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研究性学习自身的特点与追求的终极目标,使得当前研究性学习模式受到政府与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目前研究性学习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应用后出现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的问题,特意设计了一个具体的课堂分解模式,以期为对此感兴趣的同行提供些许的借鉴作用,达到在此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模式 分解
【基金项目】2016年度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8-02
研究性学习原本是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所设,在经过很多年的实践之后,各教育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应用在大学的课程教育中,我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实施后作者发现62个教学班级中,普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整体意识还不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总的研究性学习效能低。根据对学生提交成果的分析与调查发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时间与内容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按照本课程一共30个学时的要求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讲解——安排课堂8课时。
本套教材需要讲解的内容共七章两大篇,需要花8课时的时间,利用启发式教学和典型历史事件解说引导式教学及PPT课件对内容的难重点及总体脉络进行梳理。尽管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本门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毕竟中学阶段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上,而大学则更多的要求学生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与时事发展对历史现象的思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且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高,对大一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须进行全方位的解说与引导才能很好的掌握,才有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初步确定研究方向,为研究性学习的下一步选题工作打基础。
二、选题的指导——安排课堂4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整体讲解之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与把握。在选题指导中,利用新技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如幕布、聚光灯、放大镜、照像机、图形编辑、课件等,讲清楚选题范围、选题方法,同时对研究方法给予相应指导。集中指导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确定初步选题方向上报给老师,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再建立和利用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选题做出进一步的指导。在学生选题基本确定之后,教师对选题出现过大问题少量组给予个别辅导,对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三、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安排课堂4课时+实践4课时+无数个小时的网络交流与指导。
学生对选定的课题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走访、调查等适合方式进行研究,并得出研究结论,形成研究报告。在学生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包括教室课堂间学生分组讨论时的走动指导,实践课堂间学生动手操作的手把手指导,更包括课堂外通过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与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自主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提交与成果展示——安排课堂8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在学生提交研究成果报告之后,教师安排统一时间由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PPT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给教师和同学讲解,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情况给予点评,指出其优缺点,帮助学生通过反思与不断修改提升研究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安排2课时+网络交流无数个小时。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實现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中学时代形成的应试教育习惯,在大学阶段仍然有所体现,很多学生对成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与成绩相结合,同时还要避免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评价公开化、透明化。每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绩由书面研究报告得分、点评其他组报告得分和现场研究报告得分组成。在学生做完研究性学习报告后,由同学进行点评,点评的同学必须对报告的优缺点都进行分析,还可以提出问题让报告人回答,教师对那些一味说报告好的老好人直接指出问题,并扣除部分点评分,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生点评后,教师也当场作出点评,直接给出现场报告得分,并说明给分原则和扣分原因,做到公平公正。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模式 分解
【基金项目】2016年度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8-02
研究性学习原本是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所设,在经过很多年的实践之后,各教育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应用在大学的课程教育中,我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实施后作者发现62个教学班级中,普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整体意识还不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总的研究性学习效能低。根据对学生提交成果的分析与调查发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时间与内容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按照本课程一共30个学时的要求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讲解——安排课堂8课时。
本套教材需要讲解的内容共七章两大篇,需要花8课时的时间,利用启发式教学和典型历史事件解说引导式教学及PPT课件对内容的难重点及总体脉络进行梳理。尽管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本门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毕竟中学阶段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上,而大学则更多的要求学生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与时事发展对历史现象的思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且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高,对大一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须进行全方位的解说与引导才能很好的掌握,才有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初步确定研究方向,为研究性学习的下一步选题工作打基础。
二、选题的指导——安排课堂4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整体讲解之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与把握。在选题指导中,利用新技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如幕布、聚光灯、放大镜、照像机、图形编辑、课件等,讲清楚选题范围、选题方法,同时对研究方法给予相应指导。集中指导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确定初步选题方向上报给老师,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再建立和利用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选题做出进一步的指导。在学生选题基本确定之后,教师对选题出现过大问题少量组给予个别辅导,对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三、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安排课堂4课时+实践4课时+无数个小时的网络交流与指导。
学生对选定的课题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走访、调查等适合方式进行研究,并得出研究结论,形成研究报告。在学生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包括教室课堂间学生分组讨论时的走动指导,实践课堂间学生动手操作的手把手指导,更包括课堂外通过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与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自主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提交与成果展示——安排课堂8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在学生提交研究成果报告之后,教师安排统一时间由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PPT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给教师和同学讲解,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情况给予点评,指出其优缺点,帮助学生通过反思与不断修改提升研究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安排2课时+网络交流无数个小时。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實现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中学时代形成的应试教育习惯,在大学阶段仍然有所体现,很多学生对成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学习过程的兴趣。因此,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与成绩相结合,同时还要避免传统应试教育的缺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评价公开化、透明化。每个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绩由书面研究报告得分、点评其他组报告得分和现场研究报告得分组成。在学生做完研究性学习报告后,由同学进行点评,点评的同学必须对报告的优缺点都进行分析,还可以提出问题让报告人回答,教师对那些一味说报告好的老好人直接指出问题,并扣除部分点评分,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生点评后,教师也当场作出点评,直接给出现场报告得分,并说明给分原则和扣分原因,做到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