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丹老师对“和谐社会”的解读是:“它绝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地共同成长。”那“和谐课堂”又是什么样子呢?循着于丹老师的思维轨迹,笔者认为“和谐课堂”即:教师运用文本的和谐——教师科学处理教材;师生之间的和谐——教师民主对待学生;生生之间的和谐——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一、科学处理教材,是对文本本身和学生学习的尊重
作为教师,要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正确、合理地解读文本,科學处理教材,做到尊重作者,尊重文本。解读文本时,应该考虑整体性,即通过品词析句的方式,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本的基本表达方法,并将读写结合融入进去,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笔者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文本。首先紧扣题眼“信念”,引导学生学习是谁的信念,什么信念,学生通过浏览课文,一下便知是谈迁的信念,是谈迁从小立志编写一部详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接着,关注题目中的“厄运”一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厄运的相关语句,并尝试用一个词来概括谈迁遭受的厄运(书稿被盗),然后,话锋一转,书稿被盗就能称之为厄运吗?同学们丢过书吗?(丢过)丢了书就能说是遭遇了厄运?(生摇头)此时,学生把目光又一次投向了文本,找到了答案:“是因为谈迁丢失的书稿太珍贵了,是他用一生的心血乃至生命完成的。”顺势让学生找到描写书稿珍贵的相关部分,最为突出的一部分在第一自然段,用了一系列具体的数字。引导学生通过数字来感受时间之长,修改次数之多,年岁之长,字数之多,路途之遥远。从而体会书稿的来之不易。这样的书稿被盗,谈迁表现怎样?引导学生抓住“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两词,体会谈迁痛不欲生的心理。继续往后读文,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在大家都以为谈迁向困难低头的时候,谈迁居然重新振作了起来,开始了二次编写。继续走入文本,抓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年老体弱的谈迁进行二次编写的极度艰难,从而映射出谈迁坚忍不拔、与命运不屈抗争的伟大形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发散:“古往今来,像谈迁这样不向命运低头,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徐悲鸿、司马迁、海伦·凯勒……)最后,进入文本最后一段,此时此刻,大家也一定从谈迁的经历中,或多或少悟到了一些什么,请将它简单写下来吧!练笔交流……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能动状态下,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三大主张:让学生热爱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有效学习。这良好的学习效果来自于笔者对文本和学生学习的最大尊重,而尊重本身就是一种和谐。
二、民主对待学生,是对人的个体的尊重
(一)精心设计导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上课伊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激情与欲望是至关重要的。以《庐山的云雾》一课为例,课前,笔者了解过,全班没有一个人去过庐山,对庐山可谓是知之甚少。问及他们所想,学生都提到了庐山的山怎样,除了山还有些什么,在哪儿……于是,笔者围绕学生所想,设计导语,想到学生虽没去过庐山,但积累过不少描写庐山的古诗,于是,就以“古诗”为切入点,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设计了如下导语:
师:课下,老师跟大家聊天,知道同学们没人去过庐山。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说过。实际上,了解认识一个地方,不一定非要亲自去,它还有另处一条途径,知道是什么吗?
