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全市工信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产业能级稳步提升,为奋力展示“重要窗口”头雁风采贡献经信力量
“十三五”期间,杭州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加快落实“新制造业计划”,打造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全市工信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产业能级稳步提升,为奋力展示“重要窗口”头雁风采贡献经信力量。
数字经济引领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构筑发展新体制。2018年,杭州市召开“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推动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成立由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专项考核,连续三年开展“三化融合”“双引擎”比学赶超活动。先后出台了软件名城、集成电路、5G产业发展等若干政策。在市本级工信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5亿元,在科技、文创等领域每年共安排10多亿元资金,加大对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产业项目进行扶持。结合全省数字经济统计要求,建立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分行业监测体系。
聚焦核心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部省市共建国际级软件名城,持续做大做强信息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核心产业。2019年,杭州信息软件业务收入位居全国中心城市第五、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八成以上,利润总额位居全国城市第一。紧盯集成电路产业,推进中欣晶圆、中电海康、紫光恒越等一批“芯”项目落地。杭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中电海康、大华股份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每年滚动实施一批具体项目。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抢抓国产替代机遇,加快数字安防、通信网络设备等主导产业链提升,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
紧盯融合应用,推动数字化发展变革。2019年起,杭州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攻关项目318个,推广项目2514个,上云企业26379家,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超过90%。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6家企业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工厂”认定名单,全市26个项目入选2020年浙江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名单。全面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完善城市大腦顶层架构体系,拓展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接入全市各部门和区县市的204个数字驾驶舱,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政府决策能力。加快建设数字新基建,围绕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5G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加大5G商用和产业化,累计建成5G基站20430个,5G网络质量名列前茅。
制造业质效提升
健全体制机制,深化工作推进。2019年杭州市启动实施“新制造业计划”,2020年市“新制造业计划”专班和市工业专项组工作整合联动,推动工作开展。通过进一步完善市级“1+1+N”政策体系,牵头制定了“鲲鹏计划”、制造业数字化、小微企业园等若干扶持政策。全市14个地区实现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全覆盖。加速政策落地,推进惠企政策实现“亲清在线”秒兑。2020年,杭州市“1+12”防疫政策中的企业员工租房补贴目前已累计完成兑现61.8万人次,兑现资金达3.09亿元。市级“小升规”“光伏”“鲲鹏计划”等项目工信资金2.8亿元实现“线上秒达”。加强专班运作,全市累计完成企业码领码数64.2万家,列全省第一。在2020年全省二季度专班推进指数考核中,杭州4—6月考核分数分别位列全省第四、第一、第一;在三季度“最佳实践”考核中,杭州市滨江区“强基、补链、赋能,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显成效”成功入选省工业专班最佳实践案例。
突出产业培育,深化提档加速。杭州谋划产业生态,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梳理排摸,初步提出构建以智联网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万亿级产业为核心的“万千亿”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化转型升级,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亩均论英雄”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指导滨江区、萧山区、建德市、余杭区获得省政府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亩均论英雄”改革督查激励;“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919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8710家。强化经典传承,制定《杭州市支持历史经典产业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打造具有历史典藏意义的“江南忆·最e是杭州”杭州历史经典产业展示销售平台;发布首个经典时尚打卡地图、成功举办首届历史经典产业潮玩节。
