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地理学科既要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又要具有一定的地理观念,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一门学科对学生的要求既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还要有心理及其他素质方面的。地理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只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教育的切入点,把握好地理教育观念的渗透方式和途径,就能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受到地理观念的熏陶,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明确地理观念教育内容,确定教育的范围
(一)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任何一个学科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地理学科也不例外。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必须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使他们明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重视资源,合理开发资源,重视资源的保护能够促进人类有效利用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保护环境,促进人口和环境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会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的生产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全球观的教育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教师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意在实现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世界一体化是发展的大趋势,每个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行动的促进者,在对国家的忠诚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人类负责的重任,要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民族的团结思想扩展到世界和平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我国的环境与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相联系,树立全球环境意识,保护我们共同拥有的人类家园。比如,讲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是国家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开发等之后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区时,我们既要看到它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要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通过地理学科来进行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的教育,可起到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环境观的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近一个世纪以来,环境的严重破坏已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摒弃过去“只开发不保护”的错误思想,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生的重要意义,确立人类与自然相和谐,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观念的教育。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比比皆是,处处与我们生活、生存联系。在“世界地理”的教学中,我通过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及带来的后果的讲解,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到,对大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它将危及我们,危害子孙,从而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热情与决心。教师可以结合现行教材中有关环境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国策,掌握环境法规,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人口观的教育
人口膨胀已成为21世纪的大难题。人口的过快增长带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人均资源相对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住房供给日趋紧张,失业人数逐年增多,还会出现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4,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使我国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这不仅增加了对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而且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加强人口教育,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五)资源观的教育
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丰富多样的资源,引导学生对我国现有资源正确认知,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又能够让学生对资源的相对不足产生危机感。教材中对我国和世界资源的一般特征和分布特点进行了介绍,教师可抓住时机让学生真正对资源的利用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既看到合理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繁荣,又要看到现实生活中对资源的滥采乱伐,肆意破坏带来的后果,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现在,国家重视资源的保护,要求各个领域厉行节约,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观的教育。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当前的形势,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的教育。这不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探索地理观念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
地理教学更多地承担的是人文教育,所以教师要利用地理教材的资源,发挥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实施地理观念教育。中学地理教材的地理观念教育不仅要渗透在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中,还要融于高中地理教材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本身的整体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中学地理观念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素质教育、终身发展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观的教育,从而实现中学地理教学的目标。
(责编 张亚欣)
一、明确地理观念教育内容,确定教育的范围
(一)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任何一个学科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地理学科也不例外。中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必须利用地理课堂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使他们明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重视资源,合理开发资源,重视资源的保护能够促进人类有效利用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保护环境,促进人口和环境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会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才能促进人类的生产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二)全球观的教育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教师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意在实现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世界一体化是发展的大趋势,每个学生都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行动的促进者,在对国家的忠诚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人类负责的重任,要为人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从民族的团结思想扩展到世界和平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我国的环境与世界范围内的环境相联系,树立全球环境意识,保护我们共同拥有的人类家园。比如,讲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是国家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开发等之后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区时,我们既要看到它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要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通过地理学科来进行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的教育,可起到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环境观的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近一个世纪以来,环境的严重破坏已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摒弃过去“只开发不保护”的错误思想,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相生的重要意义,确立人类与自然相和谐,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观念的教育。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内容比比皆是,处处与我们生活、生存联系。在“世界地理”的教学中,我通过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及带来的后果的讲解,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到,对大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它将危及我们,危害子孙,从而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热爱环境的热情与决心。教师可以结合现行教材中有关环境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基本国策,掌握环境法规,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人口观的教育
人口膨胀已成为21世纪的大难题。人口的过快增长带来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发展。人均资源相对减少,贫富差距拉大,住房供给日趋紧张,失业人数逐年增多,还会出现社会秩序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4,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使我国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这不仅增加了对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而且直接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加强人口教育,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
(五)资源观的教育
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我们丰富多样的资源,引导学生对我国现有资源正确认知,既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又能够让学生对资源的相对不足产生危机感。教材中对我国和世界资源的一般特征和分布特点进行了介绍,教师可抓住时机让学生真正对资源的利用现状有清醒的认识,既看到合理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经济繁荣,又要看到现实生活中对资源的滥采乱伐,肆意破坏带来的后果,认识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现在,国家重视资源的保护,要求各个领域厉行节约,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观的教育。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当前的形势,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的教育。这不仅是高考的需要,也是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探索地理观念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
地理教学更多地承担的是人文教育,所以教师要利用地理教材的资源,发挥教材的思想教育功能,实施地理观念教育。中学地理教材的地理观念教育不仅要渗透在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之中,还要融于高中地理教材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本身的整体性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这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中学地理观念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素质教育、终身发展的高度对学生进行地理教学观的教育,从而实现中学地理教学的目标。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