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于2005年7月参加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英语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赴英国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国际语言中心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修学培训。杜伦大学提供的“教师发展课程(Teachers Development Course)”使我在语言水平、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收益颇多,在十多所公立、私立中小学的现场参观、课堂观摩及参与的知识讲座等也让我对英国的基础教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作为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的西方国家,英国教育的高投入(占国家财政预算20%)、免费义务教育(5-16岁)、小班化管理(20人左右)、资源建设的信息化程度及学校享有的较高自主权等已为人熟知。不过,在学校管理与教学常规等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英国中小学同样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东西。在此笔者试列举几个案例,供同行们研究、参考。
教学设计——小游戏中蕴藏着大学问
乔安娜(Joanna Coley)是杜伦大学国际语言中心教授,她负责讲授教学法。她的第一课就上得特别“另类”,给每个学员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那天,在简单的问候与交流后,乔安娜让我们15名“新同学”站成一个圆圈,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桔子。她说,我要将它扔给你们中的一个,接到的人要说“我(的名字)是×××”,然后将它扔给任意的下一个。“I’m Joanna.”她先开始,并将小桔子扔出。接到小桔子的同学也说出自己的名字,并传给下一位。我觉得这个游戏也太简单了,于是有点漫不经心,暗暗嘀咕这位洋教师是不是弄错了教学对象,当我们是幼儿园小朋友了。
然而,第二轮游戏的难度猛然加大。她要求扔桔子的人必须说“我是×××,你是×××”,然后扔给下一位同学。大家来自江苏各地,原本就不熟悉,而刚才每人都使用的是英文名字,根本没有想到去记住。为了少出洋相,我们总把小桔子扔回乔安娜或相对熟悉的人。乔安娜对我们的小把戏不置可否,但她自己每次都能正确地叫出我们的名字,真是不能不佩服她的记性。第二轮结束时,我出了一身冷汗。
第三轮游戏的要求是:扔桔子的人要说出自己的名字与自己的爱好。“I’m Joanna. I like tennis.”还是乔安娜先开始。看似不难,但有了前面的教训,这次大家都不敢小觑,参与活动特别专心,尽可能多地记住别人的名字与爱好。
第四轮游戏的要求自然是意料之中的。“I’m Joanna. I like tennis. You’re David. You like chess!”乔安娜将小桔子扔给我,并报出了我的姓名与爱好。尽管这一轮难度最大,但有了先前的准备,每个人轻松过关。
当我们回到座位上时,都松了一口气,感觉这个游戏挺好。毕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师生之间便熟悉了彼此的英文名及业余爱好。此时,乔安娜出的一道思考题“画龙点睛”:如果我们没有采用这个游戏,而是直接由老师与同学互相自我介绍,效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的确,这个游戏虽然不复杂,但要求参与者注意力高度集中,努力贮存接受的信息,否则就容易“出局”。有了这种心理,传递信息的效率反而比直接传递要高许多。我们一般将游戏教学定位在低年级,而且将其想象得过于麻烦。事实上,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更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正如乔安娜总结的,设计课堂小游戏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中,使交际活动更为真实,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兴趣。
“结构设计良好、运用时机恰当、教学目的明确的游戏实际上蕴含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成果,”乔安娜说,“在英国的中小学课堂上较为常见,会让每个学生自然地参与其中,效果当然比直接告知会好出许多”。
课堂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英国的中小学教师课时较多,从上班到下班几乎都在自己的教室里忙碌着。Hylton Red House School的初二数学教师彼特(Peter Jarvis)每周课时多达28节,另外还有两课时要用于参加类似于校际学科教研等活动。与其他教师一样,他的办公桌就在教室的一角,教室里面还有个狭长的小间,是他布置的资料室,有不少图书或作业资料供学生借阅。这儿的教室都没有讲台,但配备了比较先进的电子白板。白板不仅可以用于日常上课时演算示范,它还是一个超大的电脑显示屏,电脑系统还可以通过网络接入区域性的共享资源库,让师生随时调用需要的课件、图片等文件资料。
铃声一响,学生们涌进来找个座位坐下。彼特走到学生面前,介绍当天的新授课内容。偶尔会有学生插话提问,有时还会引起哄堂大笑。但他不以为意,微笑着进行解答。约15分钟后,彼特围绕所学内容布置练习题,教室里便安静下来。我很奇怪地发现,学生时不时地会掏出《乘法口诀表》来查。彼特解释说,口诀表只是工具,他觉得学生不必花时间去背诵。
在学生们做数学题的过程中,彼特会即时解答他们的困惑,并且常常不经意地走到那些学业略差的学生身后,或大加赞赏,或耐心指导。等大家都做完了,他先让学生按小组互相校对答案、讨论问题。然后,彼特将孩子们集中到白板前席地而坐,共同探讨解题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通常,他并不立即回答,而是鼓励一些比较积极的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演算、解释甚至争论。遇到较难的话题时,他也不直接出手,而是引导、带动大家思考。必要时,他还在白板上调出一些相关的题目做拓展性讲练。不知不觉间,一节课结束了。孩子们收拾起书包,奔向下一门课程的教室。而彼特也作简单整理,迎接另一拨学生。
