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美术所表现的是孩子内心的真实写照,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裁体;而幼儿美术教育则具有综合性、创新性、艺术性等多种特性,它能够帮助幼儿塑造自信坚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在美术集体教学分享环节中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发挥创作能力;有效启发并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培养其自信心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载体;教学分享;认知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4-0049-02
1.问题的提出
(1)教师对美术分享环节带给所有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总体而言,幼儿园的美术集体教学分享环节过于简单。在分享时往往对整洁美观、完成情况较好的幼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夸奖;而对于一些未完成或是作品不如意的幼儿的评价往往是敷衍了事,一带而过。教师往往只是注重于作品完成的结果,忽视了美术分享环节带给幼儿的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性。
(2)教师在美术分享过程中自身的观察和解读能力不足
由于教师缺乏对理论的充分学习,对幼儿创作行为的观察和解读能力不足,因此对幼儿艺术表达的不理解、不能较全面科学地分析,从而导致教育策略的欠缺。
(3)教师在美术分享中的作品呈现、组织形式单一
在美术分享环节,大部分都是把幼儿作品放置于前让大家来介绍自己作品。如此,分享的组织形式单一,作品呈现也毫无美感,影响了幼儿感受美、发现美以及表达美的欲望。
(4)幼儿在美术分享环节中缺乏自主空间
分享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性较强,幼儿往往依照教师的高结构评价模式来交流,如此使得幼儿的发散思维空间缩小,其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必然会受到阻碍,最终导致参与分享的幼儿对所分享的艺术话题失去兴趣。
2.大班美术活动分享环节的教师解读策略
(1)对幼儿美术行为进行合作式解读
第一,同伴共同解读。
同伴共同解读,即一组教师成员面对同一情景和对象,各自观察并予以记录判断,然后将主观的思考和观点放在一起对比验证,比较观点的吻合程度,寻找判断结果的异同点,分析产生差距的关键原因,帮助教师在不断比较中反思调整自己的问题,使个体的观察解读逐步接近客观事实,为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同事的分析让教师一、教师四意识到了自己可能“漏读”与活动材料之间的互动细节,由于太依赖以往的经验,而对孩子现场状态观察不够细致,容易误解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活动兴趣、积极主动性、专注性等良好的学习行为。可见,教师同伴间的比较解读,有利于帮助教师借助他人的视角和思路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不断地从表象深入本质,从主观趋于客观,逐步提高自身的解读能力。
第二,家长协助解读。
幼儿在美术集体教学分享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及其重要的。但由于一个班级幼儿较多,教师往往在观察中会比较片面,从而造成对幼儿的误解。家长对幼儿的性格、在家表现了解更多,因此,通过家长的协助解读,帮助教师更客观、深入地了解幼儿。我们依托两种形式,邀请家长来园,共同观察幼儿在美术集体教学分享活动中的行为,并现场交流。
第三,专家引领解读。
通过专家引领,理论的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管齐下,提高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水平。除此之外,邀請市教研室、区教研室教研员,对教师的现场进行指导,使教师在分析幼儿行为时,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性。通过专家引领后,教师的分析更具有指向性,且文字的表述更规范,有理有据。
第四,幼儿参与解读。
幼儿间只要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便会产生“共同的语言→提出质疑→互相争辨→寻找最佳答案”这一互动过程,从而形成激发他们探索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由此可以发现,孩子们只要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有共同的话题,他们会积极参与讨论并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探索、寻找、发现最佳答案。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通过相互解读同伴作品从而提升欣赏能力、解读同伴作品能力。
(2)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辅助性手段解读
本研究中的“静态学习”是指因美术集体活动中材料本身的操作和特质所影响,决定了幼儿的操作是以欣赏、倾听、感受、绘画等为主要方式的,此时幼儿所呈现的一种学习状态即“静态学习”。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因教师在短时间内不宜与幼儿进行较多的对话交流,许多教师往往无法准确判断幼儿当时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成效,也常忽视幼儿的学习过程,故在美术分享环节中需要借助相应的辅助性手段进行准确解读。
