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APP,度过一个充满公民科学味道的夏天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a_s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已经进入到北半球的各个角落,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寻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好让自己行动起来、到户外去。这里介绍5个公民科学应用程序(APP),让你有足够的理由去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编译 - 林徵道
  噪声筒(Noise Tube)
  网址:http://www.noisetube.net/#&panel1-1
  “噪声筒”是位于巴黎的“索尼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和位于布鲁塞尔的“自由大学”合作推出的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把你的智能手机变成一个移动的噪声水平仪,这样你就可以帮忙绘制一份自己所在城市或邻近地区的噪声地图。同时,你还可以探查自己生活的日常环境中,你暴露在噪声中的风险有多大。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确定世界各地的噪声水平,同时记录下各地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和应对噪声。城市规划者也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了解自己所管理城市的噪声污染状况,并与全球的统计数据做对比,从而完善自己的决策。
  所有数据都是匿名化的,而且该应用程序还具备隐私设置,你完全可以控制何时传送何种数据。目前,该项目已经从全球431个城市接收数据,而且这些数据已经被映射与使用到了谷歌地球。
  地球在夜间(Globe at Night)
  网址:http://www.globeatnight.org/
  你知道光污染的存在吗?任何都市,其夜晚几乎都是灯火璀璨的。这意味着我们的星空视图要大打折扣。对很多人来说,除了几颗最亮的星星,其他星星都被路灯、汽车大灯和霓虹灯的光亮淹没了。
  为了提高人们对光污染的认识,同时也是为了记录全球各地光污染情况,“地球在夜间”(Globe at Night)应用程序应需而生。该程序通过确定用户所在位置哪些星星是肉眼可见的、哪些星星是肉眼看不见的以衡量当地的光污染程度。你只需要去这个程序中确定一个观察星座,报上你的经度和纬度,然后在日落后去户外观察星空,并根据星星亮度表来确定观察到的星星属于7个亮度等级中的哪一级。一般情况下,你看到的星星越少,说明当地的光污染程度越高。
  为什么我们要对光污染予以关注?因为一方面过度照明既浪费能源也浪费钱,另一方面,光污染对人体的睡眠模式有害,而且它也会影响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
  蜂鸟之家
  (Hummingbirds@Home)
  网址:http://www.hummingbirdsathome.org/
  体型微小、来势凶猛、行动快速,这三个词组最能形容蜂鸟。你可能已经知道,蜂鸟能够非常快速地拍打翅膀,根据品种的不同,从每秒12次到每秒90次不等。但是你知道吗?为了保持这种高强度的运动,它们每天要吃掉数倍于自己体重的花蜜。这一特点使得蜂鸟对气候变化及其对开花率的影响格外敏感。
  奥杜邦协会(Audubon Society)想知道气候变化会如何影响蜂鸟。为了这个目的,该协会设计了一款名为“蜂鸟之家”(Hummingbirds@Home)的应用程序。你可以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安装这一程序并进行注册。然后,当你发现了一处蜂鸟可能会光顾的地点后,就上传这个地点并对之进行定期观察,同时通过这款应用程序上传你的观察数据。
  想保护蜂鸟吗?想对气候变化研究作出贡献吗?这是个不错的选择。
  诺亚项目(Project Noah)
  网址:http://www.projectnoah.org/
  这个应用程序简直就是大自然爱好者的Facebook,其全称是“网络化生物和栖息地”,首字母缩写为Noah(诺亚),所以就被命名为诺亚项目,该网站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标识、辨认和分享他们所发现野生生物的主要网络平台。
  如果要参加这个项目,你只需要在自己的智能手机上下载免费的应用程序。你可以利用这个应用程序把自己所拍摄的野生生物照片上传到诺亚网站上,这样一来,你就有了个人文件和网站身份—一名诺亚“游侠”。
  你可以因为自己的贡献而赢取奖励,应用程序和网站都会把你的奖励记录在案。标识奖励的数目跟你所上传的“标识”(上传图片,标注具体的发现地点和日期)数量一致。你也可以赢取特别贡献奖励。例如,假如你上传了3个或3个以上国家的标识,就能够赢得“环球标识奖”;假如你针对某一个特定野生生物类别上传了大量标识,那么就可以赢得“专家奖”。你也可以加入某些特定的任务和项目,赚取使命奖励。例如,假如你加入了食肉性鸟类项目,就可以参加“北美猛禽任务”;假如你对花朵感兴趣,就可以参与“欧洲花朵任务”,该任务目前有超过1800名参与者了。
  你的花园,蜜蜂之友(Bee-friend Your Garden)
  你可能已经听说了很多关于全球各地蜜蜂种群都在衰落的新闻。然而,蜜蜂并非传粉昆虫中唯一面临困境的种类,蛾和蝴蝶的数量也在显著下降,而研究人员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你的花园,蜜蜂之友”这款应用程序(同时适用于iOS和Android系统)将记录下你花园中到访的昆虫,以便研究出究竟哪些植物对这些昆虫最具吸引力。这款应用程序将详细记录下你的花园中传粉昆虫的状况,然后统计结果,看看你种植的哪类植物是最受欢迎的。最后,这些信息将被上传到该项目的中央数据库。你也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调整自己花园中植物的类别,以便吸引更多的传粉昆虫。
