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注重过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创造自主建构的机会,引导学生经历课前、课堂、课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构的快乐之旅,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生长。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过程;数学生长
中图分类号:B0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83-01
《数学课程标准》将“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实践经验的必然诉求,实践也证明,人们通过具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慢数学”教学的思想,立足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生长。
一、预习,引发前置性学习行为
预习是数学教学的前奏,不少数学教师忽视学生课前预习,或者对学生的预习缺乏有效的指导,从而削弱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立足于数学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备好“预习课”,唱好开场戏,从而引发学生前置性学习行为,让预习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数学生长进行有效的铺垫。
如“时、分、秒”的教学设计,课前预习环节,我主要借助助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开展预习活动:
【“时、分、秒”助学案】
【学习内容】自主预习“时、分、秒”,你认为本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结合你的预习,说说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
【走进生活】调动你的生活经验,或者走进生活,说说生活中哪些场景涉及到时、分、秒(可以拍下来和同学分享),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它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百宝箱】到生活中找一找,哪些工具能够记录时、分、秒,把它们收集起来,和同学们分享。
课前预习助学案主要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内容,并强化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意识,提升预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第二個环节,又促进数学和生活的关联,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积累;最后,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材料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收集活动材料。
二、动手,促进互动性学习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思维发展的实际,利用学生感性思维优势,努力规避小学生抽象思维存在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数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数学教学内容,与数学知识体系保持高度的融合,体现出层次性和逻辑性。
“时、分、秒”的活动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动手操作活动:
【快乐分享】1.将“时、分、秒”场景图片或者视频与同学们一起分享;2.将记录“时、分、秒”的工具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分享环节,主要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快乐,同时利用“时、分、秒”场景图片或者视频构建学习场景,激发学生过程体验兴趣;材料的分享,强化学生“时、分、秒”时间概念,并为课堂活动准备活动材料。
【走进时间】以钟表为例,仔细观察钟表,看看钟表有哪些结构,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转动它们,思考有什么意义?
这个环节的活动设计,以传统钟表为案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钟表的结构,进行感性层面的“时、分、秒”意义建构,并借助拨动时针、分针、秒针,强化学生“时、分、秒”的时间概念,并在动手操作中建构“时、分、秒”单位换算关系。
这二个活动环节,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自主经历学习过程,并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数学生长。
三、拓展,实现创造性数学生长
注重后置性学习活动设计,不仅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的延展,而且能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生长。
“时、分、秒”的拓展设计,我主要设计了一个项目任务:我的时间我做主。设计好起床时间、吃早饭、午饭、晚饭时间,学习时间、娱乐项目和娱乐的时间安排、兴趣活动与时间安排等。
在学生自主设计周末时间安排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推选出最科学、最合理的周末时间安排表,并且让学生进行评价,最佳时间安排表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最后,结合这次拓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围绕“时间”主题,交流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形成怎样的时间观念。
拓展环节,无疑是对课堂学习过程的有机延伸,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生活。这种设计方式,改变传统作业练习的单一化模式,引入项目任务,既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场景,又将课堂所学知识有机融合在拓展性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机会。
总之,教学应立足于过程,教师应给予学生创造自主建构的机会,引导学生经历课前、课堂、课后学习的全过程,激活学生兴趣,凸显学生主体,打通学生自由创造的绿色通道,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构的快乐之旅。
参考文献:
[1]朱永梅.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J].教书育人,2013(34).
关键词 小学数学;过程;数学生长
中图分类号:B0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7-0183-01
《数学课程标准》将“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类实践经验的必然诉求,实践也证明,人们通过具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确立“慢数学”教学的思想,立足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生长。
一、预习,引发前置性学习行为
预习是数学教学的前奏,不少数学教师忽视学生课前预习,或者对学生的预习缺乏有效的指导,从而削弱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立足于数学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备好“预习课”,唱好开场戏,从而引发学生前置性学习行为,让预习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为学生数学生长进行有效的铺垫。
如“时、分、秒”的教学设计,课前预习环节,我主要借助助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开展预习活动:
【“时、分、秒”助学案】
【学习内容】自主预习“时、分、秒”,你认为本课的学习内容有哪些?结合你的预习,说说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
【走进生活】调动你的生活经验,或者走进生活,说说生活中哪些场景涉及到时、分、秒(可以拍下来和同学分享),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它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百宝箱】到生活中找一找,哪些工具能够记录时、分、秒,把它们收集起来,和同学们分享。
课前预习助学案主要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内容,并强化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意识,提升预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第二個环节,又促进数学和生活的关联,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和积累;最后,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材料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收集活动材料。
二、动手,促进互动性学习活动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思维发展的实际,利用学生感性思维优势,努力规避小学生抽象思维存在的不足,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数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数学教学内容,与数学知识体系保持高度的融合,体现出层次性和逻辑性。
“时、分、秒”的活动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动手操作活动:
【快乐分享】1.将“时、分、秒”场景图片或者视频与同学们一起分享;2.将记录“时、分、秒”的工具展示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分享环节,主要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快乐,同时利用“时、分、秒”场景图片或者视频构建学习场景,激发学生过程体验兴趣;材料的分享,强化学生“时、分、秒”时间概念,并为课堂活动准备活动材料。
【走进时间】以钟表为例,仔细观察钟表,看看钟表有哪些结构,说出它们各自的名称,并转动它们,思考有什么意义?
这个环节的活动设计,以传统钟表为案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钟表的结构,进行感性层面的“时、分、秒”意义建构,并借助拨动时针、分针、秒针,强化学生“时、分、秒”的时间概念,并在动手操作中建构“时、分、秒”单位换算关系。
这二个活动环节,层层深入,引领学生自主经历学习过程,并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数学生长。
三、拓展,实现创造性数学生长
注重后置性学习活动设计,不仅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的延展,而且能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走向生活,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创造性能力的生长。
“时、分、秒”的拓展设计,我主要设计了一个项目任务:我的时间我做主。设计好起床时间、吃早饭、午饭、晚饭时间,学习时间、娱乐项目和娱乐的时间安排、兴趣活动与时间安排等。
在学生自主设计周末时间安排表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推选出最科学、最合理的周末时间安排表,并且让学生进行评价,最佳时间安排表科学性和合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最后,结合这次拓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围绕“时间”主题,交流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形成怎样的时间观念。
拓展环节,无疑是对课堂学习过程的有机延伸,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生活。这种设计方式,改变传统作业练习的单一化模式,引入项目任务,既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场景,又将课堂所学知识有机融合在拓展性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机会。
总之,教学应立足于过程,教师应给予学生创造自主建构的机会,引导学生经历课前、课堂、课后学习的全过程,激活学生兴趣,凸显学生主体,打通学生自由创造的绿色通道,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构的快乐之旅。
参考文献:
[1]朱永梅.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J].教书育人,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