第一,作品分析法。
通过分享环节对幼儿在美术集体教学中幼儿的作品进行分析。如,创作想象、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综合制作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发现其问题,把握其发展水平。
第二,同伴比较法。
通过观察并比较两名或多名幼儿同一作品的不同呈现情况,掌握各幼儿学习行为的情况,了解幼儿间的差异,把握幼儿发展的平均水平,从而更准确地因材施教并且进行材料调整,展开更具有针对性地指导。
第三,工具辅助法。
可采用录像等辅助工具,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现场摄录,然后再进行回放解读,捕捉幼儿活动的细节、过程中的表情、作画方法等,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更准确、有效地判断幼儿发展的进程。
(3)美术教学分享环节中的指导策略
第一,培养兴趣,提升幼儿的参与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在幼儿的兴趣点上引入艺术,让幼儿感受到艺术的乐趣,使幼儿体验想象的自由。集体教学如果能同时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随心所欲的作画,那幼儿的表现则非常投入,开心也是溢于言表。因此,通过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活动,同时通过幼儿最近发展区来引起幼儿兴趣来促进其自主学习的欲望、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基于这些因素,我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妙鼻生画》。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发展幼儿运用线条切分的夸张造型和对比的色彩表现人脸。并且通过大师毕加索的瓷盘画,让幼儿的审美经验在体验和阐释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和丰富。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幼儿的世界里绘画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毫无拘束的,让幼儿在自主感知、想象与感受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属于自己的奇异世界。
因此,美术活动对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塑造是重要的,使美术教育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升幼儿的参与热情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给予幼儿自主空间,增强幼儿的创作想象力。
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充分给予幼儿阐述自己作品的机会以及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解读幼儿内心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是对孩子莫大的尊重与支持,也是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增强其想象和创作力。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处,为人师的我们就是应该去发现并挖掘每个孩子的长处、发展其优势、因材施教。
实例:在小班《圈圈圆圆》中,一名幼儿用三个绿色小圆和一个绿色大圆排列拼贴出自己的作品,大家都一致觉得他拼的是一只绿色毛毛虫。在大家琳琅满目、多样外形的作品中并不起眼。这时教师请他介绍自己的作品,男孩弱弱地答:“这个是手电筒。”全场几乎都是疑问的表情。接着教师又追问,男孩认真地说“连起来的小圆是手电筒的把手,中间的绿色是开关,大绿圆是照出来的光。”此时大家掌声响起,男孩露出微笑又解释道:“我想用这个手电筒把身边都照出绿色,保护环境。”
可见,教师对幼儿在绘画作品中的意图和创造想象的观察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理念及其行为本身进一步提升与改进,并且通过研究总结出教师支持策略,形成可供其他教师借鉴学习的范例,从而在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予幼儿空间,激发幼儿的艺术发展潜能。
第三,鼓励交流,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创作的所思、所想,也要给予幼儿正面、积极的评价;让幼儿了解自己、表现自己,在成功的体验中焕发创作的乐趣。
孩子的作品虽然拙朴,但想象力丰富、构思很大胆、感情很真挚,教师可以对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加以夸张和强调,由此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实例:在《米罗趣多多》活动中,教师提问:“你和好朋友在一起想做什么有趣的事?”有的孩子:“和好朋友一起开大巴士。”教师给予眼神的肯定并回应:“哇哦~和朋友一起去郊游,真开心!”有的孩子:“和好朋友一起玩荡秋千。”师回应:“一起感受风吹的样子,真不一样!”还有的孩子:“和朋友一起上幼儿园。”师回应:“我们每天上幼儿园,这么细小的事你说出来真不错!”
