龋齿,让学生自己简述原理,让本节理论知识能有实实在在的落脚点,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也为下一节课沉淀反应的应用做了铺垫。将理论回归实际生产生活,也是我们化学学习的初衷——学以致用,为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服务,也是教育的意义。
二、善于发现情境、运用情境
化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由于追求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源于生活,在日常教學中不经意间把化学变得高深莫测,导致学生在一次次的打击中,逐渐失去化学的学习兴趣。但经过PBL教学模式的学习和选修四的教学摸索,笔者发现在教学中确实要让中学化学回归到生活中,让化学带点生活气息,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上更有目的指向,对化学理论学习能更有思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快速准确提取相关知识点。因此,情境的选择、运用,问题的引导尤其关键。网络信息技术时代,科技发展迅猛,化学技术日新月异,作为教师要及时关注相关科技领域的发展,善于发现并积累生活中可供利用的素材,如强大的微信功能,我们可以在各类公众号上获取最前沿的信息,但更重要的是学会积累与运用素材。
因此,将PBL教学模式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本学情,整合信息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并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或者能切身体验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学无止境,教学是不断摸索、进步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要保持放开包容的心态,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运用到教学中与学生共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建军.PBL化学教学模式对中学生化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2017.
[2]杨雪英.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高中化学的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赵联朝.问题解决与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结构化构建的研究与应用[J].化学教育,2013(12).
[4]隋良永.应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化学教学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0.
责任编辑 钟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