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两位教师对《古代诗歌鉴赏——语言》的同课异构给参会教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同样精彩的教学导入让人回味无穷,而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引起了广泛的思考。
【关键词】诗歌语言;同课异构;情景设置;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十天的“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参加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二十几节课异彩纷呈,让我对各学校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叹服不已。其中,来自外国语高中的陈晓翠老师和来自新亚中学的高志军老师对《古代诗歌鉴赏——语言》的同课异构,使我有了较深的感想。
一、情境设置,同样精彩
对于学生来说,古代诗歌已是阳春白雪,再加上抽象的“诗歌语言”,真要让人望而却步了。如果按部就班地由诗歌演变过程过渡到诗歌内容,再引出承载诗歌主旨的语言,虽流畅但又显得普通、枯燥,并且耗时,难免使学生在刚开课时就会呵欠连天;如果要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课堂内容是紧凑集中了,但又显得单调、生硬、无趣。如何上出一堂学生投入、有趣高效的古诗文课,真让人颇费思量啊。两位老师匠心独运,开场精彩,情境设置巧妙。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爱学,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了陈晓翠老师的公开课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
陈晓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了一首歌曲,并将歌词展示在多媒体投影上。优美的旋律、典雅的歌词使师生们共同沉浸其中。上课后,陈老师请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初步印象。除了曲调抒情唯美,歌词大量化用家喻户晓的古典诗词成了学生的共识,这样,整节课的重点“诗歌的语言”就被凸显出来。然后,陈老师揭示谜底,这首歌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曲《海上升明月》。今曲古词,让现代人立即穿越回古代,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设置情境法不露痕迹,巧妙自然。
与陈晓翠老师不同,高志军老师刚一上课便和学生围绕“高三生活苦与乐”这个话题互动起来。高老师平易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具有亲和力的表情和接地气的话题很快就使学生们摆脱了陌生感与束缚感,在一阵阵笑声中畅所欲言,轻松的课堂氛围随即形成。高老师由学生们的“苦”引出了“痛并快乐着”的白岩松的三个爱好之一——“善于调整心态”,并引导学生,心态良好的人生会充满诗意的快乐,然后回溯到古人的诗意人生,由此,高老师水到渠成地串出了整堂课的“苦——乐——诗意——诗歌——语言”这条主线,清晰的脉络、流畅的节奏让人叹服。
二、不同内容,异样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自己的知识、本事倾囊相授,于是,面面俱到依然是新课改课堂的常貌。这些教师是否深思过,当自己对下课铃声置若罔闻一厢情愿地传道授业解惑时,当自己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时,为什么换来的是学生的怨气和与期望、付出不成正比的成绩。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每个知识点细细讲来都可以讲成专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从知识体系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确定教学重难点,大胆取舍,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使学生的精力用在“刃”上,并借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领悟的学习能力。
高志军老师和陈晓翠老师,正好是这两类教师的突出代表。我们都知道,“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专题内涵丰富,而高考考点也遍布了这些内容,要想让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全面掌握,绝非易事。高老师整堂课对读诗的步骤、如何炼字、如何炼句、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一一列举,内容不可谓不全,可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给人蝶穿花丛的感觉。由于课时限制,压缩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时间,整堂课几乎变成了“一言堂”。
而陈老师在给出歌曲名字《海上升明月》后,有深意地将“升”改为“生”,让学生自己品评二字的区别;这个练习引出了诗歌语言的一个考点——炼字,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感知了古代诗歌中语言推敲的重要性。然后陈老师紧扣“炼字”,进行了有针对性、系统、全面地复习讲解,帮学生明内容,给学生讲方法,让学生练答法,一节40分钟的课省时高效,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这一特点。有了“如何炼字”做示范,学生对于其他考点自然也是触类旁通。
一节课是面面俱到,一节课是重点突出,哪节课的学生有实质的收获自然不言而喻。
甘肃省实施新课改已进入了第四年,如何在授课时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水平、理解程度、个性差异,充分、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无疑给了我借鉴和思考。
