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看教材建设的质量目标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n1987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教育的教材是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中使用的基本工具。所以,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必须符合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满足各项教学基本原则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在大学教学论的研究关于教学基本原则中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体系,还有一些争论。为了讨论教材的质量要求,本文仅就掌握的一些材料把大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归纳为10条,并就这10条原则对教材建设提出的要求进行讨论,从而探究加强教材建设所要达到的质量目标。
  
  一、教材必须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1.教材必须具有科学性。教材的科学性至少应有两个特征:一是正确性,二是适用性。正确性,在一般情况下应该反映科学的、比较成熟的、已有定论的内容。阐述时要清晰、准确,避免出现各种错误。适用性,要能适应当今的科学发展水平,并能适当兼顾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要能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符合教学规律。
  2.教材必须具有思想性。因为每个学科都包含思想性内容,所以每个学科所包含的思想性因素是不同的,因此对教材的思想性内容的要求也不应该一样。例如,一般地说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可以更多地涉及培养人的世界观、历史观、政治观和道德观,而自然科学教材可能更多地涉及科学的思想方法。
  3.把科学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要寓思想教育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例如,在教材中适当引入学科发展史以及我国科学技术的成就,起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教育的作用。在教材中所体现的编者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也可以对学生的学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等等。
  
  二、编写教材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智能培养
  
  把传授知识与智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着重智能培养,是公认的教学原则。但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来看,严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知识和智能二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和智能二者是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处理得好,就可以加速这种转化;如果处理得不好,就可能阻碍这种转化。那种认为传授知识必然会增长才干,或者对学生灌输的知识越多智能发展越快的观念是错误的。因此,促进、加速这种转化应该是我们编写教材的重要着力点,也应该是衡量一本优秀教材的重要指标。
  1.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给学生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要讲清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科学的基本结构是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也就是说教给学生基本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智慧。如果一本教材只教给学生各自孤立的、经验性的东西,往往对激发学生智力作用不大。
   2.教材的编写要有启发性。编写教材要避免越讲越细、越编越厚,在整个编写体系中要有意识地设置几个台阶,启发学生自己思考,为学生自己主动认知客观世界、启迪智能留有余地。教材要精选例题、习题、思考题,要有典型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层次性,使不同智能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一本教材的最后应开列教学参考书目,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扩展认知领域提供必要的指导。
  3.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每个知识点的应用都具有局限性,而科学的思维方法则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实现了从知识向智能的升华。因此,教材要善于把分散的、具有某些共性的知识点,归纳上升为科学的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
  
  三、编写教材要精确地确定知识的起点和终点
  
  编写教材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的基本任务,精确地确定教材的知识起点和终点。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度,即选择的编写体系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基本知识的训练,为接受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努力把具体对象的特征及其属性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模型、图表、声像教材、计算机软件教材要有机配合,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要确定合理的教学进度,习题、作业、参考书分量要适当,教材中设置的台阶不能太高,应以学生经过努力,跳一跳就能够上去为度。
  
  四、教材要有较宽的专业适用面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高等教育要做到专门化与综合化相结合,做到“专”与“博”的统一。在这方面,我们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划分过细、过窄。近年来,许多高校都进行了专业调整,拓宽了专业面向,实行按系招生,系下面不再设专业。为了进一步适应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有的高校还提出按大类实施专业教育,进一步拓宽专业适应面,把综合化的基础知识学习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为此,一是要充分重视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的教材建设。在这类教材中应注意处理好专门化与综合化的关系,要注意拓宽专业适用面,在考虑教材的内容和体系时,应当明确这类基础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编写不仅仅是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更不仅仅是为后续课程服务的,而是要考虑为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的需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二是为了适应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发展的需要,应加强非本专业基础教材的建设,以利于在教学上更好地实现专门化与综合化统一的教学原则。三是要重视和提倡专业概论性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专业进一步拓宽以后,专业概论性的课程将在教学计划中处于重要地位,而过去对这类教材的编写与出版重视不够。
  
