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考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以其创新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所能达到的高效英语学习效果,多年来一直在社会上享有良好的信誉,每年吸引着大批学生前来国际学院学习。本文旨在介绍此创新模式所包含的几个重点方面(突出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语言学习和人才培养相结合,重视英语的实践性并创造语用环境),并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考:课程设置中增加突出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并分阶段实施,设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中国优秀文化课程的比例,改革评的价体系,增加语用能力成绩的比重,改革现有的教材审订标准,鼓励教师编写提升学生语用能力方面的教材。
  【关键词】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语用环境;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郅红(1964-),女,汉族,河南人,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英语教学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法;晏芳,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田芳,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英语教学研究中心;晏祥琳,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英语教学研究中心;柴利,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英语教学研究中心。
  一、引言
  实践证明,作为早期获准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之一,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英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是成功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指引下,英语教师有责任利用好英语教学平台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从而为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做出努力,同时也能够为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及传播好优秀中国文化贡献力量。
  二、 突出语用能力,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语言学习和人才培养相结合,重视英语的实践性并创造语用环境
  设计以突出提升语用能力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特色,学院采取了中外教师联合授课,并根据学生水平逐步增加外教课比例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突出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模式。包含交际法为领先,传统教学法为辅,并充分利用习得环境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及手段。国际学院的英语教学环境为实施以上教学模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外教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不仅为学生习得语言创造了真实的环境,而且为实施交际法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交际法的课堂创造了应用语言的环境,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结对活动等都非常有利于发展语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由于不再受制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形式,使得学生能够轻松自如,身心愉悦的参与讨论,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同时,翻转课堂、慕课、浸入式等多元的教学方法的引入,也为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推动作用。
  三、强调分阶段制订教学目标,创新的课程设置中突出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1. 教学目标:分阶段制订了不同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提高学习效率。第一学年,突出语言基础和语用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相结合,充分利用习得环境训练语感;第二学年,继续提升语用能力,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并同时增加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并开设在出国前做好心理和学术准备的讲座。
  2. 课程设置。突出了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语用能力培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相结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和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原则贯穿在每学期的英语课程设置中。以国际商务类专业为例,开设的思政必修课程有六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共计16学分,其中形式与政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是全程覆盖,即每学期都要必修。
  开设的语言课程必修课12门:英语交流(1级)、英语写作(1级)、英语阅读(1级)、商务英语(1级)、雅思听说技能课和英语交流(2级)、雅思写作技能课和英语写作(2级)、雅思阅读技能课和英语阅读(2级)、商务英语(2级)、雅思听说技能课和学术交流(3级)、雅思写作技能课和学术写作(3级)雅思听说技能课和学术交流(4级)、雅思写作技能课和学术写作(4级),共计32学分,级别难度随着不同的学期增加。
  开设的语言課程辅修课13门:英语基础语法及其应用、英语听写训练、英语词汇及其应用、学习策略1、翻译英语、听写训练、英语新闻阅读、学习策略2.跨文化交际英语、思辩课、英语批判性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出国前学术指导和心理疏导课。没有学分,但计入评价体系的增值评价(每学期占20%);开设的专业课程必修课有12门:计算机商务应用,新生讨论课,商务基础,大学数学,会计和金融概论,经济学基础,统计及研究方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商法,组织行为学,专业会计。共计36学分。
  此创新的课程设置是基于国际学院特色,学生英语基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并结合合格人才培养的目标而设计的。凸显了英语学科的基础性,渐进性,应用型,交际性,工具性,文化性,科学性和人才培养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为培养学生走出国门传播好中国文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四、 教学手段
  使用了突出语用能力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辅助传统教学手段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室资源以及第二课堂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辅助听觉、视觉、触觉、视听等多维立体的手段等。课下通过举办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等内化所学的语言规则,有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
  国际学院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英语学习环境、英语测试类型、教材体系以及教学对象等和大学英语教学有所不同,但国际学院英语教学模式和达到的良好英语学习效果已在实践中证明是成功的,给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带来了一些启示作用,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课程设置中增加突出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并分阶段实施,设计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中国优秀文化课程的比例,改变评价体系,增加语用能力成绩的比重,改革现有的教材标准,鼓励教师编写提升语用能力方面的教材。   1. 课程设置中增加突出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并分阶段实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学习始终和文化密不可分,在应用语言的同时,也要对其文化有所深入的了解,从而达到应用语言时适切性,避免由于不了解文化而造成运用时所导致的交流障碍以及尴尬局面。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增加培养语言运用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比例。
