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蒂与价值。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情境
数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是知识和经验的源泉,知识是人们从长年累月的生活经验的积淀中提炼、抽象出来的产物。因此,知识都带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知识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当这类抽象而又枯燥的数学知识机械地呈现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充分想象力和生活经验的小学生面前时,他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可见,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施生活化教学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亲密接触。
一、通过展示生活中数学的来源来实现亲密接触
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新知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展示数学知识来源,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能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再把它抽象出来,获得相应的数学概念。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圆柱体的应用,收集圆柱体实物或图型、照片等。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收集到的各种实物或图型、照片等,通过摸、看、议等方式,初步感知它们的共同特征,再选择典型的实物通过反复拆卸与组装,使学生体会到它们的具体特征。
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出示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青岛啤酒”、“古井贡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以及百分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两杯开水哪杯更甜些:一杯开水200克,放入20克糖;另一杯开水300克放入23克糖。
这样,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既使学生了解了数学概念的来源,又使学生掌握了概念。
二、通过再现数学在生活中的现实应用来实现亲密接触
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根据圆的特点从生活实际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为什么汽车、自行车的轮胎都是圆的?能做成别的形状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既不感陌生,又觉得新奇,纷纷结合实际生活现象展开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通过“车轴的安装位置”的讨论与对比演示,较容易地使学生认识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圆的基本特征。
又如,教学了“角”的有关知识后,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放风筝并比较谁的风筝放的高,用什么办法测量,通过讨论和实践得出:把风筝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谁的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大,则说明谁的风筝放的高,利用的数学原理就是:角的大小与边(风筝线)的长短无关,与边叉开的大小(另一端距地面的高度)有关。
这样,通过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或知识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用于解决什么问题等,使知识的学习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既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用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三、通过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亲密接触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意义。
现实生活中,利息、保险、分期付款、证券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常识,日益介入人们的日常活动。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与数学有关。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我们在教学中也应积极引进生活空间与数学有关的情景。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合理组织教学,将数学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变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创造课,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有意义。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又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这样学生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仅用到了所学数学知识,而且经历了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及作出判断这一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更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离开数学将寸步难行。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有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思考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 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数学 生活化 情境
数学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是知识和经验的源泉,知识是人们从长年累月的生活经验的积淀中提炼、抽象出来的产物。因此,知识都带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数学知识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当这类抽象而又枯燥的数学知识机械地呈现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充分想象力和生活经验的小学生面前时,他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可见,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施生活化教学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实现了数学与生活的亲密接触。
一、通过展示生活中数学的来源来实现亲密接触
华罗庚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新知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通过展示数学知识来源,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数学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能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再把它抽象出来,获得相应的数学概念。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学生观察生活中圆柱体的应用,收集圆柱体实物或图型、照片等。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收集到的各种实物或图型、照片等,通过摸、看、议等方式,初步感知它们的共同特征,再选择典型的实物通过反复拆卸与组装,使学生体会到它们的具体特征。
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出示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青岛啤酒”、“古井贡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以及百分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练习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两杯开水哪杯更甜些:一杯开水200克,放入20克糖;另一杯开水300克放入23克糖。
这样,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实际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既使学生了解了数学概念的来源,又使学生掌握了概念。
二、通过再现数学在生活中的现实应用来实现亲密接触
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根据圆的特点从生活实际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学生讨论:“为什么汽车、自行车的轮胎都是圆的?能做成别的形状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既不感陌生,又觉得新奇,纷纷结合实际生活现象展开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再通过“车轴的安装位置”的讨论与对比演示,较容易地使学生认识到“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一圆的基本特征。
又如,教学了“角”的有关知识后,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放风筝并比较谁的风筝放的高,用什么办法测量,通过讨论和实践得出:把风筝的一端固定在地面上,谁的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大,则说明谁的风筝放的高,利用的数学原理就是:角的大小与边(风筝线)的长短无关,与边叉开的大小(另一端距地面的高度)有关。
这样,通过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或知识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用于解决什么问题等,使知识的学习密切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既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用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三、通过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亲密接触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的意义。
现实生活中,利息、保险、分期付款、证券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成为人们的常识,日益介入人们的日常活动。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与数学有关。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我们在教学中也应积极引进生活空间与数学有关的情景。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让学生广泛接触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合理组织教学,将数学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变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创造课,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有意义。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又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这样学生在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仅用到了所学数学知识,而且经历了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及作出判断这一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更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离开数学将寸步难行。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有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思考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3] 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