生:读书。
师:反应真快!其实我们积累过很多古诗。
生:(生回忆,举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生:苏轼的《题西林壁》……
师: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播放视频并解说。)
一则导语,既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又实现了积累与运用的有效整合。
(二)民主导学,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和氛围
仍以《庐山的云雾》一课为例,学生带着导课时获得的情感体验,走进文本。在读文过程中梳理出两大问题:(1)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2)庐山的云雾有何特点?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都有哪些姿态?学生通过读书,知道了“笼罩在山顶的云雾像绒帽,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像玉带”。笔者设计用板画方式检测,让学生画出这几种姿态的云雾,大家都争抢着上台补画,看着他们用画笔表现理解,解读文本,此刻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愉快的。学生对云雾位置的把握准确到位,不难看出他们对云雾立体的理解和感悟是多么精彩到位,笔者不禁为之感叹,太美了。多么精彩的生成啊!然而,这一切精彩的创造者都是学生啊!而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高度信任与尊重,而信任与尊重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和谐。
三、生生之间的愉快合作,也能为课堂创造和谐氛围
遇到独学、互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群学,即小组的力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大家群策群力,交流思想,思维碰撞,难题迎刃而解。
实践证明,和谐是课堂教学的真谛。唯有和谐才有效率,才有品味,才有精彩,才有美丽,才有永恒的魅力。
编辑 李博宁
一、科学处理教材,是对文本本身和学生学习的尊重
作为教师,要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则,正确、合理地解读文本,科學处理教材,做到尊重作者,尊重文本。解读文本时,应该考虑整体性,即通过品词析句的方式,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本的基本表达方法,并将读写结合融入进去,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笔者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文本。首先紧扣题眼“信念”,引导学生学习是谁的信念,什么信念,学生通过浏览课文,一下便知是谈迁的信念,是谈迁从小立志编写一部详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接着,关注题目中的“厄运”一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厄运的相关语句,并尝试用一个词来概括谈迁遭受的厄运(书稿被盗),然后,话锋一转,书稿被盗就能称之为厄运吗?同学们丢过书吗?(丢过)丢了书就能说是遭遇了厄运?(生摇头)此时,学生把目光又一次投向了文本,找到了答案:“是因为谈迁丢失的书稿太珍贵了,是他用一生的心血乃至生命完成的。”顺势让学生找到描写书稿珍贵的相关部分,最为突出的一部分在第一自然段,用了一系列具体的数字。引导学生通过数字来感受时间之长,修改次数之多,年岁之长,字数之多,路途之遥远。从而体会书稿的来之不易。这样的书稿被盗,谈迁表现怎样?引导学生抓住“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两词,体会谈迁痛不欲生的心理。继续往后读文,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在大家都以为谈迁向困难低头的时候,谈迁居然重新振作了起来,开始了二次编写。继续走入文本,抓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年老体弱的谈迁进行二次编写的极度艰难,从而映射出谈迁坚忍不拔、与命运不屈抗争的伟大形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发散:“古往今来,像谈迁这样不向命运低头,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徐悲鸿、司马迁、海伦·凯勒……)最后,进入文本最后一段,此时此刻,大家也一定从谈迁的经历中,或多或少悟到了一些什么,请将它简单写下来吧!练笔交流……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能动状态下,真正体现了教育的三大主张:让学生热爱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有效学习。这良好的学习效果来自于笔者对文本和学生学习的最大尊重,而尊重本身就是一种和谐。
二、民主对待学生,是对人的个体的尊重
(一)精心设计导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上课伊始,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激情与欲望是至关重要的。以《庐山的云雾》一课为例,课前,笔者了解过,全班没有一个人去过庐山,对庐山可谓是知之甚少。问及他们所想,学生都提到了庐山的山怎样,除了山还有些什么,在哪儿……于是,笔者围绕学生所想,设计导语,想到学生虽没去过庐山,但积累过不少描写庐山的古诗,于是,就以“古诗”为切入点,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设计了如下导语:
师:课下,老师跟大家聊天,知道同学们没人去过庐山。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大家一定听说过。实际上,了解认识一个地方,不一定非要亲自去,它还有另处一条途径,知道是什么吗?
生:读书。
师:反应真快!其实我们积累过很多古诗。
生:(生回忆,举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生:苏轼的《题西林壁》……
师:庐山是世界文化名山。(播放视频并解说。)
一则导语,既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又实现了积累与运用的有效整合。
(二)民主导学,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和氛围
仍以《庐山的云雾》一课为例,学生带着导课时获得的情感体验,走进文本。在读文过程中梳理出两大问题:(1)为什么要写庐山的云雾?(2)庐山的云雾有何特点?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都有哪些姿态?学生通过读书,知道了“笼罩在山顶的云雾像绒帽,缠绕在半山腰的云雾像玉带”。笔者设计用板画方式检测,让学生画出这几种姿态的云雾,大家都争抢着上台补画,看着他们用画笔表现理解,解读文本,此刻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学习体验是愉快的。学生对云雾位置的把握准确到位,不难看出他们对云雾立体的理解和感悟是多么精彩到位,笔者不禁为之感叹,太美了。多么精彩的生成啊!然而,这一切精彩的创造者都是学生啊!而这一切,都源于教师对学生的高度信任与尊重,而信任与尊重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和谐。
三、生生之间的愉快合作,也能为课堂创造和谐氛围
遇到独学、互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要充分发挥群学,即小组的力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大家群策群力,交流思想,思维碰撞,难题迎刃而解。
实践证明,和谐是课堂教学的真谛。唯有和谐才有效率,才有品味,才有精彩,才有美丽,才有永恒的魅力。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