  2. 设计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中包含交际法为主、传统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式,并结合提供习得环境的机会和多媒体资源及手段等。课堂教学组织环节增加小组讨论、结对活动、角色扮演、翻转课堂、慕课、浸入式等多元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比例。尽可能降低上大课所使用传统教学法,要求教师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能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例如可以突出学生讨论、互动和发表观点等环节,从而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帮助和补充的作用,并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机会和条件。硬件设施上也要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室座椅的布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模式的课堂布局,将会实现学生之间平等的面对面交流,从而为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及语言应用能力提供机会和平台。
  3. 增加中国优秀文化课程的比例:中国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中国的文言文、古诗词、戏曲、传统建筑、民乐、武术,中餐和儒家文化等都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用英语传播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文化走出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符合国家关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对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认同感至关重要。既要了解西方文化,也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还能够适切地用英语表述两种文化,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
  4. 建立增加语用能力成绩比重的评价体系:“语用能力指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结合具体语境,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理解和表达特定意图的能力,包括語用理解能力和语用表达能力。”为此,英语教师需要根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级别设计出语用能力测评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结合管理团队及业界专家一起建立增加语用能力成绩比重的评价体系,从而实现测评效度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5. 改革现有的教材审订标准,鼓励教师编写提高语用能力方面的教材。现有的审订英语教材标准单一、陈旧、落伍,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对于教材使用多样化,教材使用个性化的需要。特别是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出台,鼓励英语教师编写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方面的系列教材及辅助教材,要改变一门课一本教材的审订标准。
  五、结语
  本文从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英语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英语改革新的思考。希望这些思考能够在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特别是在服务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战略布局方面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新一轮改革,它提倡人性化的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发展型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政治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下面是一位教师的公开课《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片段。  教师:我们班被学校评为“班级自主管理”示范班,那么什么是自主管理呢?下面就请一位同学来介
情境化、生活化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法。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做到情境化和生活化呢?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学会知识,又提高能力呢?这是广大历史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听到了实验中学王莉老师上的一堂骨干教师培训研究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描述】  为了使学生真正体会和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条件,王莉老师巧妙地开发教材
近年来,更多的人开始把研究的目光转向教材分析。如:山东师范大学周晓芬的《高中历史岳麓版与人教版教材比较研究——以必修3文化史为例》从一线教师的角度提出,比较教材有助于教师的成长;东北师范大学赵唤唤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分析——以人教版和岳麓版历史必修1为例》梳理出两个版本教材课文辅助系统的异同。相对而言,研究涉及人民版与人教版经济史内容特色比较的文章较少,笔者想通过比较这两个版本教材
一、教学背景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仍然较为低下。这种历史课堂缺乏人文气息,没有生命尊严,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1)教师过于重视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缺乏课程开发的自主性。  (2)教师忽视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缺乏对历史教学的感悟。  (3)教师忽视史实和史料,抹杀历史情感,缺乏历史教学的个性特质。  对此,教师可运用多元视角,展现特定历史
【摘要】本文将经典中文歌曲《一生有你》的歌词译成英文,并参照诗歌翻译“三美”理论,从意、音、形层面对译文展开分析,表明歌词翻译可以通过使用恰当的策略,令译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承载的艺术体验,具备一定的可唱性。  【关键词】歌词翻译;艺术体验;意美;音美;形美;可唱性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uthor’s translation of a class
基于情境创设的案例教学法兴起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试行该教学方法。目前,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已司空见惯,而且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探索实践中发现,实施主题式案例教学法更有利于课堂提质增效,而且契合了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形势。  主题式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要求,编写以某一主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案例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种技术的极大进步,不仅直接改变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而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数据一词由英文BigData翻译而来,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其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新版高中《政治生活》(人教版,2008年3月版)内容与时俱进、语言精练。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版高中《政治生活》一些地方在“公民”、“人民”的使用上不够科学,突出地表现在乱用和滥用上。二者使用不严谨,导致教材语言表述含混不清,前后内容逻辑矛盾,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和误解。为正确使用“人民”和“公民”,还须弄清楚两者间的区别。  从“公民”和“人民”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
一、考查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样,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独立思维也是历史考试的重要内容,2013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客观题第7题就考查了学生的独立思维。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文化运动,学生非常熟悉。但是题干所给的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其对新文化运动判断的观点和课文的观点相反,并且提供了佐证材料“不登大雅之堂
当今社会是科技化、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大众传媒也在飞速发展中。在各种传播媒体中,影视媒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负载信息量大等特点成为现代社会传播文化的主要载体并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在我国,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电影电视剧事业也在迅猛发展中。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对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习也产生很大影响。  一、历史题材影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