这类“三分制”的授课模式在英国比较常见。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介绍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主要形式是讲授;第二阶段是体验阶段,布置当堂作业,主要形式是操练;第三阶段是反馈阶段,师生沟通问题,主要形式是互动。在这样的模式中,教学任务一般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做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当堂消化。这样,学生在课后一般没有巩固性作业,师生的负担都比较轻。
而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巩固性练习留在了课后,然后在第二天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在课上进行点评、讲解。完成作业评讲后,师生进入新授课环节,进入下一个循环。
比较一下两个模式,前者主张在45分钟的课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并即时处理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优点是课堂结构完整,学习效果良好,学生个体间差异小,缺点是课堂容量不大,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后者主张大容量的学习与输入,同时将学习任务延伸至课外。优点是时间充分,内容丰富,缺点是巩固与反馈周期长,容易增大个体间的差异。此外,课后作业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挤压了学生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甚至睡眠休息的时间,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课程管理——学生40%的时间花在课外活动上
在英国,约93%的学生进入公办学校,享受政府提供11年的免费义务教育,但私立学校并没有消失。私立学校最大的特色是男女分校,基本实行寄宿制。学校采用的教育体系有自身的特点,不受国家课程标准及统一测试的制约。
在2400多所私立学校中,坐落于泰晤士河畔温莎城堡对面的伊顿公学因走出过威灵顿、雪莱等才俊及17位英国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被称为精英文化教育的典范。通过主讲教育史的鲍比(Bob Anderson),我有幸结识伊顿公学校长安东尼(Anthony Little)。安东尼介绍说,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是伊顿的第一要旨,所以从走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学生就接受十分传统的教育形式。从起床到祷告仪式,从上课到参加活动,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校规的约束。为了保持良好的传统,学校对学生的衣着有着详细的规定。学生必须穿黑色燕尾服配白色衬衣、黑色长裤及黑色英式传统皮鞋上课。“穿着运动鞋走进教室是不可想象的事!” 安东尼说。
伊顿公学的教学制度有着一些鲜明的特点,如强调自由教学,自主选择。学生乐于在与老师讨论、争辩中学到知识。学校侧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经历数百年的开拓,伊顿发展出一整套较为独特的课程体系。除英文、数学、科学、计算机外,学生还修学音乐、戏剧、神学等功课,还必须参加包括马球、赛艇、击剑、柔道在内的30多种运动项目。在这里,每周有两个下午交给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每个男孩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和体育活动,“他们40%的时间是花在课外活动上面,校园生活非常丰富。几乎每名学生至少会演奏一门乐器。” 安东尼说,“学生在伊顿的5年完成的是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
自然,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同样重视,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似乎更符合伊顿的理念,“不追求第一”成为安东尼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这不禁使我联想起中国的中学教育。在应试化浪潮中,不少学养丰厚的名校受不住数字式成果的诱惑,逐步失去了自身的个性与特色,沦为造就“高分低能”学生的机器。事实上,优秀的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更需要责任感、创造力及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人格的培养并不影响学业的发展,每年伊顿多数的毕业生能考入世界名牌大学便是佐证。
“我们不追求学术方面的第一,只希望通过活动来细心地帮助学生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每当提及英国教育,安东尼的话时常在我耳畔响起。
校本培训——要增加教师的“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参观交流时,大多数公立学校的校长都会主动对我们聊起“学困生”的话题。“学困生”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学业障碍,如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困难的学生。另一类属于学业不良,其问题主要出现在学习行为上,如课堂上缺乏积极的思维参与,缺乏主动的情感投入,或因基础知识的薄弱造成阶段性学习困难。
