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智慧的教师,应当做到民主、公正、助弱,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环境,提供成功的机会。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育者个人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就不可能有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个性才能养成个性。”由此可见,只有个人素养较高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素质较高的学生。目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很不理想,这对实施素质教育很不利。下面,谈如何提高教师个人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自主发展。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师所处工作环境较差,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很多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信息;学校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师无法演示实验教学。在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些教师产生厌教的情绪,不能专心致力于教学活动中。
当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方法落后、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并严重制约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不强,缺乏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这就使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而只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如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帮助教师主动改变工作环境,协调人际关系,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使教师保持愉快的心态;培养教师学习绘画、音乐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帮助教师掌握心理调适法,调节情绪状态,消除紧张感,使教师能从容对待挫折和失败,消除心理不适应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让教师从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总之,学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氛围,多发现和肯定教师的“闪光点”,以悦纳、欣赏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使教师在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三、从我做起,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慈祥的教师懂得关怀学生,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形成活泼、向上、合作、宽容的良好个性;冷漠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关爱,学生与教师之间形同陌路,学生常常会我行我素,自私淡漠,缺乏热情;暴躁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耐心,常常会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严重伤害,学生经常处于戒备状态,有时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担惊受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察言观色,以至于形成口是心非,玩世不恭的不良个性,而自卑,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情绪同样也是暴躁型教师教育管理的产物;教师的偏爱往往会在学生中产生嫉恨……因此,教师要自觉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1、工作方面
教师应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基本常识,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始终保持乐观、自信、坚毅、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影响学生。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其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如果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工作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严重阻碍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心理咨询辅导的应用性理论,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辅导的技巧和方法,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转变教育者的思维定势,摆正师生关系,注重尊重、沟通。对待学生像对待朋友一样,不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在师生间创设一种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
2、生活方面
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圈。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往,将自己和谐的融于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并予以一定的弹性,劳逸结合。一个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的工作,为此,教师在安排工作时,千万别忘了安排一下自己的休息时间,不管工作多忙,都要留给自己短暂的有意义的空白时间,才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很好的放松,才能够调整纷乱的生活步骤,重新思考可行的途径,才能够精神抖擞地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
营造和谐的家庭生活,使生活平凡又充实。一个好的教师也就是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共同承担赡老育幼的责任,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这样有了一个坚实的支持,没有后顾之忧,自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迎接挑战。
总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的,社会、学校和教师只有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通过教师健康优秀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才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师所处工作环境较差,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很多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信息;学校缺少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师无法演示实验教学。在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些教师产生厌教的情绪,不能专心致力于教学活动中。
当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令人担忧。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方法落后、观念陈旧,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并严重制约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不强,缺乏教学反思和教育研究的能力。这就使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而只能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如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帮助教师主动改变工作环境,协调人际关系,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使教师保持愉快的心态;培养教师学习绘画、音乐等多方面的生活情趣;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帮助教师掌握心理调适法,调节情绪状态,消除紧张感,使教师能从容对待挫折和失败,消除心理不适应等;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让教师从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总之,学校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氛围,多发现和肯定教师的“闪光点”,以悦纳、欣赏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使教师在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三、从我做起,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的性格特点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慈祥的教师懂得关怀学生,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形成活泼、向上、合作、宽容的良好个性;冷漠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关爱,学生与教师之间形同陌路,学生常常会我行我素,自私淡漠,缺乏热情;暴躁的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耐心,常常会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严重伤害,学生经常处于戒备状态,有时会因为一点小事而担惊受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察言观色,以至于形成口是心非,玩世不恭的不良个性,而自卑,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情绪同样也是暴躁型教师教育管理的产物;教师的偏爱往往会在学生中产生嫉恨……因此,教师要自觉培养自己的良好个性,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1、工作方面
教师应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正确引导学生。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训练的方法和基本常识,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始终保持乐观、自信、坚毅、进取的精神状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优秀的心理素质去影响学生。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和保障。其次,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如果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工作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严重阻碍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而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心理咨询辅导的应用性理论,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辅导的技巧和方法,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转变教育者的思维定势,摆正师生关系,注重尊重、沟通。对待学生像对待朋友一样,不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采取一种积极聆听的姿态,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注意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成为孩子真正的“良师益友”,在师生间创设一种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
2、生活方面
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圈。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往,将自己和谐的融于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并予以一定的弹性,劳逸结合。一个会休息的人才能更好的工作,为此,教师在安排工作时,千万别忘了安排一下自己的休息时间,不管工作多忙,都要留给自己短暂的有意义的空白时间,才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很好的放松,才能够调整纷乱的生活步骤,重新思考可行的途径,才能够精神抖擞地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
营造和谐的家庭生活,使生活平凡又充实。一个好的教师也就是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在家庭中,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共同承担赡老育幼的责任,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这样有了一个坚实的支持,没有后顾之忧,自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迎接挑战。
总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的,社会、学校和教师只有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通过教师健康优秀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才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