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文轩小说的孤独意识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孤独作为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之一,也是曹文轩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曹文轩小说中,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些孤独少年的形象,并通过这些少年孤独时所选择的不同面对方式,表现孤独是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少年只有在孤独的历练中才能收获成长与蜕变。研究曹文轩小说的孤独意识,对理解曹文轩小说的教育意义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曹文轩 小说创作 孤独意识
  曹文轩小说通过一些真实而哀伤瞬间的描写,表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必经历的、也能够感动他人的一些东西,比如“生死离别、游驻聚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a其中,孤独作为自我意识的具体形态之一,也是曹文轩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孤独意识在哲学上被认为是“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其重要表征便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而导致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b。而本文所研究的孤独意识更倾向于“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对于孤独的特别偏好,表现在创作中则是着力塑造孤独者形象和注意营造孤独的情调”c。孤独意识在曹文轩小说中的具体体现为生动刻画了一些孤独少年形象,形象叙述了少年面对孤独时的不同选择方式,表现了少年在孤独中收获的成长与蜕变。
  一、曹文轩小说中的孤独少年
  曹文轩小说大多数是以少年为描写对象,通过对某一个少年的一段特殊成长经历的叙述,表现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喜怒哀乐及他们在这一段悲喜经历中的成长与蜕变。然而,不管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曹文轩的小说中,孤独总是与成长相伴相生的。“孤独者并不生活在万里之外的孤岛上,孤独者生活在我们的中间。”d少年有着跟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是少年的情感更为脆弱和敏感,特别是一些患有残疾的、年纪轻轻就面临生死考验的、父母亲在成长的关键期长期缺席的、梦想和想法不被理解和接受的少年更容易感受到孤独,而这些都可以在曹文轩小说中找到原型。
  比如《青铜葵花》 中的哑巴青铜是孤独的,到了上学的年纪,却没有任何一所学校接收他,他只能在放牛的时候,痴痴地望着学校的方向,听着从教室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抱住牛的头痛哭。“他似乎不太喜欢与大麦地的孩子们玩耍,也不特别在意大麦地的孩子们愿不愿意与他玩耍。他有河流,有芦苇,有牛,有数也数不清的、不知道名字的花草与虫鸟相伴。”e在大麦地人眼里,青铜每天好像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点神秘,使人不可想象,他的世界與大麦地其他孩子的世界似乎不属于同一个世界,甚至他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在其他人眼里也是另类的。他伤心的时候常常独自一人钻到芦苇荡深处久久不出来,高兴的时候爬到风车顶上,朝着天空独自大笑,遇到特别高兴的,甚至还会脱光衣服,赤条条地满世界乱跑。因为残疾,青铜好像被这个世界拒之门外,学校不收,同龄人不与之相伴,同村人觉得他怪异独行,不可理解。“青铜很孤独。一只鸟独自拥有天空的孤独,一条鱼独自拥有大河的孤独,一匹马独自拥有草原的孤独。”f
  除了残疾,还有死亡,同样让少年们感到孤独。《草房子》 里的桑桑是孤独的,他的脖子上长出一个肿块,桑乔带着他到处求医看病,都没有哪一家医院能够治愈。桑桑从桑乔越来越沉重的表情中预感到了什么,当他想到自己长大时,鼻子一酸,眼泪就下来了。桑桑还能够从母亲抑制不住的哭声、在路上观望他们探病归来的人群、同学们亲切而怜悯的呼唤声、纸月惊恐与哀伤的目光中意识到他的病给他所认识的人带来了紧张、恐慌和悲伤,他甚至还懵懵懂懂地想到了同龄孩子极少有机会想到的问题:死亡。温幼菊在药寮里问桑桑:“害怕吗?”“桑桑说不清楚他到底是害怕还是不害怕。他甚至有点渴望自己生病。但他又确实感觉到,事情似乎太严重了。他倒是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孤独感。”g