由于英国的教育强调面向个体,理念是“每个孩子都很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所以学校一般配备专门的助理教师来负责处理学业障碍的“学困生”。但对于学业不良型,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当课堂管理要体现平等与宽容而非“师道尊严”时,干扰教学秩序的问题行为很容易增加。正如2005年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指出的,校园暴力不是主要问题行为,不断发生的低层次扰乱教学的事故才是当前校园的主要问题。它使教师精疲力竭,并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哄笑、吹口哨、传纸条、发出怪叫、吹泡泡糖、没有带对课本、不交作业等在每所学校或多或少地存在,以至于我们在某所学校参观时看到走廊上的宣传语竟然是“请一定要带好书本与笔来上学(Be sure to bring your textbooks and pencils to school)”。学生的不良行为让许多教师束手无策。英国教师联盟的一份对300名中学教师的调查表明,46%的教师因学生行为恶化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72%的教师因学生行为不端而考虑过辞职,14%的教师反映他们被学生攻击过。
尽管英国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十分严格,培训的国家标准多达33个(包含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但在课堂控制方面并没有系统培训过。许多学校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来改善现状。
教育电视台的“与贝里一起教学”成为较出色的培训材料。约翰·贝里(John Barrie)是著名的教育顾问,他尝试走进校园生活,并帮助教师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他访问了一名法语兼职教师,观察她在一个课堂纪律较差的7年级班的授课情况,并为她提出建议。珍妮(Jenny Watt)是某乡村普通学校——德雷顿学校(Drayton School)的法语教师,她曾在法国有数年的执教经验。学生的纪律问题让她很头疼,甚至影响到了她对那些有学习兴趣的孩子的教学。贝利建议她充分利用自身的活泼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使教学风格更加轻快、愉悦,以此来防范学生的课堂捣乱。贝利的忠告是,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是希望得到她的注意,如果与他们正面交锋就是在奖励他们,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你停止讲课。因此,要用正面的关注取代负面的关注。珍妮在随后的一堂课试了一试,惊喜地发现班里的困难生集中了学习的注意力,比以前更加投入了。
如今,英国的校本培训已经从过去的重视“技术资源”(如学科知识、课程结构、管理能力等)转向了“人力资源”,即促进教师拥有良好的教育理念、个性品质、交往能力。培训要让教师增加“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并以此来赢得学生的尊重。
应当注意到,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加快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学生的问题行为也开始呈现具体化、低龄化、复杂化。新一轮课程改革高举着“人文教育”的旗帜,这要求广大教师除良好的专业素质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要有一种极具活力与匠心的教育观以及使其充盈着“磁力”的职业素养,这种独特的人力资源可以成功地获得学生的注意、尊重与爱戴。如何增加教师对学生的“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
作为经济发达、文化积淀深厚的西方国家,英国教育的高投入(占国家财政预算20%)、免费义务教育(5-16岁)、小班化管理(20人左右)、资源建设的信息化程度及学校享有的较高自主权等已为人熟知。不过,在学校管理与教学常规等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英国中小学同样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东西。在此笔者试列举几个案例,供同行们研究、参考。
教学设计——小游戏中蕴藏着大学问
乔安娜(Joanna Coley)是杜伦大学国际语言中心教授,她负责讲授教学法。她的第一课就上得特别“另类”,给每个学员都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那天,在简单的问候与交流后,乔安娜让我们15名“新同学”站成一个圆圈,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桔子。她说,我要将它扔给你们中的一个,接到的人要说“我(的名字)是×××”,然后将它扔给任意的下一个。“I’m Joanna.”她先开始,并将小桔子扔出。接到小桔子的同学也说出自己的名字,并传给下一位。我觉得这个游戏也太简单了,于是有点漫不经心,暗暗嘀咕这位洋教师是不是弄错了教学对象,当我们是幼儿园小朋友了。
然而,第二轮游戏的难度猛然加大。她要求扔桔子的人必须说“我是×××,你是×××”,然后扔给下一位同学。大家来自江苏各地,原本就不熟悉,而刚才每人都使用的是英文名字,根本没有想到去记住。为了少出洋相,我们总把小桔子扔回乔安娜或相对熟悉的人。乔安娜对我们的小把戏不置可否,但她自己每次都能正确地叫出我们的名字,真是不能不佩服她的记性。第二轮结束时,我出了一身冷汗。
第三轮游戏的要求是:扔桔子的人要说出自己的名字与自己的爱好。“I’m Joanna. I like tennis.”还是乔安娜先开始。看似不难,但有了前面的教训,这次大家都不敢小觑,参与活动特别专心,尽可能多地记住别人的名字与爱好。
第四轮游戏的要求自然是意料之中的。“I’m Joanna. I like tennis. You’re David. You like chess!”乔安娜将小桔子扔给我,并报出了我的姓名与爱好。尽管这一轮难度最大,但有了先前的准备,每个人轻松过关。
