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文章介绍了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性意识,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积极影响。情绪高涨,精神焕发,学习工作就积极主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更重要的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各学科教师都很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我在近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掌握一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必须创造一系列的条件。
1.明确历史知识对社会的意义是形成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兴趣及兴趣倾向有特殊的影响。
2.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任务。仅对知识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还不足以保证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为了某种具有的实际任务而进行探讨,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其认识兴趣。
3.积累历史知识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对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感到学有所得,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顺利地形成、发展起来。另外,学生积极的心智活动、必要的技能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都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
二、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1.故事化、通俗化的讲述。对一些历史教材,教师要善于进行故事化的讲述。所谓故事化,并非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而随意编讲故事,而是通过有细节、有场面的具体描述,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鲜活起来,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述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据史实向学生讲述“三皇五帝”的故事,如黄帝战蚩尤、神农氏尝百草、舜帝的孝敬、大禹治水等。通过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既学到知识,又加深对祖国的了解,还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把历史现象同一定的历史背景、环境联系起来。历史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遥远的。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把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社会环境呈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拓展想象的时空,这对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历史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辛亥革命”这节的教学可以和当时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以后的中国的内忧外患的情况联系起来,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联系起来学习。
3.善于为学生选择能揭示历史时代的事件本质的历史文献,以增强叙述的说服力。帮助学生增强对史实的认识。例如我在上《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一课时,学生把我国北宋的民族英雄杨业与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混为一谈,产生误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根据史实介绍杨业的其人其事,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选择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向学生讲解,从而有力地加深学生对杨业这一史实人物的认识,同时调动学生读史和查阅资料的积极性。
4.引用适当的诗歌、民谣,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如通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打击,唐王朝由盛变衰。
三、注意教学的启发诱导,再现历史情景
1.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调动视听,创设情境。在历史课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录音)像(录像、投影、幻灯)手段,再现历史现象产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官渡之战的始末,给学生以初步认识。随后教师可选择表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的影像,边放录音边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彩描绘,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此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浓厚的兴趣,而且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这样认识与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深刻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3.教师要善于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或已经发展知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到“疑必问、问必解”。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必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根据已积累的历史知识和教师提供的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勤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走入历史”,挖掘兴趣的深刻性。所谓“走入历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进入角色”。不过这一角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再现历史景象与历史角色。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体察、认识历史,从而阐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深入掌握历史知识。挖掘学生兴趣的深刻性的目的是使学生“走入历史”。教师必须在对教材认识分析、选择适当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材,提高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北京三中教师朱尔澄在这方面的做法颇具特色。例如她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面。她让学生扮演群儒与诸葛亮就抗曹问题进行辩论,结论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让学生进入角色,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具史实以力争”。教师可在论战结束后,将辩论结果加工成系统的结论。此法对于学生不断巩固提高兴趣,提升兴趣的层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手段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只有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勇于学习,勇于创新,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方法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性意识,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和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积极影响。情绪高涨,精神焕发,学习工作就积极主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让人更多地接触该领域的内容,让人积极主动地寻找答案。”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更重要的影响。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各学科教师都很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我在近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掌握一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意味着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还意味着在从事活动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必须创造一系列的条件。
1.明确历史知识对社会的意义是形成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兴趣及兴趣倾向有特殊的影响。
2.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生面临某种实际任务。仅对知识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还不足以保证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使学生为了某种具有的实际任务而进行探讨,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其认识兴趣。
3.积累历史知识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对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感到学有所得,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顺利地形成、发展起来。另外,学生积极的心智活动、必要的技能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都能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
二、生动具体讲解史实,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1.故事化、通俗化的讲述。对一些历史教材,教师要善于进行故事化的讲述。所谓故事化,并非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而随意编讲故事,而是通过有细节、有场面的具体描述,用通俗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鲜活起来,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述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据史实向学生讲述“三皇五帝”的故事,如黄帝战蚩尤、神农氏尝百草、舜帝的孝敬、大禹治水等。通过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既学到知识,又加深对祖国的了解,还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把历史现象同一定的历史背景、环境联系起来。历史现象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遥远的。教师在讲授时,可以把历史现象发生的时间、地点、自然、社会环境呈现于学生面前,为学生拓展想象的时空,这对学生形成完整、正确的历史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辛亥革命”这节的教学可以和当时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以后的中国的内忧外患的情况联系起来,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联系起来学习。
3.善于为学生选择能揭示历史时代的事件本质的历史文献,以增强叙述的说服力。帮助学生增强对史实的认识。例如我在上《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一课时,学生把我国北宋的民族英雄杨业与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混为一谈,产生误会。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根据史实介绍杨业的其人其事,分析小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另一方面选择部分历史文献资料向学生讲解,从而有力地加深学生对杨业这一史实人物的认识,同时调动学生读史和查阅资料的积极性。
4.引用适当的诗歌、民谣,以增强叙述的形象性和真实感。如通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打击,唐王朝由盛变衰。
三、注意教学的启发诱导,再现历史情景
1.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调动视听,创设情境。在历史课教学中,有些内容可以重新利用音(录音)像(录像、投影、幻灯)手段,再现历史现象产生的时间、地点、历史背景及其过程,给学生以充分的感性认识。例如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官渡之战”时,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官渡之战的始末,给学生以初步认识。随后教师可选择表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的影像,边放录音边详细介绍战争的经过。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斗场面,听着老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所做的精彩描绘,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此举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浓厚的兴趣,而且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这样认识与分析历史,对学生加深记忆、深刻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3.教师要善于结合现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联系现实是为了说明现代事实的历史根源,或已经发展知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培养学生“以古鉴今”的认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到“疑必问、问必解”。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必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根据已积累的历史知识和教师提供的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勤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5.“走入历史”,挖掘兴趣的深刻性。所谓“走入历史”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进入角色”。不过这一角色是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再现历史景象与历史角色。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下,体察、认识历史,从而阐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深入掌握历史知识。挖掘学生兴趣的深刻性的目的是使学生“走入历史”。教师必须在对教材认识分析、选择适当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教材,提高学生兴趣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北京三中教师朱尔澄在这方面的做法颇具特色。例如她在讲《赤壁之战》时,就孙刘联合抗曹的问题,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面。她让学生扮演群儒与诸葛亮就抗曹问题进行辩论,结论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让学生进入角色,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根据当时的客观条件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论据,“具史实以力争”。教师可在论战结束后,将辩论结果加工成系统的结论。此法对于学生不断巩固提高兴趣,提升兴趣的层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手段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只有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勇于学习,勇于创新,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