  少年的成长是需要父母亲的爱抚与陪伴的,如若父母亲在少年重要的成长期缺席,那么孤独就降临在少年的世界里。比如中篇小说《天黑了,该回家了》 中的小女孩是孤独的,她得不到一个亲人的爱抚和温暖。在小女孩七岁那年,妈妈跟着一个男人走了,爸爸在家庭破裂之后变得敏感而多疑,只因喝醉酒的朋友说小女孩跟他长得一点都不像而开始变得冷淡,有时甚至还遏制不住地对她表示厌恶。在爸爸生日那天,小女孩特意去河边采了一束金红色的野花插在花瓶里,但是面对小女孩的真情与渴望,爸爸的眼睛只闪现出一刹那的温暖亮光,之后迅速熄灭归于黯淡。即便是小女孩的数学只考得四十六分,爸爸也只是漫不经心地接过成绩单,眉头皱了一下,随即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而此时的小女孩多么渴望爸爸能够狠狠地揍她一顿,甚至羡慕因为成绩不合格而被爸爸暴打的男孩。小女孩经常孤独地坐在那栋青灰色住宅大楼前荒凉沉寂的废墟上,只有一朵从瓦砾中弯弯曲曲长出来的淡蓝色的小花陪伴着她。
  同样因为亲人的缺席而感到孤独的还有《青铜葵花》中的葵花。在还没有到青铜家生活前,七岁的葵花是孤独的。在她母亲因病去世之后,她随着父亲来到了大麦地的干校,因为父母都是孤儿,所以葵花没有一个亲戚,父亲到哪都将她带在身边。但是在干校的生活是辛苦的,父亲不能总陪在她身边,必须早出晚归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葵花几乎天天一个人跑到大河边,遥望着河那边的村庄,那是一个欢乐的、没有孤独与寂寞的世界。而更令人感到无助的是,父亲从葵花田回来的路上不幸落水去世了,都忙于干活无暇照顾葵花的干校人只能把葵花带到大麦地村,由村里人来领养。“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h
  除了爱抚与陪伴,理解也是少年情感需求的一部分,理解少年古灵精怪的想法,保护少年色彩斑斓的梦想,才能满足少年的情感需要,而当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孤独就应运而生了。例如《根鸟》 中的根鸟就是一个在追梦途中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少年形象。根鸟在一次打猎中看到了一只白鹰腿上的布条,那是一个掉到峡谷里的名叫紫烟的人的求救信号。根鸟为了找到经常出现在梦境中的紫烟,在父亲的支持下收拾行囊离开菊坡往西找一个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这成为根鸟孤独之旅的开始。在根鸟走出山区之后,他的脚下是一望无际的荒漠,他虽然感到世界的阔荡与远大甚至还感到恐惧,但是心中没有太深的荒凉与孤独。直到,根鸟在荒漠中遇到嘲笑和挖苦他远行目的的驼队,他在驼队离开之后不得不一个人面对死亡一般没有一丝声响的偌大沙漠;他跟板金来到青塔,为避免他人嘲笑只能隐藏远行目的;他辛苦挣来买马的钱被嘲笑根鸟是游侠的黄毛偷去;他发现在旅途中唯一一个为自己的故事打动的长脚却是骗自己到鬼谷背矿的头儿;他因刻骨铭心地想念父亲和家乡,从西边归来却只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这时候根鸟才真正地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独。这世上唯一理解并支持他的父亲的离世使根鸟一度忘记了前行的方向,他走进自家的柿子林,小心翼翼采摘着成熟的和将要成熟的柿子,“他给菊坡人的印象是:从此,根鸟将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菊坡的一个猎人,一个农人,他不会再离开这个地方了,他将在这里长成青年,然后成家、生孩子,直至像他父亲一样在这里终了。”i
其他文献
四、行走在灰色地带的草根匪侠英雄  常書欣IP小说中的草根主人公骨子里常有兄弟义气、匪侠之气和痞子习性,行动上经常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兄弟义气、匪侠之气与痞气是他们形象的另一面。  (一)现代版的“兄弟义气”  侠义精神在我们民间传统中源远流长,民间从不缺乏侠义之气,从小的方面说,异姓兄弟之间的义气便是侠义精神的一部分;从大的方面说,“大路不平有人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民间正义与侠气并不鲜
摘 要:铁凝的《哦,香雪》与劳伦斯的《菊花的幽香》中塑造了两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女性形象。本文试图从《哦,香雪》和《菊花的幽香》中的女性形象入手,分析两个女主人公焦虑的诞生、矛盾的爆发、自我觉悟这样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以达到揭示形象背后所存在的同一母题的目的。  关键词:旅程 女性形象 自我成长  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为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她明确地指出:“一个女人如果想要写小说的话,那