当我们回到座位上时,都松了一口气,感觉这个游戏挺好。毕竟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师生之间便熟悉了彼此的英文名及业余爱好。此时,乔安娜出的一道思考题“画龙点睛”:如果我们没有采用这个游戏,而是直接由老师与同学互相自我介绍,效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的确,这个游戏虽然不复杂,但要求参与者注意力高度集中,努力贮存接受的信息,否则就容易“出局”。有了这种心理,传递信息的效率反而比直接传递要高许多。我们一般将游戏教学定位在低年级,而且将其想象得过于麻烦。事实上,理想的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更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过程。正如乔安娜总结的,设计课堂小游戏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中,使交际活动更为真实,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兴趣。
“结构设计良好、运用时机恰当、教学目的明确的游戏实际上蕴含着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成果,”乔安娜说,“在英国的中小学课堂上较为常见,会让每个学生自然地参与其中,效果当然比直接告知会好出许多”。
课堂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英国的中小学教师课时较多,从上班到下班几乎都在自己的教室里忙碌着。Hylton Red House School的初二数学教师彼特(Peter Jarvis)每周课时多达28节,另外还有两课时要用于参加类似于校际学科教研等活动。与其他教师一样,他的办公桌就在教室的一角,教室里面还有个狭长的小间,是他布置的资料室,有不少图书或作业资料供学生借阅。这儿的教室都没有讲台,但配备了比较先进的电子白板。白板不仅可以用于日常上课时演算示范,它还是一个超大的电脑显示屏,电脑系统还可以通过网络接入区域性的共享资源库,让师生随时调用需要的课件、图片等文件资料。
铃声一响,学生们涌进来找个座位坐下。彼特走到学生面前,介绍当天的新授课内容。偶尔会有学生插话提问,有时还会引起哄堂大笑。但他不以为意,微笑着进行解答。约15分钟后,彼特围绕所学内容布置练习题,教室里便安静下来。我很奇怪地发现,学生时不时地会掏出《乘法口诀表》来查。彼特解释说,口诀表只是工具,他觉得学生不必花时间去背诵。
在学生们做数学题的过程中,彼特会即时解答他们的困惑,并且常常不经意地走到那些学业略差的学生身后,或大加赞赏,或耐心指导。等大家都做完了,他先让学生按小组互相校对答案、讨论问题。然后,彼特将孩子们集中到白板前席地而坐,共同探讨解题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通常,他并不立即回答,而是鼓励一些比较积极的学生到白板前进行演算、解释甚至争论。遇到较难的话题时,他也不直接出手,而是引导、带动大家思考。必要时,他还在白板上调出一些相关的题目做拓展性讲练。不知不觉间,一节课结束了。孩子们收拾起书包,奔向下一门课程的教室。而彼特也作简单整理,迎接另一拨学生。
这类“三分制”的授课模式在英国比较常见。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介绍教学内容,布置学习任务,主要形式是讲授;第二阶段是体验阶段,布置当堂作业,主要形式是操练;第三阶段是反馈阶段,师生沟通问题,主要形式是互动。在这样的模式中,教学任务一般在课内完成,学生可以做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当堂消化。这样,学生在课后一般没有巩固性作业,师生的负担都比较轻。
而在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巩固性练习留在了课后,然后在第二天教师通过批改作业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在课上进行点评、讲解。完成作业评讲后,师生进入新授课环节,进入下一个循环。
比较一下两个模式,前者主张在45分钟的课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并即时处理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优点是课堂结构完整,学习效果良好,学生个体间差异小,缺点是课堂容量不大,教学内容相对较少;后者主张大容量的学习与输入,同时将学习任务延伸至课外。优点是时间充分,内容丰富,缺点是巩固与反馈周期长,容易增大个体间的差异。此外,课后作业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师生的负担,挤压了学生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甚至睡眠休息的时间,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课程管理——学生40%的时间花在课外活动上
在英国,约93%的学生进入公办学校,享受政府提供11年的免费义务教育,但私立学校并没有消失。私立学校最大的特色是男女分校,基本实行寄宿制。学校采用的教育体系有自身的特点,不受国家课程标准及统一测试的制约。
在2400多所私立学校中,坐落于泰晤士河畔温莎城堡对面的伊顿公学因走出过威灵顿、雪莱等才俊及17位英国首相、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被称为精英文化教育的典范。通过主讲教育史的鲍比(Bob Anderson),我有幸结识伊顿公学校长安东尼(Anthony Little)。安东尼介绍说,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是伊顿的第一要旨,所以从走进校门的第一天起,学生就接受十分传统的教育形式。从起床到祷告仪式,从上课到参加活动,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校规的约束。为了保持良好的传统,学校对学生的衣着有着详细的规定。学生必须穿黑色燕尾服配白色衬衣、黑色长裤及黑色英式传统皮鞋上课。“穿着运动鞋走进教室是不可想象的事!” 安东尼说。