(编辑:陈岑)
【关键词】诗歌语言;同课异构;情景设置;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十天的“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参加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二十几节课异彩纷呈,让我对各学校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叹服不已。其中,来自外国语高中的陈晓翠老师和来自新亚中学的高志军老师对《古代诗歌鉴赏——语言》的同课异构,使我有了较深的感想。
一、情境设置,同样精彩
对于学生来说,古代诗歌已是阳春白雪,再加上抽象的“诗歌语言”,真要让人望而却步了。如果按部就班地由诗歌演变过程过渡到诗歌内容,再引出承载诗歌主旨的语言,虽流畅但又显得普通、枯燥,并且耗时,难免使学生在刚开课时就会呵欠连天;如果要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课堂内容是紧凑集中了,但又显得单调、生硬、无趣。如何上出一堂学生投入、有趣高效的古诗文课,真让人颇费思量啊。两位老师匠心独运,开场精彩,情境设置巧妙。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爱学,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了陈晓翠老师的公开课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
陈晓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了一首歌曲,并将歌词展示在多媒体投影上。优美的旋律、典雅的歌词使师生们共同沉浸其中。上课后,陈老师请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初步印象。除了曲调抒情唯美,歌词大量化用家喻户晓的古典诗词成了学生的共识,这样,整节课的重点“诗歌的语言”就被凸显出来。然后,陈老师揭示谜底,这首歌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曲《海上升明月》。今曲古词,让现代人立即穿越回古代,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设置情境法不露痕迹,巧妙自然。
与陈晓翠老师不同,高志军老师刚一上课便和学生围绕“高三生活苦与乐”这个话题互动起来。高老师平易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具有亲和力的表情和接地气的话题很快就使学生们摆脱了陌生感与束缚感,在一阵阵笑声中畅所欲言,轻松的课堂氛围随即形成。高老师由学生们的“苦”引出了“痛并快乐着”的白岩松的三个爱好之一——“善于调整心态”,并引导学生,心态良好的人生会充满诗意的快乐,然后回溯到古人的诗意人生,由此,高老师水到渠成地串出了整堂课的“苦——乐——诗意——诗歌——语言”这条主线,清晰的脉络、流畅的节奏让人叹服。
二、不同内容,异样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自己的知识、本事倾囊相授,于是,面面俱到依然是新课改课堂的常貌。这些教师是否深思过,当自己对下课铃声置若罔闻一厢情愿地传道授业解惑时,当自己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时,为什么换来的是学生的怨气和与期望、付出不成正比的成绩。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每个知识点细细讲来都可以讲成专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从知识体系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确定教学重难点,大胆取舍,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使学生的精力用在“刃”上,并借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领悟的学习能力。
高志军老师和陈晓翠老师,正好是这两类教师的突出代表。我们都知道,“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专题内涵丰富,而高考考点也遍布了这些内容,要想让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全面掌握,绝非易事。高老师整堂课对读诗的步骤、如何炼字、如何炼句、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一一列举,内容不可谓不全,可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给人蝶穿花丛的感觉。由于课时限制,压缩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时间,整堂课几乎变成了“一言堂”。
而陈老师在给出歌曲名字《海上升明月》后,有深意地将“升”改为“生”,让学生自己品评二字的区别;这个练习引出了诗歌语言的一个考点——炼字,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感知了古代诗歌中语言推敲的重要性。然后陈老师紧扣“炼字”,进行了有针对性、系统、全面地复习讲解,帮学生明内容,给学生讲方法,让学生练答法,一节40分钟的课省时高效,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这一特点。有了“如何炼字”做示范,学生对于其他考点自然也是触类旁通。
一节课是面面俱到,一节课是重点突出,哪节课的学生有实质的收获自然不言而喻。
甘肃省实施新课改已进入了第四年,如何在授课时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水平、理解程度、个性差异,充分、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无疑给了我借鉴和思考。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