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实施将减负增效的理念传递给了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情境与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的常用教学手段,而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也获得了普遍认可,二者有着相互承接的联系密度与相同的激发目标。因此,提高情境创设与问题提出有效性有必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问题提出;提高有效性
小学生有着独特的成长心理和观察视角,教师在创设情境和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强加灌输,而是要循循善诱,科学启发带动。为此,教师要充分综合有利的教学元素,把握好主、客观条件,由内而外地坚实学生基础,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在想学、乐学的基础上收获学习效果。
一、层次分明,引导创新,激发探究兴趣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家汪广仁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要好的朋友。”学习兴趣是新时期教学中一再被强调的关键学习要素,数学中的探究兴趣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因此,情境创设与提问得首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点。要注意跳出俗套,焕发新意,问题的提出要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牢牢吸引住学生的关注力。例如,在三年级内容《时、分、秒》的学习中,我首先用钟表三兄弟的故事情境导入主题,学生对“大哥是个矮胖子,性子也慢吞吞,他总是对两个兄弟说‘不着急,不着急’”这样的描述忍俊不禁,我接着发问:
师:听,这是三兄弟们走路的脚步声,谁这么匆忙这么着急啊?
生:秒针。
师:是的,最小的弟弟却最忙碌,三兄弟的跑道上还有什么啊?
生:数字、大小格子。
师:他们代表什么?
生:代表怎样看时间。
师:是的,兄弟们步子不同,这些格子和数字都有自己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时间的规律。
符合学生认知的故事设计与清晰简洁的问题思维,将学生的兴趣带动起来。
二、联系生活,开放想象,提升思维发展有效性
数学充满了抽象概念。要想有效地完成知识应用,还需要从培养学生思维入手。小学生的理解力和认知力显然是不足的,对学生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就需要从生活中提取熟悉的元素,让学生能够加深理解,放飞想象,以简化抽象,形成具象。例如,在学习六年级《圆的周长》时,我先以生活中需要测量圆周长的情境引导学生,图片展示出:链球运动员比赛的时候所站的圆圈、工地施工所打的圆形竖井,等等,在此基础上提问:
师:我们能不能用直尺测圆周长?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不是直线。
师:那把它变直行吗?
生:那得要拉直了。
师:试一下(用多媒体工具把圆变成直线),这条线段的长度是什么?
生:就是圆的周长。
师:对,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但心里面也要能够想象它化曲为直的变化,认识到圆和其它图形的共通点。
在生活联系与思维启发中,学生通过联想对和线段组成的图案截然不同的圆形有了新的认知,有效化解了抽象概念。
三、把握时机,鼓励发现,强化实践体验有效性
教学课堂有效性的体现很大程度与对教学时机的把握有关。特别是情境与问题引导,如果没有在恰当的时机导入,所起的作用会大打折扣。教师要掌握好课堂节奏,依据实际情况导入情境和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多观察归纳,发挥主观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不能光听不练,光学不动。例如,在二年级《图形的运动》的学习中,我没有一开始就引出情境,而是在学生已经熟悉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后直接导入操作情境:
师:让我们来做做设计师,你们给意见,老师剪纸,剪一件衣服该用什么图形组合啊?
生:对折纸,先画一个横的长方形,再画一个竖的长方形就好了。
师:果然是件规矩的衣服,还有别的提议吗?
生:一個横的长方形加一个三角形也可以,是连衣裙。
师:不错,现在要剪两件衣服怎么操作?
生:把纸对折两次。
在实践参与中,学生的脑筋飞快转动着,不知不觉地就把几个概念知识融入在其中,反复强化理解。
四、拓展人文,渗入情感,促进素养沉淀有效性
数学虽然充满抽象概念与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对人文底蕴的依托。要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对人文知识的关注也不能忽视。在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导中融入学科历史、名人轶事等元素,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学科认知;还能产生情感影响,让学生汲取到优秀精神,做到内外兼修。例如,在四年级《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学习中,我将学生带入到数学王子高斯巧解“1 2 3 4 …… 97 98 99 100
=?”难题的故事情境中,学生对高斯的巧妙思维叹服不已。我乘势发问:
师:大家现在还觉得这个问题难吗,有什么启发?
生:不难,要注意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精神方面给大家的感想呢?