伊顿公学的教学制度有着一些鲜明的特点,如强调自由教学,自主选择。学生乐于在与老师讨论、争辩中学到知识。学校侧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发展能力。经历数百年的开拓,伊顿发展出一整套较为独特的课程体系。除英文、数学、科学、计算机外,学生还修学音乐、戏剧、神学等功课,还必须参加包括马球、赛艇、击剑、柔道在内的30多种运动项目。在这里,每周有两个下午交给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每个男孩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团和体育活动,“他们40%的时间是花在课外活动上面,校园生活非常丰富。几乎每名学生至少会演奏一门乐器。” 安东尼说,“学生在伊顿的5年完成的是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
自然,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同样重视,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造力似乎更符合伊顿的理念,“不追求第一”成为安东尼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这不禁使我联想起中国的中学教育。在应试化浪潮中,不少学养丰厚的名校受不住数字式成果的诱惑,逐步失去了自身的个性与特色,沦为造就“高分低能”学生的机器。事实上,优秀的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更需要责任感、创造力及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人格的培养并不影响学业的发展,每年伊顿多数的毕业生能考入世界名牌大学便是佐证。
“我们不追求学术方面的第一,只希望通过活动来细心地帮助学生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每当提及英国教育,安东尼的话时常在我耳畔响起。
校本培训——要增加教师的“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在参观交流时,大多数公立学校的校长都会主动对我们聊起“学困生”的话题。“学困生”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属于学业障碍,如在聆听、说话、阅读、书写、推理和数学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困难的学生。另一类属于学业不良,其问题主要出现在学习行为上,如课堂上缺乏积极的思维参与,缺乏主动的情感投入,或因基础知识的薄弱造成阶段性学习困难。
由于英国的教育强调面向个体,理念是“每个孩子都很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所以学校一般配备专门的助理教师来负责处理学业障碍的“学困生”。但对于学业不良型,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当课堂管理要体现平等与宽容而非“师道尊严”时,干扰教学秩序的问题行为很容易增加。正如2005年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指出的,校园暴力不是主要问题行为,不断发生的低层次扰乱教学的事故才是当前校园的主要问题。它使教师精疲力竭,并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哄笑、吹口哨、传纸条、发出怪叫、吹泡泡糖、没有带对课本、不交作业等在每所学校或多或少地存在,以至于我们在某所学校参观时看到走廊上的宣传语竟然是“请一定要带好书本与笔来上学(Be sure to bring your textbooks and pencils to school)”。学生的不良行为让许多教师束手无策。英国教师联盟的一份对300名中学教师的调查表明,46%的教师因学生行为恶化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72%的教师因学生行为不端而考虑过辞职,14%的教师反映他们被学生攻击过。
尽管英国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十分严格,培训的国家标准多达33个(包含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但在课堂控制方面并没有系统培训过。许多学校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来改善现状。
教育电视台的“与贝里一起教学”成为较出色的培训材料。约翰·贝里(John Barrie)是著名的教育顾问,他尝试走进校园生活,并帮助教师们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他访问了一名法语兼职教师,观察她在一个课堂纪律较差的7年级班的授课情况,并为她提出建议。珍妮(Jenny Watt)是某乡村普通学校——德雷顿学校(Drayton School)的法语教师,她曾在法国有数年的执教经验。学生的纪律问题让她很头疼,甚至影响到了她对那些有学习兴趣的孩子的教学。贝利建议她充分利用自身的活泼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使教学风格更加轻快、愉悦,以此来防范学生的课堂捣乱。贝利的忠告是,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是希望得到她的注意,如果与他们正面交锋就是在奖励他们,因为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你停止讲课。因此,要用正面的关注取代负面的关注。珍妮在随后的一堂课试了一试,惊喜地发现班里的困难生集中了学习的注意力,比以前更加投入了。
如今,英国的校本培训已经从过去的重视“技术资源”(如学科知识、课程结构、管理能力等)转向了“人力资源”,即促进教师拥有良好的教育理念、个性品质、交往能力。培训要让教师增加“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并以此来赢得学生的尊重。
应当注意到,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加快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学生的问题行为也开始呈现具体化、低龄化、复杂化。新一轮课程改革高举着“人文教育”的旗帜,这要求广大教师除良好的专业素质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要有一种极具活力与匠心的教育观以及使其充盈着“磁力”的职业素养,这种独特的人力资源可以成功地获得学生的注意、尊重与爱戴。如何增加教师对学生的“魅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