在此分享交流中孩子们踊跃回答,可见教师的正确回应、积极指导对于幼儿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会赏识孩子,以信任、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用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灵。哪怕在成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也不要轻易放过,因为教师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幼儿语言的表达表现能力。
第四,创新呈现,激发幼儿的分享热情。
分享活動中,教师可以通过立体环境创设和版面呈现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场景,同时环境的创设也利用幼儿区角里自己的作品,从而为后续幼儿创作带来灵感。由此给予孩子一个轻松、自由、放松的氛围,不拘于材料以及各种顾虑,放手让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奇妙世界,让幼儿从环境中感受美、发现美。
例如,在集体教学《春日花蝴蝶》中,教师用KT板制作仿春天的立体场景。在分享交流作品呈现时,幼儿都纷纷将自己制作好的蝴蝶争先贴到背景上,当所有的蝴蝶都来到这片山坡上变成一幅场景时,孩子们再次欢呼起来,有的说:“这里真是太美了”有的说“我们一起去那里玩吧!”还有的孩子在活动结束后说:“这个我想带回家”等等。
在分享交流时,作品以别有新意的反面粘贴来呈现,让幼儿在分享交流中猜猜、翻翻。如此幼儿不仅积极参与,并且充满期待。可见,美术集体教学中作品的组织形式也十分重要,不仅仅可以为整个活动添加乐趣,同时也能吸引幼儿关注分享,在交流中自主表达想法,勇于介绍自己的艺术作品,从而激发分享热情。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表达表现能力是一个全方位长期的过程,其价值也是多元化的,对幼儿的发展也十分重要。教师通过解读理念及解读能力进一步提升与改进,通过交流分享中对幼儿的指导,可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愿望,涂鸦出具有个性、创新、与众不同的作品,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刘晓芬.在分享中快乐成长[J].青年科学,2009(05)
[4]赵莹.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心里与行为研究院,2008(02)
[5]张慧萍.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教育教学,2015(12)
[6]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05)
[7]杨景之.中国儿童原创艺术研究系列丛书·儿童原创艺术研究.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09)
[8]杨景之.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原创艺术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02)
关键词:载体;教学分享;认知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34-0049-02
1.问题的提出
(1)教师对美术分享环节带给所有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总体而言,幼儿园的美术集体教学分享环节过于简单。在分享时往往对整洁美观、完成情况较好的幼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夸奖;而对于一些未完成或是作品不如意的幼儿的评价往往是敷衍了事,一带而过。教师往往只是注重于作品完成的结果,忽视了美术分享环节带给幼儿的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性。
(2)教师在美术分享过程中自身的观察和解读能力不足
由于教师缺乏对理论的充分学习,对幼儿创作行为的观察和解读能力不足,因此对幼儿艺术表达的不理解、不能较全面科学地分析,从而导致教育策略的欠缺。
(3)教师在美术分享中的作品呈现、组织形式单一
在美术分享环节,大部分都是把幼儿作品放置于前让大家来介绍自己作品。如此,分享的组织形式单一,作品呈现也毫无美感,影响了幼儿感受美、发现美以及表达美的欲望。
(4)幼儿在美术分享环节中缺乏自主空间
分享环节中,教师的主导性较强,幼儿往往依照教师的高结构评价模式来交流,如此使得幼儿的发散思维空间缩小,其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必然会受到阻碍,最终导致参与分享的幼儿对所分享的艺术话题失去兴趣。
2.大班美术活动分享环节的教师解读策略
(1)对幼儿美术行为进行合作式解读
第一,同伴共同解读。
同伴共同解读,即一组教师成员面对同一情景和对象,各自观察并予以记录判断,然后将主观的思考和观点放在一起对比验证,比较观点的吻合程度,寻找判断结果的异同点,分析产生差距的关键原因,帮助教师在不断比较中反思调整自己的问题,使个体的观察解读逐步接近客观事实,为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同事的分析让教师一、教师四意识到了自己可能“漏读”与活动材料之间的互动细节,由于太依赖以往的经验,而对孩子现场状态观察不够细致,容易误解孩子,忽略了孩子的活动兴趣、积极主动性、专注性等良好的学习行为。可见,教师同伴间的比较解读,有利于帮助教师借助他人的视角和思路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不断地从表象深入本质,从主观趋于客观,逐步提高自身的解读能力。
