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逐步完善,现在将这种艰辛的学习过程转化为一种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已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实现这一转换,首要是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培养这种习惯和能力,可通过“乐学?好学?勤学”三个阶段的转换途径,达到预定的目标。
【关键词】好学;乐学;勤学;兴趣;性格;能力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教育家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教学中,无论你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提高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因为每一项成绩的获得,总是与终身的努力和奋斗息息相关。但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在不降低目标的前提下完全可能把这种艰辛减轻到最低程度,因为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迅猛发展,为这一设想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信息技术的拓展和教学资源的开放等教学载体,更成为这一设想变为现实的有力保证。所以,我们可以坚信:将艰辛的学习过程变为生命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乐趣、习惯和性格,已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实现这一转换,首当其冲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任何良好情感和学习能力的获得,都取决于个体积极的、自由的学习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可以通过“乐学?好学?勤学”三个环节,在学习的内容、时间、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作主的权利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进行。
“乐学阶段”——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个层次。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他就会自觉投入相当的精力,而且乐此不疲。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对于各科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你所教的这门课程感兴趣:
一、减少作业的数量,降低作业的难度。
勿庸置疑,过重的作业负担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在一次次作业未完成或虽已完成但构成重压的情形下,学生所经受的是屡屡失败的打击,他所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学生会很自然地把目光转向其它课程。试想,学生每次的努力(尽管他错了)换来的都是老师的不满或批评,甚至责备,他怎么能对你有好感,怎么能对你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范围内,适当减少作业的数量,降低作业的难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因人而异,对学生作业的答案不作统一的界定。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办法,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个体差异,对他们所作的题解不以统一的标准答案加以界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对其点滴的进步都予以肯定。诸如“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哪些感想?”“你想对他说什么?”等问题,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不宜轻易下结论。这样,把学生置于一个主体的学习系统过程中,作为一个有待发展的整体来看待,多对学生进行纵向的对比,尽可能少地作横向的比较。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如电脑、VCD、实物展台、课件等设施)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不但调动了学生听觉,而且调动起学生的视觉、触觉,使纷繁的知识让学生易于接受,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学阶段”——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过程的第二阶段。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以后,教师就要适时地对这种兴趣加以巩固,使其成为一种乐趣,进而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性格。
四、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无意识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抓住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或课堂生成的有趣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亦或课外的、习题中的问题,先让学生通过上网、借阅图书、请教专家等各种渠道自行解决,然后,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这种方法,不但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额外的成功感,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迈上自主学习的轨道。
五、开展各种与课程相关的游戏活动,使学习的乐趣得以延续。
孩子天生是好动的,以尊重学生起见,教师可投其所好,多组织些趣味性的活动,既吸引了学生,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可谓“一石二鸟”。如语文课中的“成语故事会”、“词语接龙”、“字源探密”、“书法绘画欣赏”、“演讲”、“主题辩论会”、“时事手抄报”等。这些活动的开展,由于是在无压力、无任务的情况下进行的,整个教学的过程显得轻松而愉快,学生也会觉得,学习原来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啊!
六、自习课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主旨。
由于学生在校上课的时候,大多数时间是跟着教师这位“导演”跑龙套的,自己的可支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自习课上,教师就要缄口收足,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方式,多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相应的平台。
“勤学阶段”——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学生步入自主学习状态的标志。由于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这就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升华,使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把读书作为一种性格。
七、明确学习目的。
中外古今,刻苦学习的例子不胜枚举,尽管时代不同、人物不同、学习方式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学习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小学中高年级中也不是不可企及的事。一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业成绩与平时作业质量的关系(可通过抽样调查的办法对比说明);二是结合当今社会充满更为激烈的竞争特点,联系下岗、应聘及知识技能的丰富与否与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关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例(如父母下岗、家庭条件的好坏等)出发,晓之以理,让学生逐渐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刻苦学习是在为自己将来的生活打基础,而不是为老师、为家长而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那些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很有效的。
八、适当“浪费”学生的时间。
这里说的浪费,是指学生在学习任务确定之后,由于其不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而给予的惩罚。如作业布置以后,学生自习课不知该干什么时,可组织学生读课外读物或做智力游戏。其实,这并不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而是在原有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加了一些学习内容,对学生并没有什么害处。但是对学生来说,这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因为这些不必要的负担影响了自己当天学习任务的完成。这样进行几次以后,学生就会自己去挤时间学习了。
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自控能力的特点,有时也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如果学生能把学习真正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对其都是有益的。