抓有效投资,深化项目落地。杭州实施“清单管理”,建立全市“已签约未供地”“已供地未开工”“已开工未竣工”“已竣工未投产”“已投产未达产”5张清单,实施项目推进清单式管理。加强项目招引,重点对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排查摸底,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达到1025个,较年初项目数量增加214个。加速项目建设,完善工业投资项目库建设,全面开展项目排摸,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推动中电积海、信达生物、天境生物等产业链引擎性大项目落地开工。
抓平台载体,深化能级提升。推进空间平台建设。2018年以来,全市推动将142个园区整合形成35个重大产业支撑平台,形成“主业突出、创新引领、错位发展”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进小微园创建及智能化改造提升,2020年完成省级小微园申报认定47个、省级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认定11个,总量均位列全省第一。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服务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创新平台建设;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集聚地和向往地。推进活动平台建设。2020年10月,第15届“中国芯”产业促进大会在杭举办;2020年11月,第24届中国国际软博会首次走出北京,在杭举办。此外,云栖大会、智涌钱塘大会等活动已成为行业风向标。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完善服务机制。2019年,杭州市建立起“一位网格员对口服务1家重点企业+上下游企业+小微园”的工作机制,百名助企服务网格员在做好驻点企业服务的同时,向企业上下游412家关联企业和周边163个小微企业园延伸,形成企业问题收集、梳理、交办、督办、反馈工作闭环。
创新服务载体。杭州开设“亲清直播间”,组织市级涉企部门通过直播形式开展政策线上宣讲和互动答疑,累计举办税收优惠、技术改造、金融服务等政策直播活动43场,服务覆盖3万余家企业和单位。加强惠企服务平台应用,梳理各级各类惠企政策800余条,实现分行业、分地区向企业精准推送。
推动问题办理。杭州深化落实“四必到、四先到”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双万”服务小分队、助企服务网格员作用,深化助企服务工作。2020年共梳理企业困难问题193456项,办结193063项,办结率99.8%。深化推进“降本减负”,2020年累计为企业减负降本730.5亿元,兑现额继续位列全省第一。积极解决民企清欠,全市共排查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29792.93万元,涉及民营企业631家,100%完成上报台账清偿工作。
助力市场拓展。杭州深入开展“破六难”行动,深化杭产品推广应用,发布两批238家企业、440项杭州优质产品推荐目录,研究制定杭产汽车、信息消费等重点领域专项消费政策,启动“云上杭行”直播电商季活动,打好杭产品“直播带货、线下体验”等组合拳。在老旧小区改造、亚运场馆、地铁等重大工程和医院医保等重点领域开展产品对接,从2B、2G、2C三大领域率先破局。
(本文由杭州市经信局供稿)
“十三五”期间,杭州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加快落实“新制造业计划”,打造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全市工信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产业能级稳步提升,为奋力展示“重要窗口”头雁风采贡献经信力量。
数字经济引领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构筑发展新体制。2018年,杭州市召开“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推动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成立由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杭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年度重点工作进行专项考核,连续三年开展“三化融合”“双引擎”比学赶超活动。先后出台了软件名城、集成电路、5G产业发展等若干政策。在市本级工信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5亿元,在科技、文创等领域每年共安排10多亿元资金,加大对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产业项目进行扶持。结合全省数字经济统计要求,建立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分行业监测体系。
聚焦核心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部省市共建国际级软件名城,持续做大做强信息软件、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核心产业。2019年,杭州信息软件业务收入位居全国中心城市第五、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八成以上,利润总额位居全国城市第一。紧盯集成电路产业,推进中欣晶圆、中电海康、紫光恒越等一批“芯”项目落地。杭州市政府与阿里巴巴、中电海康、大华股份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每年滚动实施一批具体项目。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抢抓国产替代机遇,加快数字安防、通信网络设备等主导产业链提升,数字安防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
