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學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加自主的、探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一种终身发展的能力。自主探索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强调通过自主探索,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但由于小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探索任务,因此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科学引领。
【关键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策略是“自主探究”。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智能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现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引导自主探索,培养探索信心
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探索,并对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暂时失败,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而应发挥情感效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探索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平行四边形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求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1)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等。事实证明,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只要教师精心地“扶”一下,就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索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设计与旧知有联系的、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让学生考老师,由学生随意列举一些整数,老师马上就告诉学生,哪个数能被2、3或5整除。起初学生感到怀疑,但经验证,进而转为赞叹。于是我就因势提出:“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答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诀窍!”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我就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投入到后面的探索学习中去。我认为,无论在课始还是课中,教师都应该想办法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把学习动机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自主地去探索新知。
三、努力创设条件,提供探索机会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加活动,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让同桌合作,用若干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大长方形,边拼边记录长、宽、所用小正方形的个数、大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1)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继而在例2求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就知道只要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再利用长×宽求出面积就行了。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不但发现了新知,掌握了新知,而且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
四、指导探索策略,教会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如何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甚至“发现”知识的能力。所以,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28×12时,我提出要求:你能自己想办法算出它的结果吗?这个要求的提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驱使学生积极探索。结果,学生想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28×10=280(元) 28×6=168(元) 28×2=56 (元) 168×2=336(元)
280 56=336(元)
最后,让学生观察、分析,通过第一种口算方法得出笔算方法。通过探索方法的指导,既教会了学生思考方法,又激活了学生探索的动机,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的学习能力,真正地自主探索。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策略是“自主探究”。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教学,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与创造者。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智能和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现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引导自主探索,培养探索信心
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探索,并对于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暂时失败,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而应发挥情感效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增强探索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平行四边形可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求面积?(2)转化前后图形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整个教学过程,教会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本领:(1)应用知识间的转化和联系;(2)动手操作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3)认真观察比较、有序地思考问题等。事实证明,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只要教师精心地“扶”一下,就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对数学的自主探索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设计与旧知有联系的、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先让学生考老师,由学生随意列举一些整数,老师马上就告诉学生,哪个数能被2、3或5整除。起初学生感到怀疑,但经验证,进而转为赞叹。于是我就因势提出:“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答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诀窍!”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我就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投入到后面的探索学习中去。我认为,无论在课始还是课中,教师都应该想办法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把学习动机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自主地去探索新知。
三、努力创设条件,提供探索机会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加活动,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让同桌合作,用若干个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个大长方形,边拼边记录长、宽、所用小正方形的个数、大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1)用了多少个小正方形,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继而在例2求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就知道只要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再利用长×宽求出面积就行了。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不但发现了新知,掌握了新知,而且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与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提高了实践能力,激发了创新意识。
四、指导探索策略,教会学习方法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如何学习,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甚至“发现”知识的能力。所以,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到“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28×12时,我提出要求:你能自己想办法算出它的结果吗?这个要求的提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驱使学生积极探索。结果,学生想出了两种不同的方法:
28×10=280(元) 28×6=168(元) 28×2=56 (元) 168×2=336(元)
280 56=336(元)
最后,让学生观察、分析,通过第一种口算方法得出笔算方法。通过探索方法的指导,既教会了学生思考方法,又激活了学生探索的动机,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探索的学习能力,真正地自主探索。
总之,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亲自实践,运用自己的大脑主动去思考,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