  五、教材要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探索未知世界
  
  在高校,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就不可能引导学生搞好这个结合。过去这个结合主要在学生毕业设计中体现。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个结合贯穿整个教育过程,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为启发和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领域创造条件,启发他们追求真理和创造历史的责任感,形成主动研究、勇于发现的“动因”。那么,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对教材建设有哪些要求呢?
  1.教材内容应该保持适应当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性。也就是说,教材在着重讲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给学生总结最新的科技成果。如果我们的教材内容非常陈旧,没有把本学科当代最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教给学生,那么何以引导学生对当代的未知世界去进行探索?因此,更新教材内容是我们进行教材建设需要不断面对的重要问题。
  2.重点介绍本学科的前沿内容、学术流派以及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一本好的教材在着重讲清本学科比较成熟的已有定论的基本内容的同时,还应有重点地介绍本学科的前沿内容、学术流派以及尚未解决的重要课题,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同时,也要注意介绍反映学科前沿内容的参考书、参考文献,注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培养与训练,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独立钻研、探索。
  3.在组织教材建设、遴选教材编者时,不仅要看其教学水平,而且也要看其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过去往往对编者的科研水平重视不够,而没有科研做后盾的教师往往很难写出具有时代感的教材,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的理解和阐述往往也很难做到准确和透彻。
  六、教材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1.教材建设要密切结合我国的文化、科技和生产发展的实际。要把这项原则作为规划选题、精选内容的一项主要依据。教材要通过对学生未来实践活动的预测,着重阐述那些现在以及可预见的未来所必需的各科基本知识和原理,而淘汰那些对未来实践活动没有用途的陈旧理论。
  2.教材要讲清基本理论和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实际应用效果。对于社会科学教材来讲,应该同时阐明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发展过程以及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对于自然科学教材来讲,定理、公式的提出除理论推导外,还应力求配有一定的实验、观察作为依据,并说明条件变化的影响以及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3.要注意实践性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建设。对于编写实践性较强的教材要加强理论指导,加强教材的系统性,避免各种材料、器件、工艺过程、实验方法的简单罗列。要注意各类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指导书的建设,以便大力提高学生在校各种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七、教材要有较强的系统性,教材体系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1.在选择教材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学科的系统性。不能为了单纯强调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或先修课为后续课服务,就任意砍掉构成学科体系的非常必要的内容,影响教给学生以系统的概念。因为只有抓住了学科系统,才能精选教材内容,学生学习时才能以纲带目,把书愈学愈薄,也才能真正深入理解各部分的知识。
  2.在处理教材内容体系安排时要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要特别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具体与抽象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八、编写教材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
  1.教材内容要精选。按照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确保“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容讲深讲透,其他要有详有略、详略适当。
  2.教材体系要科学。根据学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科学地安排教材体系,在明确教材体系的前提下要大刀阔斧地削枝强干,以最少的内容,讲清本学科系统的知识。
  3.语言要精炼。大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能够搞清的问题就不要堆砌过多的陈述。“少而精”作为一个指导思想应该贯穿在教材编写的全过程中,但不宜对各学科教材普遍规定数量要求。因为各学科内容阐述的难易不同,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能力不同,统一字数往往会束缚编者手脚,不利于编写特色的体现,最终影响教材编写的总体质量。
  九、教材的编写要注意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是降低对教师的要求,而是要求每名教育工作者明确,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才可能使他们增加更多知识,智能得到更快发展。为此,编写教材要体现如下两点:
  1.教材要富于启发性、趣味性,要注意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有些理论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和发现,也可以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去进行研究。例如,全国优秀教材《大学物理学》(张三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书,在有关章节后面用小字编入了13个“物理学与技术”、13个“今日物理趣闻”和10余位“科学家介绍”,增加了教材的启发性、趣味性,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材要便于学生自学,要力求语言简洁通顺,叙述条理清晰。基本教材要做到绪论、名词索引、正文、例题、本章小结、思考练习、习题、提示、参考文献等项目齐全。
  十、教材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为了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就应该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从教材建设角度讲,就应该努力做到:教材要满足不同层面的高等教育需要。长期以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主要是针对精英教育。目前,带有普及意义的大众化教育的教材也应该得到重视,应该同样重视高职高专类教材建设。同一门课程也可以分层次组织编写几套教材,供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选用。同一本教材在内容上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一是面对多数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二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加深拓宽的内容,二者可以用加“*”号或排小号字的办法加以区别。在例题、习题的安排上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多种教学参考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是本课程部分内容的深入,也可以是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而撰写的专著。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 清华大学)
  [责任编辑:张 敏]
其他文献
今年是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建校二十周年,也是北京市民办中小学办学二十年。二十年,在人类教育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汇佳学校在这期间,却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并开始进入成熟期。其中,也倾注了我的理想、追求、奋斗和心血,既有创业的艰辛,又有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我在从事公办教育四十年以后,又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私立学校的办学之路呢?这是因为我与私立学校有着不解的情缘。  我六岁半时入私塾启蒙,读《三字经》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丽泽分校是刚刚成立的新校区,学校隶属于丰台区,是朝阳丰台两区首次合作办学,是芳草地国际学校第一次品牌输出.校区现有3个年级,11个教学班,教师3
一个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要培养的是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对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的各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的是有民族情怀、社会担当、才能卓越、人文见长的“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力求凸显民族文化的张力。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张力的语文课程,要通过语文课堂及语文活动来提高不同民族文化群体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既强化对自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宇宙中是否存在另外一种进化实验?这样的进化实验看起来会是怎样的?在查尔斯·达尔文时代,或许这些问题都是猜测,但是达尔文从未考虑过这些问题.一旦生命出现在地球上,会在全
期刊
作为一所培养印刷出版高级专门人才的传媒类高校,北京印刷学院肩负着传承中华印刷文明的崇高使命。50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印院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印刷教育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从以职业培训为主要特征的印刷中等职业教育转变为以规范化为特点的印刷高等教育体系;二是从印刷工程单科性工科教育转变为工、文、管、艺、经等多学科和研究生、本科、高职等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印刷高等教育体系;三是从单纯
66年来,大峪中学秉承“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传统,坚持“一切为了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确立了“塑造自主性健全人格,熔炼研究型人师团队,构建学府式精神家园”的三维目标,其中,“塑造自主性健全人格”就是大峪中学对人人成才的个性解读,也是大峪中学的“人才观”,即大峪中学的培养目标。  尊重学生主体 倡导自主学习  “塑造自主性健全人格”前提是自主。  我们把自主解读为“自觉”和“主体”。学
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且根本性的指导文件,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学校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制订或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人才的需要,制订或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制订或修订
在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影响之下,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领域、内容、形式和主体动机都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以网络为先导、自愿为前提、社团为主体、信任为机制、分享为目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于经济全面转型时期,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与改革开放前期甚至是10年前相比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总的来说这些变化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对我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变化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有些变化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如何使经济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在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