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始于1997年。当时国内大学发现发达国家的大学毕业生有不少选择自己创业,于是引入这个新概念。清华大学于1998年率先举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随后,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于1999年举办,清华大学还于2000年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由此渐渐掀起大学生创业高潮,不少高校在校内办创业讲座、搞创业计划大赛。但是,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披露,全国97家开张比较早的学生企业,赢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2005年的另一项统计则表明,创业企业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到2007年,根据零点公司的调查,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0.01%,这就几乎等于零了。以上各项调查,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存在误差,但反映出一个共同事实——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人们对大学生创业卖猪肉、卖盒饭的评价,深刻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很不宽松,存在着大学生创业必须“做大事、创大业”的观念障碍,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我们在大学生择业时,一再教育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期望”,那为何要把大学生创业局限在少数行业、少数领域,却看轻农业生产领域或者服务业的创业行为呢?养猪卖盒饭是否丢学校脸,折射创业观念偏颇与障碍。媒体在报道这两则新闻时,并不吝啬赞美之词,比如把陈生称为广州“猪肉大王”,而不是“屠夫”——想当年,大家正是这样称呼陆步轩的;对赵宇,媒体转述了他的“大梦想”:卖盒饭小赵的愿望是在海南、大连拥有两家自己的酒店式公寓。但是很显然,媒体的“赞誉”并没能覆盖掉社会各方的不解。有人说,号称“猪肉大王”的陈生,其实就是“屠夫”,只不过是生意规模大、赚钱多的“屠夫”,并不能体现北大毕业生的价值;同样,卖盒饭的赵宇,也对不起自己所学的新闻专业,媒体讲述“大梦想”,某种程度上也流露了对当下卖盒饭的不屑。据说,即便陈生发表了“卖猪肉比卖电脑还有技术含量”的高论,两校校友中也有相当部分对他们的创业不认同,感觉有点丢学校的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