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达洛维夫人》与《野草在歌唱》比较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野草在歌唱》与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两部作品虽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但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二者折射出女性所面临近乎相同的生存困境。本文通过对《野草在歌唱》与《达洛维夫人》的比较研究,探析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女性对现实的反抗斗争,以期鼓励更多的女性积极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与社会地位。
  【关键词】《达洛维夫人》;《野草在歌唱》;女性主义;自我觉醒
  【Abstract】Doris Lessing’s masterpiece The Grass Is Singing and Virginia Woolf’s Mrs. Dalloway achieved great achievements worldwide. Although these two works have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y reflect similar existence dilemma of wome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apply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interpret The Grass Is Singing and Mrs. Dalloway to analyze women in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fight with the reality and to encourage more women to strive for their social status and gain their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Key words】 Mrs. Dalloway; The Grass Is Singing; feminism; self-awakening
  【作者简介】马思敏(1997.10-),女,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女性的生存困境
  女性主义的观点认为女性应被视为独立的个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女性通常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女性不仅仅面临着物质层面的困境,还面临着精神层面的困境。物质层面,父权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是家庭私人空间里的贤妻良母, 男性是公共空间里赚钱养家的劳动者。(李慧红,2017:94-97)因此,女性在结婚后,大多因外力的原因不得不回归家庭,失去经济独立的机会。达洛维夫人在婚后成为一位家庭主妇,她的经济来源来自她的丈夫。因此即便在婚姻中感受不到爱的存在,达洛维夫人还是选择保持现状。《野草在歌唱》的女主人公玛丽一生都在忍受清贫的生活。婚后,因丈夫的无能,玛丽只能过着像童年时代一样清贫的生活。在她尝试重新逃回城市寻找一份工作时,社会因她的已婚身份而拒绝了她。从物质层面来说,女性已婚的身份宣告着失去了经济独立的机会,她们的生活层次完全取决于她们的丈夫。精神层面,无论是达洛维夫人抑或是玛丽都被旧有的男权社会的枷锁所束缚。达洛维夫人在物质方面有极大的满足,但精神愈发空虚无聊,她对自己的生活有种难以言说的绝望。(张红丽、程远蝶,2016:76-78)而玛丽因周围人的闲言碎语而选择结婚,她和迪克的婚姻源于社会的舆论压力而非真正的爱,因此玛丽婚后的生活毫无幸福可言。对于玛丽而言,原该幸福的婚姻却像牢笼一般将她紧紧束缚住,让她失去精神层面的自由。
  二、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
  《达洛维夫人》与《野草在歌唱》这两部作品均折射出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一是女性寻求自我存在的价值。达洛维夫人通过举办舞会找到了生活的快乐所在,举办舞会寓意达洛维夫人对个体独立精神的追求,是她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追求。《野草在歌唱》的女主人公玛丽有过两次“逃离”现实的经历。第一次是她逃离原生家庭,寻求一份独立的工作。对于女性而言,拥有一份工作意味着经济的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第二次是逃离她和丈夫迪克的家庭,重新回到城市寻求一份工作。敢于逃离家庭意味着玛丽勇敢争取自己经济独立的权利,积极寻求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的价值。二是女性对婚姻生活的重新审视。达洛维夫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回想起与初恋情人的种种美好,达洛维夫人对初恋情人的回忆是对现实婚姻的不满,也是作者对男权社会一种无声的反抗。(赵晶,2015:41-42)而对于玛丽而言,她同丈夫迪克的婚姻毫无幸福可言。在黑人摩西的身上,她却感觉到激情。在和摩西接触后,玛丽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在同摩西接触的过程中,玛丽的性意识逐渐被唤醒。
  三、女性的“重生”
  《達洛维夫人》中在举办聚会的过程中出现了塞普蒂斯自杀事件,这对达洛维夫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然而在经历恐惧后,塞普蒂斯的死引起达洛维夫人对死亡的思考,让她重新获生活的勇气,重获“新生”。(刘娜,2017:183)《野草在歌唱》以玛丽的死为结局,然而对于玛丽来说,死亡并非为一种悲剧而是一种救赎。玛丽的死意味着她的“重生”。玛丽无法从丈夫迪克处感受温暖和爱,然而她和摩西的爱又为社会所排斥,在这种背景下,死是最好的解脱。 达洛维夫人和玛丽最终还是未能获得真正的个体独立,她们的反抗均以失败告终,但与同时代大部分选择默默忍受现实的女性相比,达洛维夫人和玛丽都已做出了巨大的进步。
  四、结束语
  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与莱辛的《野草在歌唱》均折射出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为寻求独立而采取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两位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达洛维夫人和玛丽同现实反抗的失败为人们敲响警钟:女性不应默默忍受现实,而应积极同现实展开反抗斗争,只有越来越多的女性积极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女性才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达洛维夫人和玛丽同现实反抗失败的结局证实了女性意识觉醒的基础性和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张红丽,程远蝶.达洛维夫人中的“死亡意识”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6(33):76-78.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也与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相符。个性化教学能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渡,在高中英语中采取有效措施来开展个性化教学,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有效性,满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针对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的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刘峰(1982-),男,安徽阜阳人 ,阜阳市第三中学,中教一级教师,学士