紧盯融合应用,推动数字化发展变革。2019年起,杭州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百千万”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全市已实施攻关项目318个,推广项目2514个,上云企业26379家,全市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超过90%。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6家企业入选浙江省首批“未来工厂”认定名单,全市26个项目入选2020年浙江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名单。全面拓展城市大脑应用,完善城市大腦顶层架构体系,拓展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接入全市各部门和区县市的204个数字驾驶舱,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和政府决策能力。加快建设数字新基建,围绕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5G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政策,加大5G商用和产业化,累计建成5G基站20430个,5G网络质量名列前茅。
制造业质效提升
健全体制机制,深化工作推进。2019年杭州市启动实施“新制造业计划”,2020年市“新制造业计划”专班和市工业专项组工作整合联动,推动工作开展。通过进一步完善市级“1+1+N”政策体系,牵头制定了“鲲鹏计划”、制造业数字化、小微企业园等若干扶持政策。全市14个地区实现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全覆盖。加速政策落地,推进惠企政策实现“亲清在线”秒兑。2020年,杭州市“1+12”防疫政策中的企业员工租房补贴目前已累计完成兑现61.8万人次,兑现资金达3.09亿元。市级“小升规”“光伏”“鲲鹏计划”等项目工信资金2.8亿元实现“线上秒达”。加强专班运作,全市累计完成企业码领码数64.2万家,列全省第一。在2020年全省二季度专班推进指数考核中,杭州4—6月考核分数分别位列全省第四、第一、第一;在三季度“最佳实践”考核中,杭州市滨江区“强基、补链、赋能,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显成效”成功入选省工业专班最佳实践案例。
突出产业培育,深化提档加速。杭州谋划产业生态,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梳理排摸,初步提出构建以智联网产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万亿级产业为核心的“万千亿”产业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深化转型升级,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亩均论英雄”改革、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指导滨江区、萧山区、建德市、余杭区获得省政府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亩均论英雄”改革督查激励;“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919家,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作坊)8710家。强化经典传承,制定《杭州市支持历史经典产业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打造具有历史典藏意义的“江南忆·最e是杭州”杭州历史经典产业展示销售平台;发布首个经典时尚打卡地图、成功举办首届历史经典产业潮玩节。
抓有效投资,深化项目落地。杭州实施“清单管理”,建立全市“已签约未供地”“已供地未开工”“已开工未竣工”“已竣工未投产”“已投产未达产”5张清单,实施项目推进清单式管理。加强项目招引,重点对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排查摸底,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市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达到1025个,较年初项目数量增加214个。加速项目建设,完善工业投资项目库建设,全面开展项目排摸,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有效推动中电积海、信达生物、天境生物等产业链引擎性大项目落地开工。
抓平台载体,深化能级提升。推进空间平台建设。2018年以来,全市推动将142个园区整合形成35个重大产业支撑平台,形成“主业突出、创新引领、错位发展”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推进小微园创建及智能化改造提升,2020年完成省级小微园申报认定47个、省级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认定11个,总量均位列全省第一。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服务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创新平台建设;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成为互联网创业者的集聚地和向往地。推进活动平台建设。2020年10月,第15届“中国芯”产业促进大会在杭举办;2020年11月,第24届中国国际软博会首次走出北京,在杭举办。此外,云栖大会、智涌钱塘大会等活动已成为行业风向标。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完善服务机制。2019年,杭州市建立起“一位网格员对口服务1家重点企业+上下游企业+小微园”的工作机制,百名助企服务网格员在做好驻点企业服务的同时,向企业上下游412家关联企业和周边163个小微企业园延伸,形成企业问题收集、梳理、交办、督办、反馈工作闭环。
创新服务载体。杭州开设“亲清直播间”,组织市级涉企部门通过直播形式开展政策线上宣讲和互动答疑,累计举办税收优惠、技术改造、金融服务等政策直播活动43场,服务覆盖3万余家企业和单位。加强惠企服务平台应用,梳理各级各类惠企政策800余条,实现分行业、分地区向企业精准推送。
推动问题办理。杭州深化落实“四必到、四先到”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双万”服务小分队、助企服务网格员作用,深化助企服务工作。2020年共梳理企业困难问题193456项,办结193063项,办结率99.8%。深化推进“降本减负”,2020年累计为企业减负降本730.5亿元,兑现额继续位列全省第一。积极解决民企清欠,全市共排查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29792.93万元,涉及民营企业631家,100%完成上报台账清偿工作。
助力市场拓展。杭州深入开展“破六难”行动,深化杭产品推广应用,发布两批238家企业、440项杭州优质产品推荐目录,研究制定杭产汽车、信息消费等重点领域专项消费政策,启动“云上杭行”直播电商季活动,打好杭产品“直播带货、线下体验”等组合拳。在老旧小区改造、亚运场馆、地铁等重大工程和医院医保等重点领域开展产品对接,从2B、2G、2C三大领域率先破局。
(本文由杭州市经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