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读文本对理解课文的内涵非常有帮助。教师在细读《马说》一文后所设计的教学过程,是依照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素养的要求来进行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文细读,深入挖掘其内涵,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点明其中的寓意和内涵。这个过程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细读的基础之上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语言简洁,但思想却很丰富,因此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入选了很多版本的教材。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方法,把道理放在具体的事物中。学生在这之前也学过采用类似写法的文章,即借助具体事物来阐明某一道理。整篇文章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形象思维来描写千里马、伯乐以及食马者三个喻体,把大量的事实摆在读者面前,将作者的人才观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准文言文的字词,并大致理解文章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体会句子的节奏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其次是要掌握有关的文言文知识,尤其是掌握虚词和实词的具体用法,并进一步了解这类文体的具体特点。最后是要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细细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立足于课文内容,通过细读来深挖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学生对“说”这一类文体虽然接触不多,但多少也有些了解,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遇到问题时,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不了时再和同学讨论、交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理解文言文以及感悟课文情感的能力。
三、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大意和文中的虚词、实词;理解千里马和伯乐所蕴含的寓意,熟悉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细读文章,品味语言,深挖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文中的细节,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千里马和伯乐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与课时安排
相对白话文而言,文言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本,需要学生认真细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探究这些问题,从而解决他们阅读过程中的困惑。要想深挖这篇课文的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则需要设计能够考量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借助问题引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同时,让学生多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语言,从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知识积累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而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讨论和发言的机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要掌握文言文的字词读音和意思,从而把文意理解透彻;第二课时是要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深挖内涵,感悟情感。
五、课前准备
教师:细读课文,准备好课件。
学生:查阅辞典,根据文中注释,掌握全文所有字词的正确读音。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朗读,并且读准字词的读音,知道词语的意思,理解文章大意。这里主要强调对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的使用,利用文下注释搭建起细读课文的支架,从而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文字词,并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意思。第一课时在课文细读方面体现的并不多,细读主要放在了第二课时,通过细读文本进而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因此,这里主要呈现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六、过程设计
1.导入课文,朗读课文
2.探究问题,理解内容,把握主题
师:作者所写的养马人和千里马各自都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到依据。(学生要从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对养马人和千里马的不同感情)
生:从“一食或尽粟一石”这里可以看出千里马的食量非常大。
生: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可以看出养马人是没有眼光的,同时也很无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拨和引导)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重新细读课文,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这里完成了阅读目标中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内容层次。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评判千里马和养马人,有助于学生整合、提取全文信息。这个过程体现的是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挖掘课文内涵的策略。
课件显示作者资料:韩愈在二十五岁的时候中进士,“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留下了《师说》等大量的诗文,还写下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名言。
师:同学们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你们认为作者是千里马吗?为什么作者和千里马的遭遇这么相似?第二,课文中所讲的千里马、伯乐以及食马者都有怎样的寓意?
生:作者在这里将自己比作千里马,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触。这里的千里马寓意着人才;伯乐寓意着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意着昏庸无道的统治者和政府官员。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独立处理问题的人。通过理解这两个问题,学生明确了作者的想法,从而揭示了《马说》的意义,并熟悉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同时,这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教师引导学生深挖课文内涵的策略。
3.细读课文,深挖内涵
师:作者在文中究竟是怎么以千里马为喻体来阐述人才问题,表达情感的?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重新回到课文,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句和后面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间是什么关系?究竟哪一句才是课文的中心句? 教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第一句揭示了一个常识,而且指出了千里马与伯乐是一个依存关系,这就点明了论证的前提,从而为后文的食马者不了解千里马作了铺垫。第二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正因为没有那么多伯乐,才会导致很多千里马没有被发掘,继而引出“世界上并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发现人才的伯乐”这一观点,从而证明千里马被埋没是必然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二:“马之千里者……力不足”这几句究竟表达什么意思?
问题三:文中为什么说“才美不外见”“安求其能千里也”?