【摘要】“听、说、读、写、译”中翻译能力作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一直是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本文通过分析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人才培养中翻译课程现状,从我国经济发展对五年制高职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与高职毕业生英语水平的培养现状两方面探讨高职英语教育人才培养中翻译课程改革创新的必要性。进而从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快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方式等方面积
【摘要】當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词汇教学脱离语境、忽视学生对词汇的实践和运用等问题,影响了学生词汇积累效率的提升。基于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强化对学生词汇积累的指导,让学生把握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词汇学习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指导对策  【作者简介】黄晓玲,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尚嵇中学。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在语言的学习中,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由于小学生的自身特点,以及刻板抽象的传统教学方式,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和老师,必须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小学英语中,运用英語绘本,让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运用绘本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英文绘本教学;小学英语
【摘要】从三个层面对强化大学英语教学教育性进行宏观思考,即教学研究的理论层面、教师教学的实践层面以及管理部门的政策规划层面。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教育性的宏观策略,主要包括:1.在教学研究的理论层面,首先要加强英语教育研究者的理论研究;其次,要加强广大一线英语教师的理论研究意识;2.在英语教学层面,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从教学内容、自身的品德言行以及课外活动等方面把握教学的教
【摘要】文章从课堂教学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口语培养存在的理由;提出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口语;培养  【作者简介】李莉(1966.8.2- ),贵州遵义人,贵州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一、课前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由于各种理由90%以上的学生在大学前没有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口语。他们害怕英语,甚至有的同学见到英语就头疼,他们
【摘要】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英语教育工作在近几年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英语教育一直是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学科,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多模态教学工作,不仅有效弥补了传统中职英语教育中的不足,更诠释了中职英语教学的方法理论,其构建起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此,本文就多模态教学理论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多模态视角下的中职英语教育如何更有效的推进进行论述,希望能够以此为中职英语教育的进步有所帮
【摘要】隐喻除了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概念隐喻基于文化和经验。在旅游形象的翻译过程中,有效地运用隐喻手法对旅游形象进行翻译尤为重要。本文试从旅游形象中隐喻与翻译的本质入手,探讨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即重点关注意象翻译的隐喻策略。  【关键词】旅游形象翻译;概念隐喻;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陈盈熙(1986-),女,汉族,福建上杭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认知、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英语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较高的提升,在英语的教学阶段,高校的英语教学是承上启下连接课堂英语和实际英语的重要一环,本文将以翻转课堂为例,对如何提高高校的英语教学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对实际的教学内容有所贡献。  【关键词】高校教学;英语教学;翻转课堂;分析改进  【作者简介】刘海英,女,汉族,辽宁庄河人,东北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纯洁女人”被虚伪的社会道德所毁灭的故事。在《苔丝》中,哈代大量运用前景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阐述作品主题。张谷若为了“道地”地翻译,采取了多种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兼顾了原作的文学性与译文的可读性。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译本;前景化;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李敬文,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一、引言  作为英国著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