生:要多观察,找规律。
师:这是一方面,同学们还要记住,不要看见难题还没思考就被吓住了,我们要有信心、有不懈的精神去解决它,这就是数学精神。
人文元素的融入为数学课堂教学平添了色彩,也让学生的精神素养得到了滋润。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其有效性凸显,就如同丛林中的清晰路径,能够带领学生通向正确、快捷的出口。在实施中,除了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丰富的教学元素,还要敢于创新,另辟蹊径,找准属于自己的教学节奏,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倪晶.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 教育科研论坛. 2008(06)
[2] 徐金霞.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的策略[J].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03)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创设;问题提出;提高有效性
小学生有着独特的成长心理和观察视角,教师在创设情境和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强加灌输,而是要循循善诱,科学启发带动。为此,教师要充分综合有利的教学元素,把握好主、客观条件,由内而外地坚实学生基础,挖掘学生潜力,让学生在想学、乐学的基础上收获学习效果。
一、层次分明,引导创新,激发探究兴趣有效性
教育心理学家汪广仁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要好的朋友。”学习兴趣是新时期教学中一再被强调的关键学习要素,数学中的探究兴趣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因此,情境创设与提问得首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点。要注意跳出俗套,焕发新意,问题的提出要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牢牢吸引住学生的关注力。例如,在三年级内容《时、分、秒》的学习中,我首先用钟表三兄弟的故事情境导入主题,学生对“大哥是个矮胖子,性子也慢吞吞,他总是对两个兄弟说‘不着急,不着急’”这样的描述忍俊不禁,我接着发问:
师:听,这是三兄弟们走路的脚步声,谁这么匆忙这么着急啊?
生:秒针。
师:是的,最小的弟弟却最忙碌,三兄弟的跑道上还有什么啊?
生:数字、大小格子。
师:他们代表什么?
生:代表怎样看时间。
师:是的,兄弟们步子不同,这些格子和数字都有自己的标准,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时间的规律。
符合学生认知的故事设计与清晰简洁的问题思维,将学生的兴趣带动起来。
二、联系生活,开放想象,提升思维发展有效性
数学充满了抽象概念。要想有效地完成知识应用,还需要从培养学生思维入手。小学生的理解力和认知力显然是不足的,对学生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就需要从生活中提取熟悉的元素,让学生能够加深理解,放飞想象,以简化抽象,形成具象。例如,在学习六年级《圆的周长》时,我先以生活中需要测量圆周长的情境引导学生,图片展示出:链球运动员比赛的时候所站的圆圈、工地施工所打的圆形竖井,等等,在此基础上提问:
师:我们能不能用直尺测圆周长?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不是直线。
师:那把它变直行吗?
生:那得要拉直了。
师:试一下(用多媒体工具把圆变成直线),这条线段的长度是什么?
生:就是圆的周长。
师:对,虽然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但心里面也要能够想象它化曲为直的变化,认识到圆和其它图形的共通点。
在生活联系与思维启发中,学生通过联想对和线段组成的图案截然不同的圆形有了新的认知,有效化解了抽象概念。
三、把握时机,鼓励发现,强化实践体验有效性
教学课堂有效性的体现很大程度与对教学时机的把握有关。特别是情境与问题引导,如果没有在恰当的时机导入,所起的作用会大打折扣。教师要掌握好课堂节奏,依据实际情况导入情境和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多观察归纳,发挥主观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不能光听不练,光学不动。例如,在二年级《图形的运动》的学习中,我没有一开始就引出情境,而是在学生已经熟悉轴对称、平移、旋转等概念后直接导入操作情境:
师:让我们来做做设计师,你们给意见,老师剪纸,剪一件衣服该用什么图形组合啊?
生:对折纸,先画一个横的长方形,再画一个竖的长方形就好了。
师:果然是件规矩的衣服,还有别的提议吗?
生:一個横的长方形加一个三角形也可以,是连衣裙。
师:不错,现在要剪两件衣服怎么操作?
生:把纸对折两次。
在实践参与中,学生的脑筋飞快转动着,不知不觉地就把几个概念知识融入在其中,反复强化理解。
四、拓展人文,渗入情感,促进素养沉淀有效性
数学虽然充满抽象概念与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对人文底蕴的依托。要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对人文知识的关注也不能忽视。在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导中融入学科历史、名人轶事等元素,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学科认知;还能产生情感影响,让学生汲取到优秀精神,做到内外兼修。例如,在四年级《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学习中,我将学生带入到数学王子高斯巧解“1 2 3 4 …… 97 98 99 100
=?”难题的故事情境中,学生对高斯的巧妙思维叹服不已。我乘势发问:
师:大家现在还觉得这个问题难吗,有什么启发?
生:不难,要注意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精神方面给大家的感想呢?
生:要多观察,找规律。
师:这是一方面,同学们还要记住,不要看见难题还没思考就被吓住了,我们要有信心、有不懈的精神去解决它,这就是数学精神。
人文元素的融入为数学课堂教学平添了色彩,也让学生的精神素养得到了滋润。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贯穿了整个小学数学教学阶段,其有效性凸显,就如同丛林中的清晰路径,能够带领学生通向正确、快捷的出口。在实施中,除了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应用丰富的教学元素,还要敢于创新,另辟蹊径,找准属于自己的教学节奏,打造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倪晶.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 教育科研论坛. 2008(06)
[2] 徐金霞.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的策略[J].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03)