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启动 形成期待 提升效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ich_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美感,总是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是作为整体反映在审美主体意识之中的。阅读过程也是主体审美过程。人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总是先从整体上获得一种大体感受,然后才会去细细把玩、推敲言语细节。因此,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大抵上也要遵循整体——部分——再到整体的策略”(张志公语)。
  一、直奔主题 寻“领”而读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时,读题导入新课后,整体把握环节就引领学生直奔主题,寻“领”而读:
  师:课文讲谁送谁?
  生:李白送孟浩然。
  师: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浓浓的思念。是一杯白白的酒,盛着浓浓的思念,此时此刻,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离,此地此景,他们心情如何?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生:依依惜别。
  师: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板书:依依惜别)
  师: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
  生:感情很深,不忍心分别。
  师:是啊,感情很深。
  师:把感情送进这个词,读这个词。
  新课伊始,以“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离,此地此景,他们心情如何?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一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这是符合阅读教学基本规律的。这一环节教师对“依依惜别”的处理没有只停留在理解上,而是将理解与感情朗读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简洁明了,直指奠定课文情感基调的词语,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制造矛盾 蓄“势”而读
  南京著名特级教师潘文斌老师在教学《生命的林子》第二课时时,是这样导入教学的:
  1.听写六个关键词语。
  晨钟暮鼓 香客如流 名满天下
  水深龙多 喧喧嚷嚷 高僧济济
  2.指导读词,鼓励学生从词语发现问题。
  3.启发学生质疑:假如此时此刻玄奘站在你面前,你想问他什么?
  4.教师梳理学生的质疑,突出课文的重点:玄奘开始为什么决定离开法门寺,后来为什么又留了下来?(师板书:走? 留?)
  5.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边画。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总是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进行同化和顺应,进而完成内部认知结构的重构。这个教学环节上端是学生第一课时的初读经验,通过听写、朗读六个描写法门寺的词语激活;下端就是在这个高僧济济的法门寺,玄奘为什么要走呢?后来为什么又留了下来呢?也是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所在。教学中,潘老师没有直接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而是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提问,梳理出课文的重点:走?留?这样,利用文本前后内容制造矛盾,在已有经验与新知之间制造矛盾,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欲望,形成阅读期待,书未读,势已蓄,大大提升了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
  三、开放空间 缘“情”而读
  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意思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那么阅读的过程是不是可以逆序而返。
  首先阅读本身该是轻松的,不必随众或者刻意追求品味意义。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关于这一环节的处理,教参上是这样建议的: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和‘中日友谊的使者’”这一问题,默读课文进行圈划批注。
  一位教师关于这一环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默读课文,体会:你感受到一位怎样的聂将军,完成填空:( )的聂将军。
  反思上述教学设计,虽然在导读促悟上都有明确的指向。但也恰恰如此,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阅读中多元化感悟、个性化感悟的培养。
  其次,先读进去,再走出来的归纳阅读法是阅读教学应遵循的规律之一。新课伊始,便让学生默读思考体会日本人民为什么说聂将军是“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由于学生对文本感悟不够深刻,体验不够真切,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笼统、模糊的。
  据于以上的思考,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并教学的:
  师(深情地):时光倒转,让我们一同回到68年前,回到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在一起的那段美好时光。战争无情人有情,在那段日子里,你都感受到些什么?自由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受。(生默读,圈划批注)
  生:从第2节聂将军的一番话中,我感受到了聂将军很和善,是个分清青红皂白再行事的人。
  生:从第3节中我感受到了虽然日本人残忍地杀害了无数中国人,但在聂将军的眼中,小孩子没有国与国之分。对于美穗子姐妹俩,聂将军并没有虐待他们,而是悉心照料、百般呵护。
  生:从“开饭时间到了,聂将军把美穗子拉到自己的怀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中,我体会到,中国虽与日本为仇敌,但是聂将军仍把这两个小姑娘当作自己的女儿,细心地照料他们,对他们疼爱有加。
  ……
  反观上述教学片段,开放的感悟空间,带来的是言语表达空间的开放。学生用成段的块状话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较之用词语点状的话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来说,言语训练增值了许多。
  总之,阅读教学第二课时通读感悟一环节教学的切入,要以快速启动阅读心理机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提升阅读效率,真正实现有效阅读为目的。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放眼小学阅读教学,许多语文教师并没有创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也没有选好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体验探究的切入点,忽略了语文阅读的人文性和互动性。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能自主地思考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精设课堂,让学生体验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设课堂,注重学习体验  为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进而让感情在朗读中自然流露。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如何上好“朗读”这一环节,让朗读成为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因朗读而“灵秀”起来,让课堂因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现以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为例。  一、 “一读”  “一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关键在于朗读。在此,笔者就一些名家阅读教学中的片段进行赏析,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方法指导,读悟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百合花内心坚定的信念,教师在朗读启发中侧重了方法上的指导。  师
教学案例    片断一  原文:“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赶海》  师:你们知道什么叫“束手就擒”吗?  生:就是被抓住了。  师:在影视作品中也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动作吗?  (学生有的举手做投降状,有的把双臂反背于身后,有的还两人合作,做扭送状,真可谓各有千秋)  师: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否准确呢?大家
“活力课堂”,是充满师生生命能量的课堂。叶澜教授指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具备四大特点——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有遗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叶教授指出的“活力课堂”进行具体的诠释。  一、有意义,就有价值  成功的活力课堂,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有所得,即获得相应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还要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与探究的乐趣,即学有所乐。与此同时,在活力课堂的学习中,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研读、揣摩、感悟、玩味的心路历程中各有所得,发出不同的声音。笔者在此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课文《孔子游春》谈谈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因此,我们必须运用新的课程理念,积极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方法,努力在“趣”字上下工夫。  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拼音教学中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四大关”。  一、第一关:利用画境  小学教材中的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有提示字母发音的,有表明字母形体的,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一
我们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近期,我校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一课多磨活动,我和同事们一起备课、上课、反思、研讨,经历了“磨课”带给我们变化!  我们磨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少年王冕》。起初,我们对文本进行解读,并结合年段特点、学生情况以及新课程理念等具体要求,制定了认为比较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理解有关语句。  3.凭借生动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惊涛骇浪的气势,领悟黄河的主人——艄公的勇敢、镇静、智慧、机敏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感受黄河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河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板书:黄河)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文中这样几个词语进行概括——  (出示)  
众所周知,智慧课堂是指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追求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实践过程。而智慧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机智的教学调控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提升教育智慧。所以,文本解读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源头活水。  然而,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依然有许多课堂教学缺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