【关键词】好学;乐学;勤学;兴趣;性格;能力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关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教育家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教学中,无论你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来说,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提高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因为每一项成绩的获得,总是与终身的努力和奋斗息息相关。但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我们在不降低目标的前提下完全可能把这种艰辛减轻到最低程度,因为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迅猛发展,为这一设想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信息技术的拓展和教学资源的开放等教学载体,更成为这一设想变为现实的有力保证。所以,我们可以坚信:将艰辛的学习过程变为生命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乐趣、习惯和性格,已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实现这一转换,首当其冲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任何良好情感和学习能力的获得,都取决于个体积极的、自由的学习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可以通过“乐学?好学?勤学”三个环节,在学习的内容、时间、方法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作主的权利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进行。
“乐学阶段”——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个层次。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兴趣,他就会自觉投入相当的精力,而且乐此不疲。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对于各科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你所教的这门课程感兴趣:
一、减少作业的数量,降低作业的难度。
勿庸置疑,过重的作业负担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在一次次作业未完成或虽已完成但构成重压的情形下,学生所经受的是屡屡失败的打击,他所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学生会很自然地把目光转向其它课程。试想,学生每次的努力(尽管他错了)换来的都是老师的不满或批评,甚至责备,他怎么能对你有好感,怎么能对你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因此,在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范围内,适当减少作业的数量,降低作业的难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因人而异,对学生作业的答案不作统一的界定。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办法,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个体差异,对他们所作的题解不以统一的标准答案加以界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对其点滴的进步都予以肯定。诸如“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哪些感想?”“你想对他说什么?”等问题,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不宜轻易下结论。这样,把学生置于一个主体的学习系统过程中,作为一个有待发展的整体来看待,多对学生进行纵向的对比,尽可能少地作横向的比较。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如电脑、VCD、实物展台、课件等设施)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感性化,不但调动了学生听觉,而且调动起学生的视觉、触觉,使纷繁的知识让学生易于接受,在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学阶段”——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过程的第二阶段。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以后,教师就要适时地对这种兴趣加以巩固,使其成为一种乐趣,进而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性格。
四、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无意识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抓住教材中有价值的问题,或课堂生成的有趣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亦或课外的、习题中的问题,先让学生通过上网、借阅图书、请教专家等各种渠道自行解决,然后,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这种方法,不但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从学习中获得额外的成功感,自然而然地使学生迈上自主学习的轨道。
五、开展各种与课程相关的游戏活动,使学习的乐趣得以延续。
孩子天生是好动的,以尊重学生起见,教师可投其所好,多组织些趣味性的活动,既吸引了学生,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可谓“一石二鸟”。如语文课中的“成语故事会”、“词语接龙”、“字源探密”、“书法绘画欣赏”、“演讲”、“主题辩论会”、“时事手抄报”等。这些活动的开展,由于是在无压力、无任务的情况下进行的,整个教学的过程显得轻松而愉快,学生也会觉得,学习原来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啊!
六、自习课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主旨。
由于学生在校上课的时候,大多数时间是跟着教师这位“导演”跑龙套的,自己的可支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自习课上,教师就要缄口收足,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方式,多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相应的平台。
“勤学阶段”——
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学生步入自主学习状态的标志。由于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这就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升华,使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把读书作为一种性格。
七、明确学习目的。
中外古今,刻苦学习的例子不胜枚举,尽管时代不同、人物不同、学习方式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学习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小学中高年级中也不是不可企及的事。一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业成绩与平时作业质量的关系(可通过抽样调查的办法对比说明);二是结合当今社会充满更为激烈的竞争特点,联系下岗、应聘及知识技能的丰富与否与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关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事例(如父母下岗、家庭条件的好坏等)出发,晓之以理,让学生逐渐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现在刻苦学习是在为自己将来的生活打基础,而不是为老师、为家长而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那些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很有效的。
八、适当“浪费”学生的时间。
这里说的浪费,是指学生在学习任务确定之后,由于其不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而给予的惩罚。如作业布置以后,学生自习课不知该干什么时,可组织学生读课外读物或做智力游戏。其实,这并不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而是在原有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加了一些学习内容,对学生并没有什么害处。但是对学生来说,这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因为这些不必要的负担影响了自己当天学习任务的完成。这样进行几次以后,学生就会自己去挤时间学习了。
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行为自控能力的特点,有时也要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措施。如果学生能把学习真正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对其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