学生通过积极地探讨和争论,最终得出了发挥人才能力的三个条件:地位、待遇以及任务。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答案揭示出课文的内涵:要给有才能的人高爵位,要给予有才的人丰厚的报酬,赋予其权力。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设计意图:把这几个问题作为支架,以此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之上挖掘本文隐藏的内涵。在这里,教师主要采用了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细读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四:“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同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经过分析得出作者在这一细节问题上用了排比的手法,将“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总结出来,并将前面没有正面道出的相关论述放到这里,相当于一个总结。而这个总结正是课文的主旨所在,也就是用人的具体方法。这里要抓住“临之”二字详细品味,因为它放在这里有很深的含义,表现了食马者的有眼无珠。教师在这里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天下无马”这一句,并体会作者所勾勒的“食马者”的嘴脸及对其的讽刺。
设计意图:这里还是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在细读的过程中注意对细节的阐述,某些部分要字斟句酌,感受用语之精妙。
4.细读语言,感悟情感
师:下面我们借助声音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
(出示課件)不以千里称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不知马也。请认真读这三个“也”字。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出课文中每一段末的“也”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仔细朗读之后能够体会到每个“也”所表达的语气及语调取决于每一段落所描述的具体内容。第一段最后的“也”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第二段末尾的“也”则表达了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第三段末尾的“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嘲讽。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的时候,尝试去掉末尾的“也”字,感受语气,并对比两种读法,从而加深对“也”字情感的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之处,通过语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5.拓展延伸
(1)争鸣
这篇课文把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也表达了作者对众多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引起了后世万千读者的共鸣,历经一千多年的传颂,现在仍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但是,也有人认为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过于夸大了伯乐的作用,认为人成才,内因发挥着主要作用,所以这种说法不符合客观规律。对这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
(2)一鸣惊人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匹“千里马”,你觉得怎样才能够获得伯乐的赏识?
学生积极地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得出两种办法:一是毛遂自荐,自己主动去寻找伯乐;二是等待机会,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设计意图:设置课文外的问题,让学生拓展思维。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尊重其看法,使其思维不受限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6.小结
学到最后,老师在这里要送给同学们一段话:不要过于担心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合适的位置,而是要看到自己是否有胜任这个位置的才华;不要担心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华,而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7.布置课外作业
以“内力和外力”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本文立足于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情感。文言文与白话文区别很大,初中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本文设计了两个学时,第一个学时以读准、读懂字词,理解文章大意为主。这是细读的基础,在读起来没有障碍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教师创设了多个情境、设置了多个问题,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拓展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感悟作者思想情感的教学目的。
【本成果受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16YJ0900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马说》是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语言简洁,但思想却很丰富,因此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入选了很多版本的教材。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方法,把道理放在具体的事物中。学生在这之前也学过采用类似写法的文章,即借助具体事物来阐明某一道理。整篇文章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形象思维来描写千里马、伯乐以及食马者三个喻体,把大量的事实摆在读者面前,将作者的人才观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准文言文的字词,并大致理解文章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体会句子的节奏以及需要重读的地方。其次是要掌握有关的文言文知识,尤其是掌握虚词和实词的具体用法,并进一步了解这类文体的具体特点。最后是要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细细品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立足于课文内容,通过细读来深挖文章的思想内涵。
二、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学生对“说”这一类文体虽然接触不多,但多少也有些了解,而且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遇到问题时,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决不了时再和同学讨论、交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培养其分析问题、理解文言文以及感悟课文情感的能力。
三、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理解文章大意和文中的虚词、实词;理解千里马和伯乐所蕴含的寓意,熟悉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细读文章,品味语言,深挖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文中的细节,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千里马和伯乐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设想与课时安排
相对白话文而言,文言文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文本,需要学生认真细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探究这些问题,从而解决他们阅读过程中的困惑。要想深挖这篇课文的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则需要设计能够考量学生思考能力的问题,借助问题引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同时,让学生多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语言,从中感悟作者的情感。
知识积累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而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讨论和发言的机会。
本课的教学设计一共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要掌握文言文的字词读音和意思,从而把文意理解透彻;第二课时是要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深挖内涵,感悟情感。
五、课前准备
教师:细读课文,准备好课件。
学生:查阅辞典,根据文中注释,掌握全文所有字词的正确读音。
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朗读,并且读准字词的读音,知道词语的意思,理解文章大意。这里主要强调对课文下面的注释以及工具书的使用,利用文下注释搭建起细读课文的支架,从而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文字词,并能够初步理解课文的意思。第一课时在课文细读方面体现的并不多,细读主要放在了第二课时,通过细读文本进而深入挖掘课文的内涵。因此,这里主要呈现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六、过程设计
1.导入课文,朗读课文
2.探究问题,理解内容,把握主题
师:作者所写的养马人和千里马各自都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并从文中找到依据。(学生要从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对养马人和千里马的不同感情)
生:从“一食或尽粟一石”这里可以看出千里马的食量非常大。
生: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可以看出养马人是没有眼光的,同时也很无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拨和引导)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重新细读课文,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这里完成了阅读目标中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内容层次。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评判千里马和养马人,有助于学生整合、提取全文信息。这个过程体现的是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挖掘课文内涵的策略。
课件显示作者资料:韩愈在二十五岁的时候中进士,“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留下了《师说》等大量的诗文,还写下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名言。
师:同学们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你们认为作者是千里马吗?为什么作者和千里马的遭遇这么相似?第二,课文中所讲的千里马、伯乐以及食马者都有怎样的寓意?
