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日益进步,以及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生命安全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珍爱生命,重视安全”已经成为学校经常宣传的口号。为了让学校生命安全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人员对学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进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及为读者查阅相关文献提供方便,笔者对1998~2010年发表的有关学校生命安全教育领域的主要论文进行了分类,这些学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是从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论文发表比较集中的中国期刊网上选取出来的。
通过查询研究,目前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文章共有37篇,其中专门写火灾的有3篇,涉及国际安全教育的有2篇,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有3篇,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的有9篇,写安全教育异化的有2篇,其余18篇是写生命安全教育或是写与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的制度方面的。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论文是围绕现实存在的问题或是发生的事件进行就事论事的评析。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对这些文章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进行比较并稍加评析,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 关于生命安全教育内涵的研究述评
目前我国学者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研究涉及的较少,所以这里只对安全教育的内涵进行述评。我国学者王开永认为:安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的生命进行安全的教育,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以情境体验、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体育课程为载体,分不同的年龄阶段,根据其不同的活动能力,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分析案例和模拟现场,从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虚拟课堂和野外的强化训练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各种危险情况的产生、状况、后果和预防措施等知识能力的传授。我国学者欧文姬将学校安全教育概括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文化程度、社会经验、学业安排、日常生活、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对其在安全意识、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分阶段进行的培养和训练。我国学者袁桂艳认为:安全教育就是要把对师生进行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融入到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
总的来说,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们在“安全教育”的内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分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安全教育做出了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看似比较全面,实则主要是侧重从体育方面进行归纳的;有的学者概括的较为笼统,没有详细化;有的学者概括的也不够全面,表述的是一种生命安全教育的狭窄化,注重的是对安全教育知识的灌输传授。
其实安全教育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括身体的安全,还包括心理的安全和情感安全。除了对其进行安全意识、安全防卫、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之外,还要关注到学生生命的精神成长。在应试主义教育的大背景下,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对于青年人的训练、人们接受的大量信息等,这一切的负面作用都有可能导致人格的分裂。过早地成熟压抑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激情和快乐,久积的怨恨让他们体会不到人世间的美好情感。用马尔库塞的话说就是“单向度的人”。所以关注生命的精神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是非常迫切且非常重要的。
二 关于威胁学生生命安全因素的研究述评
从中国期刊网选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事故灾难(溺水、交通、踩踏、意外事故);社会安全事故;自然灾害(洪水、地震、泥石流、台风、塌方);公共卫生(食物中毒、食品卫生安全)。
文章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对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展开叙述,都是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进行的,这种简单化的线性思维使我们无法去触及问题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将出现越来越多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比如现在由海啸地震引发的日本核泄漏事件,最近频繁发生的大学生伤人事件(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安全教育衔接存在着重大问题,这应该引起我们教育界足够的重视与反思。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我们要珍爱学生的生命,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安全,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关注生命个体的全方位提升。
三 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述评
在实施途径方面,张丽认为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安全目标责任制。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及管理的指导、操作、检查、监督制度,实行目标化管理,采取措施,定期检查、监督。任克勇认为,做到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坚持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先行,把一切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曹建忠认为,明确安全责任,抓安全管理。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明确安全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责任人同时抓的责任机制,将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
我国一些学者试图用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学科相结合这一途径,来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这样又派生出这一领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尹贻伟认为,生命安全教育即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来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理论的界定和诠释,把生命安全教育理论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推广,在体育健康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胡炬波对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体育课程将体育的内容和安全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提高了教学的情境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不仅可以增强抵抗各种伤害的能力,而且可以磨练和强化意志。曹湘也从理论研究、实践环节、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通过理论研究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安全教育的融合,突出人的生命价值和安全防范知识技能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健康职业人才具有开拓意义”。
一些学者主张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任克勇认为,学校要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不管室内室外、用水用电、体育活动、实验教学、课间游戏等,都要保障学生安全。要定期举办安全教育专刊(黑板报、手抄报),组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演讲赛、安全知识竞赛、安全问题实践活动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金德能认为,学校安全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务必确保他们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环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改变人。没有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学生的身心就会受到威胁,他们就无法安心学习、静下心来读书。王振良认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刘德才认为,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生命安全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是对个人与他人乃至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保护、热爱与敬畏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要从多层面进行展开,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把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人的一生。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主要从现实的角度来展开,相关学者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相关部门并没有付出实践,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理论与实践领域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生命安全教育能够真正地被重视起来,能够行动起来,打破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的常态。因为就社会而言,学生的安全教育正在以它的历史确定它的需要,以它的现实强调它的必要,以它的未来显示它的重要。