其他文献
联合国总是有很多目标、口号和计划,其中多数你或许不知道。比如你很可能不知道去年是“世界家庭农场年”,不知道去年还是“结晶体学年”。另外,你也很可能不知道,我们现在正处在“道路安全十年计划”的中间阶段。  多数类似计划都是出于好意,但难有实质性结果。在1950年到2000年之间,联合国至少通过了12个要求普及基础教育的决议,1961年还通过了一个名为Addis Ababa Plan的计划,要求20年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内基金会数量的快速增长,基金会在公益创新与行业发展中的作用与角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加之移动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一些基金会开始主动调整自身战略,探索与构建更加适应未来变化与需求的发展模式。其中,有几个趋势值得关注:首先,部分运作型基金会开始尝试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其次,基金会之间的合作正在加强,多家基金会联合资助的案例逐步增多;第三,随着非公募基金会审批权限下放,更多的地方基金
期刊
走在路上、掏出手机,你可以随时观测空气质量状况,判断要不要戴上口罩;家附近的工厂排放废气有问题?拍张照,发到网络上去,马上就有环保部门出面回应……  环境监督已经借由移动互联网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6月9日,由阿里云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开发的一款名为“污染地图”的手机应用正式上线,用户可以在手机上查看190个城市的在线监测数据,同时还可查询和分享身边重点大气污染源的实时监测数据。  从B
期刊
8年,200座溪桥。8年里,江铃汽车在社会公益方面,只专注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建溪桥,方便当地的居民学生出行。到今年夏天,江铃援建的第200座溪桥正式在四川大凉山区开工。其8年所建溪桥,总惠及人群已达国内40多万山乡同胞。  6月23日早晨,西昌突然淅淅沥沥下起雨来。雨不大,但迷迷蒙蒙的,一时半会也没有停的迹象。  提前一晚赶到西昌的“江铃溪桥”公益团队,对骤变的天气也有些无可奈何。
期刊
中小型灾害,在中国发生的频率与分布,可以简略见诸我们在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列表上。一句话来形容,数量多,被关注少,两下的反差惊人。就此检讨一下我们的灾害观念,一般只有大型灾害才能进入人们的视野,而要触动公益参与行动,则非超大型灾害不可。  中小型灾害具有更多的在地特征,一般都会淹没在全国性的媒体上,即使在地方媒体上,也难以见到恰当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恰当重视,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对灾害中人的关注,而不是
期刊
雅鲁藏布江和梅克纳河以及博多河交汇的地方形成一个巨大盆地,孟加拉国就处在盆地中央。这块地方虽然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却聚居了世界1/10的人口。盆地里奔腾的是异常丰沛、巨大的水系,在夏季高峰时期,每秒能经过10万立方米的水流,相当于能在一个小时内注满144000个奥运标准游泳池。孟加拉国1.56亿人口的生活质量完全取决于水道和水量变化是否在正常、可承受范围内。事实上,只要有微小的变化,就会对人类
期刊
“童心广州梦”中小学生文化创意大赛重视公益理念  蘑菇式的喷泉、一列车头悬在半空的绿皮火车,蓝天下一大束七彩氢气球,有几分像电影《飞屋环游记》中的缤纷场景。5月31日,六一儿童节前夕,珠江边上的御景壹号展厅被布置成一个多彩的童话世界。当天,“童心广州梦”中小学生文化创意大赛的作品展览开展,展览以城市与儿童为主题,活动将持续到8月24日。  “融合”是此次活动的关键词,主办方在文艺表演、作品选展、广
期刊
麦田凭什么吸引人?  “在我心目中,文化是让麦田走到现在的关键。麦田现在有70个团队,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素质,哇,这样一个团队,如果不是靠文化,你很难粘合。”  中国财富:一个很多人都想问的问题,你是怎么把志愿者队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的?  莫凡:我一直认为,志愿者这个词,是志愿者来到这个团队的前提条件。他是自愿的,不单没有钱,没有资源,还要付出,如果用传统的
期刊
2014年6月15日下午,83岁的徐祥龄在东莞逝世。这位被称作“香港外展工之父”的老先生,将香港社工模式带到东莞,近年来又扩展至珠三角其他城市,为这些地区外来工权益的伸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徐祥龄是境外公益中国化的生动案例。  在2012年的南方公益盛典上,徐祥龄先生获颁年度“公益人物”,颁奖词有言:他是香港外展社工的先驱,年近八旬,服务社区逾三十年,老骥伏枥,欲罢不能。从香港迁居东莞,他继续做
期刊
2013年7月的夏天,徐大国、王良敏夫妇及孙女孙子其乐融融地坐在家门口。他们的家也经过了改造,但保留了原先的格局,在门柱和墙体上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加固。现在他们家已经从原先一个很普通的红砖房变成街边一道风景线了。他们家是项目组第一次到郝堂的时候唯一看到门口有小花园的村民之家。而现在他家的小花园,比以前更有模有样了。  摄影 - 姬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