第二,家长协助解读。
幼儿在美术集体教学分享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是及其重要的。但由于一个班级幼儿较多,教师往往在观察中会比较片面,从而造成对幼儿的误解。家长对幼儿的性格、在家表现了解更多,因此,通过家长的协助解读,帮助教师更客观、深入地了解幼儿。我们依托两种形式,邀请家长来园,共同观察幼儿在美术集体教学分享活动中的行为,并现场交流。
第三,专家引领解读。
通过专家引领,理论的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管齐下,提高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水平。除此之外,邀請市教研室、区教研室教研员,对教师的现场进行指导,使教师在分析幼儿行为时,有了更明确的指向性。通过专家引领后,教师的分析更具有指向性,且文字的表述更规范,有理有据。
第四,幼儿参与解读。
幼儿间只要有共同的兴趣与爱好,便会产生“共同的语言→提出质疑→互相争辨→寻找最佳答案”这一互动过程,从而形成激发他们探索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由此可以发现,孩子们只要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有共同的话题,他们会积极参与讨论并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探索、寻找、发现最佳答案。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通过相互解读同伴作品从而提升欣赏能力、解读同伴作品能力。
(2)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辅助性手段解读
本研究中的“静态学习”是指因美术集体活动中材料本身的操作和特质所影响,决定了幼儿的操作是以欣赏、倾听、感受、绘画等为主要方式的,此时幼儿所呈现的一种学习状态即“静态学习”。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因教师在短时间内不宜与幼儿进行较多的对话交流,许多教师往往无法准确判断幼儿当时的学习行为及学习成效,也常忽视幼儿的学习过程,故在美术分享环节中需要借助相应的辅助性手段进行准确解读。
第一,作品分析法。
通过分享环节对幼儿在美术集体教学中幼儿的作品进行分析。如,创作想象、色彩搭配、线条运用、综合制作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发现其问题,把握其发展水平。
第二,同伴比较法。
通过观察并比较两名或多名幼儿同一作品的不同呈现情况,掌握各幼儿学习行为的情况,了解幼儿间的差异,把握幼儿发展的平均水平,从而更准确地因材施教并且进行材料调整,展开更具有针对性地指导。
第三,工具辅助法。
可采用录像等辅助工具,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现场摄录,然后再进行回放解读,捕捉幼儿活动的细节、过程中的表情、作画方法等,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幼儿的学习,更准确、有效地判断幼儿发展的进程。
(3)美术教学分享环节中的指导策略
第一,培养兴趣,提升幼儿的参与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在幼儿的兴趣点上引入艺术,让幼儿感受到艺术的乐趣,使幼儿体验想象的自由。集体教学如果能同时满足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随心所欲的作画,那幼儿的表现则非常投入,开心也是溢于言表。因此,通过幼儿年龄特点来设计活动,同时通过幼儿最近发展区来引起幼儿兴趣来促进其自主学习的欲望、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基于这些因素,我设计了集体教学活动《妙鼻生画》。活动旨在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发展幼儿运用线条切分的夸张造型和对比的色彩表现人脸。并且通过大师毕加索的瓷盘画,让幼儿的审美经验在体验和阐释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和丰富。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在幼儿的世界里绘画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毫无拘束的,让幼儿在自主感知、想象与感受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属于自己的奇异世界。
因此,美术活动对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塑造是重要的,使美术教育成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并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升幼儿的参与热情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给予幼儿自主空间,增强幼儿的创作想象力。