生:作者在这里将自己比作千里马,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感触。这里的千里马寓意着人才;伯乐寓意着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意着昏庸无道的统治者和政府官员。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来,使学生成为独立处理问题的人。通过理解这两个问题,学生明确了作者的想法,从而揭示了《马说》的意义,并熟悉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同时,这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教师引导学生深挖课文内涵的策略。
3.细读课文,深挖内涵
师:作者在文中究竟是怎么以千里马为喻体来阐述人才问题,表达情感的?请大家再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重新回到课文,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句和后面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间是什么关系?究竟哪一句才是课文的中心句? 教师在这里要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第一句揭示了一个常识,而且指出了千里马与伯乐是一个依存关系,这就点明了论证的前提,从而为后文的食马者不了解千里马作了铺垫。第二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正因为没有那么多伯乐,才会导致很多千里马没有被发掘,继而引出“世界上并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发现人才的伯乐”这一观点,从而证明千里马被埋没是必然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二:“马之千里者……力不足”这几句究竟表达什么意思?
问题三:文中为什么说“才美不外见”“安求其能千里也”?
学生通过积极地探讨和争论,最终得出了发挥人才能力的三个条件:地位、待遇以及任务。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答案揭示出课文的内涵:要给有才能的人高爵位,要给予有才的人丰厚的报酬,赋予其权力。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设计意图:把这几个问题作为支架,以此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之上挖掘本文隐藏的内涵。在这里,教师主要采用了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细读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四:“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同上下文有什么联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经过分析得出作者在这一细节问题上用了排比的手法,将“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总结出来,并将前面没有正面道出的相关论述放到这里,相当于一个总结。而这个总结正是课文的主旨所在,也就是用人的具体方法。这里要抓住“临之”二字详细品味,因为它放在这里有很深的含义,表现了食马者的有眼无珠。教师在这里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天下无马”这一句,并体会作者所勾勒的“食马者”的嘴脸及对其的讽刺。
设计意图:这里还是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在细读的过程中注意对细节的阐述,某些部分要字斟句酌,感受用语之精妙。
4.细读语言,感悟情感
师:下面我们借助声音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
(出示課件)不以千里称也;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不知马也。请认真读这三个“也”字。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出课文中每一段末的“也”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仔细朗读之后能够体会到每个“也”所表达的语气及语调取决于每一段落所描述的具体内容。第一段最后的“也”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第二段末尾的“也”则表达了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第三段末尾的“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嘲讽。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的时候,尝试去掉末尾的“也”字,感受语气,并对比两种读法,从而加深对“也”字情感的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之处,通过语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5.拓展延伸
(1)争鸣
这篇课文把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也表达了作者对众多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引起了后世万千读者的共鸣,历经一千多年的传颂,现在仍被很多人奉为经典。但是,也有人认为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过于夸大了伯乐的作用,认为人成才,内因发挥着主要作用,所以这种说法不符合客观规律。对这种说法,你有什么看法?
(2)一鸣惊人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匹“千里马”,你觉得怎样才能够获得伯乐的赏识?
学生积极地讨论、交流。通过讨论得出两种办法:一是毛遂自荐,自己主动去寻找伯乐;二是等待机会,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设计意图:设置课文外的问题,让学生拓展思维。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尊重其看法,使其思维不受限制,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6.小结
学到最后,老师在这里要送给同学们一段话:不要过于担心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没有合适的位置,而是要看到自己是否有胜任这个位置的才华;不要担心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华,而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7.布置课外作业
以“内力和外力”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本文立足于文本细读,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情感。文言文与白话文区别很大,初中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本文设计了两个学时,第一个学时以读准、读懂字词,理解文章大意为主。这是细读的基础,在读起来没有障碍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教师创设了多个情境、设置了多个问题,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和时间,拓展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感悟作者思想情感的教学目的。
【本成果受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16YJ09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