摘 要: 在中国,拍手作为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一直沿袭至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不同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拍手现象。特别是嘲笑形式的拍手表现,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记载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讨以及分析中国古代至现代嘲笑形式拍手的特点。  关键词:拍手 消极情感 嘲笑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看起来很有礼貌地拍手的场面,也未必都是用来表达赞扬和敬意的。拍手,既可以用来表现
摘 要:“江小白”与《诗经》的邂逅基于宣导功能的文案文本,重点关注其创意推介:态度与温度的耦合,灵魂与生命的融合,思想与影响的耦合。两者跨度将近二千六百年,但是切中核心的就是创意与审美体验:场景原生(人文达性)、情感原生(情感共鸣)、意图原生(洞察痛点),这是持久不变的,且能通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耦合”创新,获得审美体验的升级与对本质力量的确认。  关键词:《诗经》 “江小白” 广告创意文案
摘 要: 《都柏林人》是乔伊斯早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乔伊斯为祖国爱尔兰写就的一章精神史。本文旨在分析《都柏林人》中所体现的“瘫痪”“爱”和“死亡”这三个重要主题,从这三个主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都柏林人》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乔伊斯 《都柏林人》 主题  詹姆斯·乔伊斯已经来到我们中间,而且长住了下来。一颗新星在爱尔兰作家群当中冉冉升起,一颗头等的巨星。a詹姆斯·乔伊斯,从1904年离开爱
摘 要:《满江红·和王昭仪韵》是宋人汪元量对王清惠《满江红》一词的酬和。虽是一首标致的步韵词,却不因拘于形式而削足适履,达到了“以韵补意”之效。全词以仄声作韵,错落有致;引据用典,寓情于物。字句间凸显与王昭仪的惺惺相惜之情,更抒其思乡之愁、亡国之戚。  关键词:汪元量 《满江红》  汪元量《满江红·和王昭仪韵》一词,是一首酬和词。原词为王清惠所作《满江红》。汪词云: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
摘 要:《哈姆雷特》作为文化转型时期的经典之作,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基督文化的时代印记。基督教文化对《哈姆雷特》的影响,可通过作品对《圣经》文学母题的援引或化用、基督教文化中超现实意象在作品中的呈现,以及基督教文化对剧中人物意识形态的潜在统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这三个层面使这部作品构成了多个向度的宗教语境,与浮于表面的人文主义的精神指归发生了明显的偏离,这是前人简单用人文主义精神阐释作品时的纰漏所在。 
摘 要:范成大在使金途中所寫的七十二首绝句,记录了他在沦陷区的见闻感受,描写了沦陷区山河破碎的景象,书写了沦陷区百姓盼望收复失地的凄苦之情。他沿途拜谒忠良之墓,表达了他期盼恢复河山的豪情。他用诗歌表达心路历程,品读其诗歌,我们能感悟到他悲怆沉郁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范成大 使金纪行诗 心路历程 家国情怀  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宋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生
摘 要: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巴金的《家》分别创作于“五四”之前及之后,这两部作品中的“独异个人”首先是具有共同点的,即都带有悲剧元素;但鲁迅是借“独异”的“狂人”之口对国民性和封建文化进行既哀且怒的控诉,而巴金却旨在讲述受“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鲁迅对“庸众”的麻木内心是既痛又怒的,而巴金却是带着理解及同情诉说着他们的矛盾与无奈。这之中有两位作家创作的个体差别,更有时代的风
摘 要: 希斯克利夫是《呼啸山庄》 贯穿始终的重要人物,置身于19世纪英国社会等级观念与世俗偏见之中,希斯克利夫在遭遇了一系列情感重创后,人物个性逐渐呈现出“迷失”的主要特征。在他复仇计划的实现过程中,人性的善却又伴随着周遭的改变而再次萌芽,并最终实现了“复归”,完成了精神上的解脱和生命的升华。  关键词:《呼啸山庄》 希斯克里夫 人物形象 性格  一、《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物整体性格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