教师要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充分给予幼儿阐述自己作品的机会以及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解读幼儿内心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是对孩子莫大的尊重与支持,也是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增强其想象和创作力。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处,为人师的我们就是应该去发现并挖掘每个孩子的长处、发展其优势、因材施教。
实例:在小班《圈圈圆圆》中,一名幼儿用三个绿色小圆和一个绿色大圆排列拼贴出自己的作品,大家都一致觉得他拼的是一只绿色毛毛虫。在大家琳琅满目、多样外形的作品中并不起眼。这时教师请他介绍自己的作品,男孩弱弱地答:“这个是手电筒。”全场几乎都是疑问的表情。接着教师又追问,男孩认真地说“连起来的小圆是手电筒的把手,中间的绿色是开关,大绿圆是照出来的光。”此时大家掌声响起,男孩露出微笑又解释道:“我想用这个手电筒把身边都照出绿色,保护环境。”
可见,教师对幼儿在绘画作品中的意图和创造想象的观察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理念及其行为本身进一步提升与改进,并且通过研究总结出教师支持策略,形成可供其他教师借鉴学习的范例,从而在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予幼儿空间,激发幼儿的艺术发展潜能。
第三,鼓励交流,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创作的所思、所想,也要给予幼儿正面、积极的评价;让幼儿了解自己、表现自己,在成功的体验中焕发创作的乐趣。
孩子的作品虽然拙朴,但想象力丰富、构思很大胆、感情很真挚,教师可以对他们感兴趣的部分加以夸张和强调,由此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实例:在《米罗趣多多》活动中,教师提问:“你和好朋友在一起想做什么有趣的事?”有的孩子:“和好朋友一起开大巴士。”教师给予眼神的肯定并回应:“哇哦~和朋友一起去郊游,真开心!”有的孩子:“和好朋友一起玩荡秋千。”师回应:“一起感受风吹的样子,真不一样!”还有的孩子:“和朋友一起上幼儿园。”师回应:“我们每天上幼儿园,这么细小的事你说出来真不错!”
在此分享交流中孩子们踊跃回答,可见教师的正确回应、积极指导对于幼儿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会赏识孩子,以信任、肯定、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用爱去滋润他们的心灵。哪怕在成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也不要轻易放过,因为教师的鼓励和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幼儿语言的表达表现能力。
第四,创新呈现,激发幼儿的分享热情。
分享活動中,教师可以通过立体环境创设和版面呈现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场景,同时环境的创设也利用幼儿区角里自己的作品,从而为后续幼儿创作带来灵感。由此给予孩子一个轻松、自由、放松的氛围,不拘于材料以及各种顾虑,放手让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奇妙世界,让幼儿从环境中感受美、发现美。
例如,在集体教学《春日花蝴蝶》中,教师用KT板制作仿春天的立体场景。在分享交流作品呈现时,幼儿都纷纷将自己制作好的蝴蝶争先贴到背景上,当所有的蝴蝶都来到这片山坡上变成一幅场景时,孩子们再次欢呼起来,有的说:“这里真是太美了”有的说“我们一起去那里玩吧!”还有的孩子在活动结束后说:“这个我想带回家”等等。
在分享交流时,作品以别有新意的反面粘贴来呈现,让幼儿在分享交流中猜猜、翻翻。如此幼儿不仅积极参与,并且充满期待。可见,美术集体教学中作品的组织形式也十分重要,不仅仅可以为整个活动添加乐趣,同时也能吸引幼儿关注分享,在交流中自主表达想法,勇于介绍自己的艺术作品,从而激发分享热情。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表达表现能力是一个全方位长期的过程,其价值也是多元化的,对幼儿的发展也十分重要。教师通过解读理念及解读能力进一步提升与改进,通过交流分享中对幼儿的指导,可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愿望,涂鸦出具有个性、创新、与众不同的作品,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刘晓芬.在分享中快乐成长[J].青年科学,2009(05)
[4]赵莹.4-6岁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培养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心里与行为研究院,2008(02)
[5]张慧萍.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J].教育教学,2015(12)
[6]魏玉桂,李幼穗.不同移情训练法对儿童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1(05)
[7]杨景之.中国儿童原创艺术研究系列丛书·儿童原创艺术研究.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09)
[8]杨景之.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儿童原创艺术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