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指引下的“地形”主题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lov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地理课堂中有效地组织零碎化的知识,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与培养综合思维素养相匹配,落实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以“地形”主题为例,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挖掘学科大概念;以“目标—评价—活动”为主线,进行主题教学设计;基于真实情境,以大概念引领主题教学过程.大概念引领下的教学实践,更关注教学思路的整体构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最终指向生活世界,体现了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
其他文献
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而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途径.基于教学实践,本文提出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设置劣构问题、优化学习活动、绘制逻辑结构图等策略来构建深度教学课堂,培育地理综合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也在不断变化,其难度深刻影响着地理教育目标的达成.2019年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均出版了新教材,为了解二者的教材难度差异,本文以“乡村和城镇”为例,对中国大陆人教版与中国台湾翰林版两版教材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综合考虑课程时间安排,采用课程难度模型进行比较,由此发现,与翰林版比较,大陆人教版教材的广度较小、深度较浅、课程时间安排较多,所以其教材难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大陆教材编写及使用的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嵌入世界生产网络的既有模式遭遇内部红利消失与外部贸易摩擦的双重困境,探讨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间的产业联系特征及其动态演化机制,对寻找中国产业对外联系的破局方向至关重要.基于1995-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从国家尺度刻画世界产业相互依赖网络,并着重关注中国在这一格局中的角色与地位演变.研究发现:①1995-2014年中国从世界生产联系网络的边缘国家演变成为沟通东亚、东南亚地区与其他新兴市场的桥梁,并从美欧主干联系的“局外人”升级成为链接欧美产业网络的重要枢纽.而20
地理学科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实践性,随着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研学旅行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整合四明山地质公园已有资源的基础上,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并对以景区为基础的野外研学展开教学反思.
202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乙卷37(2)“河段的形成”试题,具有注重考查地理主干内容、设问平常但蕴含深刻、考核水平层级丰富、突出素养立意等特点.通过对该试题特点的分析,进一步领会该试题中渗透的新课改理念,提出夯实基础知识、强化主干内容、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等教学建议.
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出对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探究流于形式、忽视学生思维形成过程等带来巨大挑战.在地理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下,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地理核心素养、转换教学方式、善用“尺度”思想教学、巧设探究类地理问题链等路径,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高效教学,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地理研学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的野外教学形式之一,一直备受关注.如何深度解剖野外地理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成为地理教学设计热点.利用“四层一体”转译岱崮地貌的自然层、生计层、组织层和文化层,解读其内涵及其特征,进而以区域性和综合性设计岱崮地貌研学旅行课程,勾勒地理研学主题与实操,帮助学生在解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提升野外实践力,探索地理研学设计的独特思路.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基础教育的提质增效对高等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师范生的职业素养决定着未来教师队伍的综合质量,因而迫切需要将其与教育发展方向、学科核心素养等进行紧密衔接,稳步提升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此,本文构建了普通高校地理师范生职业素养的测评体系,凝练了师德情怀、教学实践、综合育人、自主发展四大职业素养,兼顾基础性和学科性素养指标,为有效监控地理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科学参考.实证结果显示,地理师范生的职业素养水平随年级的攀升而逐渐提高,进阶性发展较好.其中,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油气时代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利用形式的变化决定了中国与全球能源的互动逻辑发生了深刻转变.为更好理解中国与全球的能源互动过程,本文探讨了全球能源互动的基本理论认知,并借助复杂网络、投入产出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格局及其变化.研究发现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从油气贸易到可再生能源贸易,从油气为主的投资到多元化能源品种的投资,从传统能源贸易到隐含能源贸易等方面,中国逐渐塑造了多元化的全球能源格局.主要结论为:①“多煤少油缺
专利转移是国家和地区获取外部技术的重要通道,也是刻画技术流供求关系最直接的方式.基于全球—地方视角,本文建构了技术转移的跨国—国内城际双通道理论框架,融合社会网络、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尝试刻画中国城市跨国城际技术通道的空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跨国城际技术通道网络的空间异质性显著但随时间逐渐减弱.②跨国城际技术通道加速东移,从北美和西欧(以美国纽约湾区和硅谷地区技术创新中心、加勒比海离岸金融中心、伦敦全球金融中心等为核心)快速向东亚(以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和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