通过查询研究,目前有关生命安全教育的文章共有37篇,其中专门写火灾的有3篇,涉及国际安全教育的有2篇,以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有3篇,与学科渗透相结合的有9篇,写安全教育异化的有2篇,其余18篇是写生命安全教育或是写与生命安全教育相关的制度方面的。通过对这些文章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论文是围绕现实存在的问题或是发生的事件进行就事论事的评析。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对这些文章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生命安全教育的内涵、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的对策)进行比较并稍加评析,最后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一 关于生命安全教育内涵的研究述评
目前我国学者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研究涉及的较少,所以这里只对安全教育的内涵进行述评。我国学者王开永认为:安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的生命进行安全的教育,即学校、家庭和社会,以情境体验、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体育课程为载体,分不同的年龄阶段,根据其不同的活动能力,以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分析案例和模拟现场,从基本的生活自理和自卫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虚拟课堂和野外的强化训练及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等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各种危险情况的产生、状况、后果和预防措施等知识能力的传授。我国学者欧文姬将学校安全教育概括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文化程度、社会经验、学业安排、日常生活、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对其在安全意识、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分阶段进行的培养和训练。我国学者袁桂艳认为:安全教育就是要把对师生进行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融入到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
总的来说,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们在“安全教育”的内涵方面仍然存在诸多分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生命安全教育做出了不同的界定:有的学者看似比较全面,实则主要是侧重从体育方面进行归纳的;有的学者概括的较为笼统,没有详细化;有的学者概括的也不够全面,表述的是一种生命安全教育的狭窄化,注重的是对安全教育知识的灌输传授。
其实安全教育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括身体的安全,还包括心理的安全和情感安全。除了对其进行安全意识、安全防卫、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之外,还要关注到学生生命的精神成长。在应试主义教育的大背景下,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对于青年人的训练、人们接受的大量信息等,这一切的负面作用都有可能导致人格的分裂。过早地成熟压抑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激情和快乐,久积的怨恨让他们体会不到人世间的美好情感。用马尔库塞的话说就是“单向度的人”。所以关注生命的精神成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是非常迫切且非常重要的。
二 关于威胁学生生命安全因素的研究述评
从中国期刊网选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事故灾难(溺水、交通、踩踏、意外事故);社会安全事故;自然灾害(洪水、地震、泥石流、台风、塌方);公共卫生(食物中毒、食品卫生安全)。
文章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对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展开叙述,都是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进行的,这种简单化的线性思维使我们无法去触及问题的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将出现越来越多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因素,比如现在由海啸地震引发的日本核泄漏事件,最近频繁发生的大学生伤人事件(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安全教育衔接存在着重大问题,这应该引起我们教育界足够的重视与反思。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我们要珍爱学生的生命,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安全,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关注生命个体的全方位提升。
三 关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述评
在实施途径方面,张丽认为要建立健全学校安全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安全目标责任制。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及管理的指导、操作、检查、监督制度,实行目标化管理,采取措施,定期检查、监督。任克勇认为,做到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坚持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先行,把一切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曹建忠认为,明确安全责任,抓安全管理。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明确安全由行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责任人同时抓的责任机制,将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一个人。
我国一些学者试图用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学科相结合这一途径,来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这样又派生出这一领域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尹贻伟认为,生命安全教育即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来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理论的界定和诠释,把生命安全教育理论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推广,在体育健康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胡炬波对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体育课程将体育的内容和安全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提高了教学的情境性、趣味性和灵活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不仅可以增强抵抗各种伤害的能力,而且可以磨练和强化意志。曹湘也从理论研究、实践环节、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通过理论研究探讨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安全教育的融合,突出人的生命价值和安全防范知识技能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健康职业人才具有开拓意义”。
一些学者主张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任克勇认为,学校要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舒适的教学环境,不管室内室外、用水用电、体育活动、实验教学、课间游戏等,都要保障学生安全。要定期举办安全教育专刊(黑板报、手抄报),组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演讲赛、安全知识竞赛、安全问题实践活动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金德能认为,学校安全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务必确保他们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环境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改变人。没有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学生的身心就会受到威胁,他们就无法安心学习、静下心来读书。王振良认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加强学校安全教育,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刘德才认为,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生命安全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是对个人与他人乃至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保护、热爱与敬畏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途径要从多层面进行展开,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把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人的一生。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主要从现实的角度来展开,相关学者对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相关部门并没有付出实践,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理论与实践领域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生命安全教育能够真正地被重视起来,能够行动起来,打破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的常态。因为就社会而言,学生的安全教育正在以它的历史确定它的需要,以它的现实强调它的必要,以它的未来显示它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